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见四川泸定桥,见证百年峥嵘历史川A9
所思在远,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弗遇山海,大美蜀景,以桥见川
泸定县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东南部,县城海拔米。
地处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地,是进藏出川的必经之地,境内有“高万丈”的二郎山、“蜀山之王”贡嘎山、风光秀丽的燕子沟以及海螺沟冰川森林公园。
更广为人知的是当年红军在这里历经艰险,取得了飞夺泸定桥的伟大胜利:
“泸定桥离水面有好几丈高,是由13根铁链组成的:桥两边各有两根铁链,算是桥栏;底下并排9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人走在桥上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似的。现在连木板也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铁链。向桥下一看,真叫人心惊胆寒,红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样,从上游的山峡里直泻下来,撞击在岩石上,溅起一丈多高的浪花,涛声震耳欲聋。
桥对岸的泸定桥背靠着山,西门正对着桥头。守城的两个团的敌人早已在城墙和山坡上筑好工事,凭着天险,疯狂地向红军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
二连担任突击队,二十二位英雄拿着冲锋枪、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跟在他们后面的是三连,战士们除了武器,每人带一块木板,一边前进一边铺桥。
——节选自《飞夺泸定桥》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夺下泸定桥后,刘伯承元帅曾在桥板上重重地连跺三脚,十分感慨地说:“泸定桥!泸定桥!我们为你花了多少精力,费了多少心血!”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写尽了红军在峡谷间辗转的艰辛。
越出课本,13条铁索横江,站在边上望着湍急的河流,叫人心惊胆战!更加令人感叹革命先辈们是凭借怎样的勇气和毅力才能夺取胜利!
在中国近现代革命战争史上,坐落在今天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泸桥镇境大渡河畔的泸定桥,是一座多次见证重大历史的桥。
这里既记录了石达开的悲怆一战,更缩影了红军勇士们的壮烈奇迹。放在世界桥梁科技史上,泸定桥,也是一座开创了奇迹的桥。
山高谷深的地理环境
有多奇迹?可以先看泸定桥的地理环境:一条大渡河两岸,面是海拔三千米高的二郎山,西面是海拔四千五百米的海子山。
这样一处连接川藏地区的要路,却偏偏被一条大渡河阻断。湍急的大渡河水,每秒流速六米以上,乘船渡河十分困难。
当地人通常用牛皮船或竹索渡河,过一次河就等于玩命。在险峻高山之间,把一座桥架在急速的水流上,以往的“浮桥”“石桥”“拱桥”等建筑经验,统统用不上,能修的,只有索桥。
遇水架桥
康熙四十四年(),出于稳定西南边陲的考虑,清王朝终于下定决心,修建泸定桥。当年九月动工,次年四月完工,修成了一座前所未有的大工程:铁索桥泸定桥。
年被背茶夫背着二百多斤茶包走过泸定桥
为什么说“前所未有”?泸定桥整座桥长一百零四米,宽三米,高出水面十四点五米,但却是用十三根粗大铁链组成,每根铁链长米,带着约个铁环,十三根铁链带着一万一千多个铁环,总重达21吨,加上其他铁件,整个泸定桥“体重”高达40吨。
图源:途牛网
八道纵向的走道板搭起桥身,六道可通车马,两道作为护栏。日常可供商旅往来通行,遇到战事天灾等突发情况,更可供千军万马通行。
等于是在险峻山岭间,架起一条藏区与汉地间的通途。而最为高难度的,还要说泸定桥的建筑材料:铁索桥!
尽管铁索桥早在汉代就开始出现,其施工技术在明清时期已经比较成熟,但在大渡河上修建泸定桥仍然是一个难题:大渡河太宽,水流太快,又太偏僻,给泸定桥的建设带来很大困难,普通的“竹索”“藤索”根本无力承重。
而这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技术难题是:在没有现代技术的清朝康熙年间,这样一个巨大的“铁家伙”,是怎么架上去的?
而在泸定桥建设伊始,这个难题,也曾造成血的教训:当时工匠们按照以往修“竹索”的经验,用小船载着铁链驶向对岸,但每条重达一点五吨的铁链装船上,再遇上急速的水流,然后就是船翻人亡的悲剧。
痛定思痛之后,工匠们发明了“溜索”法,即用细麻绳绑上小铁锤,用力甩到对岸,然后把粗麻绳系在细麻绳上,再用力拉到对岸,接着用粗麻绳系上青竹索,再用同样的办法,让青竹索横跨两岸,固定在两岸桥头的木梁上。
接下来,在整个铁链上,系上上百个竹筒,然后把竹筒一个个套进青竹索,第一个竹筒上系上长绳,长绳一端交给对岸工匠,这样对面工匠们一起用力拉。一条条一吨半重的铁链,就这样顺利“翻”过大渡河,搭起泸定桥的桥体。
固定桥梁
比“翻河”更难的,是怎样固定桥体。高难度的地貌,也“逼”出了泸定桥独特的“固索”技术:泸定桥的两岸,修有高二十米的桥台,桥台里修有深六米的“落井”,每个落井里有八根地龙桩(每根重一千八百斤)。
十三根铁链以铆接的方式,牢牢固定在地龙桩上,埋入地下的部分用灰浆加固。整个的桥体,就这样被稳妥固定。泸定桥的东西两岸,还铸有铁犀牛与铁蜈蚣,以期待镇住大渡河“水妖”,确保泸定桥长久平安。
而且为了保质保量,泸定桥从每一个铁环,到两岸的铁桩,每一个铁件,都要刻有制造的年月以及工匠的名字。哪个环节的“铁货”断了,工匠就要被办罪。
更艰难的是,四川本地当时并不产铁,修桥需要的每一块铁,都是千里迢迢,从陕西等地运来。这个工程奇迹,当时真是以倾国之力完成。
但它的意义,却早已超越了一座桥。
在明清年间,这些征服了西南山岭的铁索桥,更成了重要的交通动脉。特别是在清王朝多次对西南的平叛战争里,包括泸定桥在内的各座桥梁,就是物资转运的重要通道。
四川省,是康雍乾年间清王朝西南用兵的后勤基地,这些经受了时间考验的铁索桥,拉近了西南各地的距离,加强了经济文化联系,中国西南版图的稳定,就有它们沉默的功劳。
生活在繁华盛世之中,如今我们再也不用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去抢渡大渡河,天堑之间也架起了高大的桥梁和高速公路。
图为五公里外的雅康高速泸定大渡河大桥
西南山间每一寸土地与祖国的联系从未如此紧密,我们永远不会忘记逢山开路、遇水驾桥的坚定开拓和智慧,更不会忘记“飞夺泸定桥”的先辈的奋勇进取。
感谢你们的倾尽所有,不负青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4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