四川之名来源于川峡四路,这四路是哪四路呢
四川省,位于我国西南内陆地区,简称“川”或“蜀”,不仅风景秀丽,有国宝大熊猫,而且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古为巴、蜀,故又被称为“巴蜀”。四川你,自古有“天府之国”之誉,是我国开发最早的区域之一。现在,四川省总面积48.6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万人(年末),共辖18市、3自治州,是我国重要的人口大省、资源大省、经济大省。
四川省名的由来有两种说法,流传的比较广的说法是由于四川境内有长江、嘉陵江、大渡河、岷江这四条大川,所以被称为四川,但实际上这是一个美丽的误会。四川之所以称“四川”是由于宋朝时期四川地域分为四路,合称“川峡四路”,简称“四川路”,元朝时正式命名为四川行省,成为正式行政区划名称。
北宋乾德三年(公元年),北宋大将王全斌率军攻灭四川割据势力后蜀,于成都置西川路,开宝六年(年)分西川路置峡路,路治夔州(今重庆奉节),四川盆地自此分为东西两大行政区。太平兴国二年(年),析西川路置东川路,路治为利州(今四川广元),太平兴国七年(年),东川路又并入西川路。
至道三年(年),北宋定全国为15路,于四川地区仍设西川路、峡路,为至道十五路之二,路治分别为益州(成都)、夔州(奉节)。咸平四年(年),析西川路置利州路,同时改西川路为益州路,析峡路置梓州路,同时改峡路为夔州路,自此形成了益州路(路治今成都)、利州路(路治今广元)、夔州路(路治今重庆奉节)、梓州路(路治今绵阳三台)的行政格局,由“川峡两路”变为“川峡四路”,合称“四川路”。
益州路,为川西,治所为成都,地域大致相当于现成都、雅安、眉山、乐山及绵阳、德阳、凉山部分地区。夔州路,为川东,治所为奉节,地域基本相当于现在的重庆大部、四川达州、湖北恩施、贵州大部及湖南一部。利州路,为川北,治所为广元,地域基本相当于四川巴中、广元、陕西汉中及南充、绵阳各一部。梓州路,为川南,路治为三台,地域基本相当于现在的遂宁、内江、自贡、资阳、泸州、宜宾及南充、重庆、贵州、云南部分地区。
川峡四路均以其路治所在命名,其中益州路、夔州路行政区划较为稳定,利州路、梓州路为新行政区,区划变迁频繁,路治时有变动,如利州路路治曾迁往汉中,后改为兴元府路,梓州路路治曾先后迁往遂宁、泸州、资州等,后改称潼川府路、潼川路。益州路后来改称成都府路,但这是因为益州升为成都府,而不是迁移治所。
四川为宋朝经济、文化相对发达的地区,堪与江南并称,“扬一益二”就是当时四川重要地位的具体体现。元灭南宋后,合“川峡四路”,先设“陕西四处等处行中书省”,后单独设“四川行省”,四川作为正式行政区划出现在了历史舞台上。
如果喜欢,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80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