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万红军被10万国军追击,一小战士献妙计
年10月,红军向陕甘苏区开始实行战略撤退和转移,踏上了二万五千里的长征之路。
长征被称为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之一,在长征途中,红军陆续取得了强渡乌江、四渡赤水、巧夺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等一系列的胜利。
在每场胜利战争的背后,除了有毛主席英明的战略指导方案,还有很多战士在关键时刻提供的力挽狂澜的妙计,甚至有些人被毛主席称之为“神人”。
二万五千里的长征之路红军最终也取得了胜利,但是在走向胜利的过程中却有一些英雄永远地留在了长征途中,变成了乌江中的滚滚江水,化为了雪山中的皑皑白雪。
毛主席
猴场会议
在湘江战役中,红军损失惨重,随军战士从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成了3万余人。
并且此时国民党已经预判到红军接下来的行军意图,调集重兵打算将红军于乌江边一网打尽。
而此时的黔军驻守在乌江的另一岸,阻止红军前进的道路。
三万红军在乌江边进退两难,后方10余万的国民党军队正在全速赶来,留给红军做决定的时间越来越少了。
湘江战役
年1月1日,红军中央领导在瓮安县猴场镇召开了紧急会议,会议上众人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博古和李德在会议上仍然坚持红军沿湘桂边境北上湘西同红二、六军团会合.
而毛主席则认为蒋介石已经识破了红军北上同红二、六军汇合的意图.
如果此时仍然按照之前的计划前进,到时必然会面临前后夹击的局面,并且提出应该将主攻方向转为敌军防御薄弱的贵州。
毛主席、周总理、和博古
此时会议上有人提出,乌江会不会成为第二条“湘江”,红军仅剩三万人了,为了避免再经历第二次“湘江”战争,红军应该改道前进,不可强渡乌江。
但是毛主席等人坚持认为红军必须要克服困难渡过乌江,只有渡过乌江,红军才能有喘息的时间,否则红军会一直被国民党追赶,无法休养生息。
经过激烈的讨论,全体中央领导最终决定放弃红军同红二、六军汇合的计划,改为渡过乌江,攻占贵州,同时批评了博古、李德的错误主张。
临危受命
会议结束已经晚上10点了,猴场镇的夜空中开始飘起了鹅毛大雪,不一会儿地面上已经覆盖了厚厚的一层白色。
毛主席站在雪中一言不发,默默抽着手中的烟,身后房间的桌上放着警卫员热过多次的饭菜。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这就是毛主席当时内心的真实写照。
毛主席作为领导人,身上背负着数万红军将士的信任和生命。前路未知,毛主席的心里也是忧心忡忡。
虽然强渡乌江的建议在会议上得到了多数人的支持,但是摆在大家面前的却是一个世纪难题--如何渡过乌江?
乌江作为贵州的第一大江,江面宽阔,水流湍急,是一处天然的险要之地。
凭着红军仅剩的三万多人,能否安全渡过乌江?
毛主席不知道答案,但是他知道渡过乌江是此时必须要完成的任务,只有渡过乌江,红军才有活下去的机会。
并且此次负责指挥渡江的是刘伯承,毛主席对刘伯承有信心,相信他一定能够想到安全渡江的方法。
只要接收到任务,就必须不惜一切代价的完成,这是红军队伍中的一项铁则。
刘伯承接收到强渡乌江的任务后,第一时间指派红十三、红四、红一三个军团为攻击主力军。
红一军团2师4团为先锋部队,红军军委纵队的工兵营在三天内完成乌江架桥任务,配合全体红军完成渡江。
工兵营营长王耀南收到命令已是深夜,他第一时间吹响集合号角,整个营的工兵战士以最快的速度紧急集合后徒步赶往乌江边。
王耀南
而红一军团2师4团在收到任务后也第一时间赶往了乌江边,由于他们距离乌江近,到达乌江时才是凌晨3点,此时恰逢江面浓雾四起。
根据丰富的作战经验,师长陈光和团长耿飚一致决定派一个小分队先行潜渡到乌江对岸,为后续部队强渡乌江打通道路。
第一次他们挑选了8名熟悉水性的战士作为行动人员,可是对岸的黔军具有极高的警惕性,在潜渡人员距离江对岸几百米时,黔军发现了他们。
瞬时间机枪、步枪、迫击炮全部向着他们所在的方向袭来,被逼无奈,他们只能原路返回,可惜有一名战士在折返途中被炮弹击中,牺牲了。
第二次他们他们派了18名战士乘坐竹筏兵分三路进行偷渡,约定偷渡成功后点火为信。
不多时两只竹筏就被湍急的江水卷回了原处,可是第三只竹筏却仍然不知去向,而江对岸也一直没有看到偷渡成功的信号。
距离乌江大概公里处,国民党的十万部队正步步紧逼,留给红军的时间只剩不到3天了。
第二天早晨,连夜出发的工兵营终于赶到了乌江边。
看到乌江宽阔的江面和湍急的水流,王耀南的心里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
乌江江水的流速早已经超过了架桥允许的流速,在这种情况下架桥简直就是难如登天。
更何况黔军早就料到了这一点,他们提前将岸边损坏的船只进行烧毁,能用的船只也划到了江对岸,红军根本没有合适的材料来进行架桥。
王耀南
天堑搭桥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将军难打无兵之战。王耀南来到江边,看着滔滔江水,心里泛起了难。
这时一位年仅19岁的工兵小战士石长阶找到了他,告诉他自己有办法渡江。
“小崽子,你就别逗我玩了,哪里凉快哪里待着,让我一个人想想。”
王耀南只当他是在开玩笑,毕竟自己有着丰富的经验都暂时没有想到办法,一个19岁的小孩能有什么办法。
王耀南
“营长,我真的有办法。我从小在江边长大,我在家的时候经常用竹子做篾绳,竹篾在水里泡的时间越长越扎实,我们可以用篾绳代替架桥用的绳索……乌江边这么多竹子……”
看着营长的面色越来越沉重,石长阶说的话也越来越小声。
可是他不知道的是,他的一句话点醒了王耀南这个梦中人,此时王耀南的脑中闪现着一个完美渡桥的想法。
石长阶刚才说的话,让王耀南想起了乌江百姓常常用来打渔的竹排,而篾绳可以将竹排连接起来,只要准备足够多的篾绳和竹排不就变成了一座浮桥。
石长阶看着王耀南的面色由沉重变得轻松了起来,他知道自己的办法帮助到了大家,也顿时笑了起来。
行动力极强的王耀南立即派人去竹林中砍伐竹子,此时石长阶又告诉大家,砍伐的时候要砍伐公竹子,不要砍伐母竹子。
因为如果砍了母竹子来年就长不出了新竹子,而这片竹林是岸边老百姓全部的经济来源,并且他教给砍伐竹子的战士们如何区分公竹子和母竹子。
听闻此言,王耀南立即下令,砍伐一颗竹子就在竹子旁边放置一定数量的钱用来补贴老百姓,共产党不拿老百姓一针一线。
这就是共产党的人民子弟兵,虽然他们现在面临的情况特别紧急,时间有限,前有乌江天险,后有追兵围堵,但是他们仍然能考虑到当地老百姓没有竹子就无法生存,不会为了自己活命而不顾老百姓死活。
大家齐心协力,很快就砍伐到了足够数量的竹子,并把它们都制成了宽一丈、长两丈的竹排。
当他们把竹排放到江水中时,才发现新竹子制成的竹排重量过重,浮力不够,只有一层的竹排根本不能承受大部队过江的重量。
关键时刻,王耀南立即决定,再次砍伐竹子,将三层新竹排重叠起来加大浮力,可是这样一来,竹子的数量又要成倍地增加。
此时,距离最后的渡江时间已经不够20个小时了,留给他们建桥的时间已然不多了。
当地百姓听说此事后,纷纷自发地加入到了伐竹,编篾,制排的队伍中,终于在1月2日上午砍伐到了足够数量的竹子,制成了足够多的竹排。
在当地老百姓的帮助下,工兵连顺利地在乌江上拉起了一根长长的竹绳,当做浮桥的中轴线,然后用编好的篾绳将制作好的竹排绑在一起,开始了建桥工程。
可是这一行动却被江对岸时刻监控的黔军所发现。
他们立即对红军进行了火力压制,上百挺机关枪疯狂地进行扫射,数不尽的子弹落在了江水中,落在了建桥战士的身边。
一只只竹排被打翻入冰冷的乌江中,被战士们火热的鲜血染红,战士们虽然已身受重伤,但仍然冲在第一线,用自己的身体为后面建桥的战士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前面的战士倒下了,后面的战士立马补上,就这样,这座浮桥一米、两米、三米、五米的向江对岸延伸着。
于此同时红一军团炮兵连连长赵章成带着他的部队开始对敌军发起了进攻。
号称“百发百中神炮手”的赵章成将三颗炮弹准确无误地发射进了黔军的大本营。
黔军被从天而降的三颗炮弹炸的头晕眼花,为前方搭桥的战士争取一定的时间。
赵章成
平安渡江
突然之间,一支头戴五角星帽子的红军小队出现在了对岸黔军的队伍中。
耿飚用望眼镜仔细查看,发现这支天降的红军小队正是偷渡失踪的毛振华等人。
原来他们在偷渡过程中被江水冲到了距离黔军五六公里之外的岸边,身上携带的信号火种早不知被江水冲向了何处。
与大部队失去联络的他们决定悄悄潜伏在黔军附近,打算在红军渡江时里应外合打黔军一个措手不及。
而他们经过侦查发现,黔军阵地的碉堡将会成为红军进攻最大的障碍。
于是便在战争开始的第一瞬间杀入了碉堡,清除了堡中的敌人,并且抢夺了黔军的重武器,转头向黔军开始发起进攻。
黔军被两面夹击,一时间无力回击,散作一团,而红军趁势一鼓作气攻占了黔军的阵地。
在炮弹满天飞的情况下,工兵战士一直都没有停止建桥的工作,由于江水流速过大,有些竹排固定的地方被水冲散了。
为了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固定住铺好的竹排,石长阶没有丝毫犹豫地爬上了竹排上方,这样的选择让他的身体全部暴露在了黔军的枪口之中。
混乱中,一颗子弹打入了他的身体,他被打落进了水中,但是他仍然挣扎着游到了竹排边,用自己最后的力气固定好了竹排,并且用自己的身体撑住了竹排。
之后,他再也没有从乌江中游上来,永远地留在了乌江中,成为了乌江中的一部分。
浮桥终于在这样危急的情况中搭建完成了,红军的大部队通过浮桥全部安全地渡过了有天险之称的乌江。
当毛主席踏上这座特殊的桥走到江心的时候,动情地说道:“三十六个小时建成一座桥,真了不起,我们军中有神人呐!”
红军能够在这么危急的情况下渡过乌江,工兵营搭建的浮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建桥材料不足的情况下,工兵营只用了三十六小时就建成了一座可以跨江的浮桥。
这个在别人眼中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被工兵营完成了,被团结一心的红军和老百姓完成了。
石长阶牺牲时只有19岁,他写给亲人的家书还没有来得及送出就牺牲了。
后来,还有很多像石长阶一样的红军战士永远地留在了长征途中,成为了草地的一棵小草,成为了金沙江的一粒沙。
虽然他们已经牺牲了,但是他们的精神和意志会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
正是因为有千千万万个像石长阶一样不怕牺牲的战士,才有革命的胜利。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在经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后,毛主席写下了这样大气磅礴的诗句。
这句诗充分表达了红军战士不怕困难,不畏牺牲的精神。长征的胜利,革命的胜利,都离不开这种精神。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21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