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通水7年,有人拍下米级大鱼,10

北京雀斑网上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hl/211212/10062471.html

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建成通水,国家最高领导人作出重要批示,强调“南水北调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南水北调工程已成为奔涌不息的绿色生命线,守护着工程沿线亿万人民群众的饮用水安全。全面通水7年来,近亿立方米的优质水源源不断地流入北方千家万户。

南水北调的水从哪里来?

年国家主席在视察黄河时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

在历经分析比较50多种方案后,年12月27日,南水北调工程正式开工,一项影响中国4亿多人口的世纪工程开建。

南水北调工程共有东线、中线和西线三条调水线路东、中、西线干线总长公里,通过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的联系,构成以“四横三纵”为主体的总体布局,以利于实现中国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合理配置格局。

东线工程:起点在长江下游的扬州,终点在天津。

中线工程:加高丹江口水库大坝,总干渠长公里,设计引水流量立方米/秒、调水亿立方米。

西线工程:将通天河(长江上游)、雅砻江(长江支流)、大渡河用隧道方式调入黄河(西北地区),即从长江上游将水调入黄河。

中线工程的引水地丹江口水库,位于汉江中上游,分布于湖北省丹江口市和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水域横跨鄂、豫两省,是亚洲第一大人工淡水湖,也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

丹江口水库由年建成的丹江口大坝下闸蓄水后形成,横跨湖北、河南两省,由汉江库区和丹江库区组成。

年丹江口大坝加高后,丹江口水库水域面积将达.75平方公里,蓄水量达.5亿立方米,被誉为“亚洲天池”。

丹江口水库自身有着平方千米的水域和众多的支流,为发展淡水鱼类养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这也使得丹江口水库成为了年产万千克以上的商品鱼生产基地,丹江口水库野生鱼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水产特产。

但是人工养殖已经对丹江口水库的水质造成了一定的威胁,为了保证饮水水体的安全。自年7月起,丹江口库区启动取缔网箱养殖试点工作,要求广大库区渔民清理网箱养鱼。在拆除网箱的过程中,不少商品鱼(其中不乏翘嘴、鲈鱼、鲢鳙、草鱼、青鱼等鱼种)也趁机逃之夭夭,这也使得丹江口水库中的鱼类数量再度丰盈。

在南水北调的过程中,丹江口水库中的鱼类势必也会顺流而下,悠远绵长的干渠也将成为鱼类们的乐园,如今南水北调已经7个年头,干渠中是否已经大鱼成群了呢?

干渠中发现米级大鱼

南水北调工程输送的是饮用水,因此在防护措施上也是相当的到位,干渠的两侧建有给工作人员出行的道路,跟着就是一个绿化带,最外围便是高高的防护网了,外人想要靠近干渠内是几乎不可能的。

即使修建在干渠上方的桥梁,在其两侧也都使用玻璃进行了隔断,在没有人为干扰的情况下,干渠里面的鱼类们,日子过得也是极为的舒心。

在气温升高的时候,干渠中的鱼便会成群结队地来到水边活动,这可能也是我们能近距离“接触”这些鱼类的唯一途径了。近日就有网友在路过干渠时,用手机拍下了干渠中大鱼活动的画面。

在将镜头拉近后发现,在水中活动的是一条体型超过1米的草鱼,其重量估计在50斤左右,这种规格体型的草鱼,往往很难在自然水域中见到,即使是在上游丹江口水库中,这种体型的草鱼往往也在库区的深水区活动,平日里难以见到。

那么这种体型的草鱼,为何会出现在干渠中呢,并且还是成群结队地出现呢?

干渠的主要作用是保证水体能保质保量地顺利输送,因此每个节点都还配有单独的调水设备,干渠上更是有着多个闸门,同时为了让干渠中的水体相对纯净,引水口位置其实是设有过滤装置的,这样可以避免上游的一些枯枝、树叶等杂质流入。

别说这种体型超过1米的大草鱼,即使是那种3两左右的鲫鱼也很难进入干渠中,因此这种体型的草鱼是无法直接从上游库区游入的。

引水口固然有着过滤机制,但是鱼卵却可以顺势而下进入干渠中,继而在悠远绵长的干渠中孵化成长,有了鱼苗自然就有了希望,水流会远远不断地送来食物,这对鱼类的成长十分有利。

鱼类进入干渠中,还能对水质起到一定的净化作用,这也不排除人为在干渠中投放鱼苗的可能,尤其是像鲢鳙这些鱼种,它们能有效控制水体中的藻类发展。

在短短7年的时间里,就已经有体型超过1米的大鱼成群出没,试想一下,再等上个10年,干渠中会不会有百斤的大鱼出现呢?

十年后会不会有百斤大鱼

同为重大利民工程的三峡大坝水利水电工程,在蓄水20年的时间后,也顺利成为了鱼类们的“天堂”。

三峡水电站大坝高米,最高蓄水位可达米,东部库区的平均深度超过米,相当于30层楼高的建筑,如此幽深的湖水,为鱼类的繁衍提供了强力有的保障。

媒体曾经报道过,在三峡水库上游云阳龙缸景区的长江支流中,一位渔民曾经捕捞到了一头体重超过斤的鳙鱼。

还有一位钓鱼人,曾经在长江支流湘江中钓上来一条重达百斤的鳙鱼,据介绍,这条鱼的年龄在10~20年区间,这也和三峡蓄水时间相符。

这类体型上百斤的大鱼,平日里都在深水区活动觅食,只有在开闸泄洪或者它们前往上游时才会被我们发现。

南水北调的干渠宽度为50米左右,平均水深在6~7米,不论是在水域面积、水体深度上都不及三峡,在这样的环境中,是否也能像三峡那样有上百斤的大鱼出现呢?

干渠周围有着层层保护,外人根本无法靠近,加上没有人为捕捞、破坏的情况下,干渠中的鱼类便可以尽情地成长。

同时干渠无时无刻都在运水,因此食物的来源也较为的充分,干渠引水口固然存在过滤机制,但是水体中的藻类、浮游生物等却可以顺利同行,干渠中的鱼类即使原地不动,也会有食物送到嘴边来。

据干渠的工作人员介绍,曾在干渠中的引水闸附近见过最大70斤左右的死鱼,在气温高的时候,大量的鱼类聚集在渠道水质监测的浮桥旁,其密度更是远超高密度养殖塘,如同公园里正在抢食的锦鲤一般。

由于干渠中的水体是流动的,这样的环境也使得上游的鱼类们拥有了自我繁殖的能力,干渠中的鱼类也较为丰富,像鲫鱼、鲤鱼、草鱼、青鱼、鲢鳙、翘嘴鱼等最为常见。

其中鲫鱼、鲤鱼、草鱼、翘嘴鱼等受自身生理条件限制,在其寿命结束之际也很难突破百斤。鲢鳙、青鱼等中大型鱼种,则成为了突破百斤最大的可能。

青鱼,属肉食性鱼类,以水底层的软体动物为主要食物来源,尤其喜食螺蛳肉,所以青鱼又被人们叫作螺蛳青,青鱼也吃蚬、蚌、虾、蜻蜓、幼虫、水虫等。

在食物充足环境适宜的情况下,青鱼有着极快的生长速度,一年的体重可增长3~5斤,受环境和食物的影响,我们以每年长4斤的速度来计算,从南水北调通水的那一年再加10年的时间来计算,那么理论上青鱼可在这17年的时间里达到34公斤,如果再给它们几年的时间,应该还是可以顺利突破百斤的。

在查阅相关的水产资料后发现,青鱼的寿命一般为20多年(也有显示40~50年的,没有具体准确的资料),最大体型可达70公斤,当青鱼达到5龄时便进入了成年期,到了20龄后便属于老年了,此时的生长速度会变得非常慢,体型上无法再作出突破。

鲢鳙,是鲢鱼和鳙鱼两种鱼的总称,它们主要以水体中的藻类、浮游生物等为食,有着较快的生长速度。

在食物来源充足且环境适宜的情况下,鲢鳙2~3年龄时体重便可达到3公斤,10年后体重便能达到15公斤以上,并且鲢鳙的寿命很长,可达20~30年。

在维基百科上,鲢鱼的成年规格一般为60~公分,最大个体能长到公分,最大体重为斤左右。

世界上最大的鲢鱼是在西班牙被捕获的,重达磅,换算成我国计量单位为93公斤,一举入选吉尼斯纪录。

我国最大的鲢鱼是在张家界某养殖场被捕获的,重达斤,体长更是达到1.5米。

同样以17年的生长时间来计算,鲢鳙鱼也是很可能突破百斤体重的,但它们突破百斤体重也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南水北调干渠的作用是为北方供给生活用水,鱼类的出现也是对水体质量的保障,若干渠中的鱼类数量过多,鱼类无法继续正常繁衍生存,甚至由于密度过高出现死亡继而污染水质时,想必工作人员也会及时调整处理,因此干渠中能否出现成群的百斤大鱼,除了需要一定的时间外,更是需要一个时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2796.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