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翼王石达开有多大责任他

专业治疗白癜风 https://mip.yyk.99.com.cn/fengtai/68389/jingyan-392913.html

清朝时期的太平天国运动在鼎盛时期控制了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总兵力达到60多万,声势浩大。然而在内讧之后,元气大伤,形势急转直下,最后导致灭亡。

作为天国的领袖人物,洪秀全固然要负主要责任。而作为天国中流砥柱的翼王石达开,在整个过程中就没有责任吗?如果他不一意孤行,而是从长计议,最后的结果将是另一番景象。他到底做错了什么,有多大的责任,我们来解读一下。

石达开智勇双全,被曾国藩称为“才智在诸贼之上”,战功卓著。

石达开的军事才能在年开始表现,当时太平军在长沙被围困,粮草告急,石达开出人意料之外率部过湘江,开辟河西基地,解除了长沙的粮食危机。然后挥师北上占领岳阳和武汉,直到攻克南京,令当时朝野震惊。

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南京)后,石达开负责整个西征战略计划,迅速拿下安庆(当时安徽首府),以安庆为据点,采取稳扎稳打的策略,逐步扩大和巩固根据地,亲自指挥攻克安徽庐州(合肥),清朝名将江忠源兵败自尽。

第二年夏天,太平军在西征战场遭遇湘军的猛烈反攻,战事不利。石达开敏锐地看出湘军的优势在水师,暗地里命人仿照湘军加紧建造船只,操练水师。在湘军节节胜利直逼九江的危急关头,石达开以新建水师为奇兵,出其不意,在湖口、九江两次大败湘军,曾国藩在绝望中差点投水自尽。

同年秋天,石达开又在江西建立了比较稳固的根据地。年3月,石达开再次回天京大破清军江南大营,解除了天京危机。

正当太平天国形势大好时,“天京事变”爆发,洪秀全为了扭转局势,急诏石达开回京主持政务。石达开回天京后,积极采取措施,防止事态进一步恶化,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他后来的行动在现在看来有失他作为一个军事家的水准,他错在哪里呢?

一是天京事变之后,石达开奉诏回京,由于洪秀全的猜忌防范。石达开负气率军出走天京。

从战绩来看石达开是一流的军事家,在政治方面也有独到的眼光,作为天国的开拓者,他愿意为之付出生命,但这么一位优秀人物在关键问题上的错误抉择是很不应该的。石达开回京后,开始全面主持军政事务,首先他决定收缩战线和集中兵力,组织战略反攻,维持了天京上下游的势力范围;然后在天京外围展开防守和进攻。

短时间内混乱和军事不利的局面,得到了有效控制,军心和民心也很快稳定。但是洪秀全由于杨秀清的前车之鉴,始终心有余悸。虽然石达开表面上被授以“通军主将”,但洪秀全对石达开极不信任,“不授以兵事”。

不但这样,洪秀全还封两位兄长为王牵制石达开。致使石达开的许多想法和决策无法得以实施。面对尴尬局面,石达开进退两难,此时心腹张遂谋挑唆说:“王得军心,曷入川作玄德成鼎足之业?”石达开认为,摆在面前的无外乎三条路:要么委曲求全维持现状,要么取代洪秀全自立,或者是出走。张遂谋的建议使石达开在出走这条路上加重了砝码。

石达开当时正值盛年,而且有理想抱负,维持现状危险太大,很可能会落得杨秀清和韦昌辉一样的下场。但他更不愿看到昔日兄弟同室操戈。同时石达开又是一位讲义气的农民将领,不愿意背叛洪秀全取而代之。

基于这些原因,他选择了带着十几万精锐出走。作为天国的人才,他不应该看不到此举会带来的恶果,与他的才智不相称。可是石达开到最后都没有意识到,洪秀全曾多次派人请石达开重返天京,但石达开断然拒绝了,没有抓住这种挽救天国的机会。

他曾写道"重重生疑忌,疑多将图害,百喙难分清",表明了他的担忧。后来,由于陈玉成和李秀成两位的优秀表现,太平天国一度出现中兴局面,此时的石达开单独作战情况极为不利,有人建议石达开回天京共商天国大计,但石达开仍不予采纳。

"翼王与主不和,君臣疑忌,将合朝好文武将兵带去,此误至大"(李秀成在《天国十误》)。在表面上看石达开出走情有可原,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其实他的出走是致命的错误,极大地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军事力量和凝聚力。

第二个错误是脱离太平天国的主战场,到处流窜作战。

石达开是一个文武全才,但他缺乏战略眼光。石达开在天国威望很高,如果他出走后坐镇安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他的将令会比洪秀全更有感召力,太平天国的兵权非他莫属,又有稳固的根据地。

可以进一步开疆拓土,退可以固守长江沿线安庆和天京等根据地,进退自如,以他的才能,不至于兵败身死。可是石达开最后都是在江西、湖南、福建、广西和四川等省流动作战,始终没有稳定根据地,导致后勤补给困难,大军疲惫不堪,很少再有胜绩。

由于石达开基于私人恩怨没有救援九江,导致九江失守后,石达开又离开安庆救援他的老巢江西,这又是他战略上的重大失误。安庆有长江天险,易守难攻,是最好的根据地,但他因不喜恶战而放弃。后又起兵进入湖南,发动“宝庆会战”。曾国藩急令湘军重兵回守,石达开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久攻宝庆不下,而且伤亡惨重,又只好放弃进入广西休整。

年9月,石达开想学刘备入四川建立根据地,但由于敌人的围追堵截,石达开不得不转战于川黔滇三省,始终疲于奔命。自从天京出走后,近8年时间,他的军事实力和地盘逐步缩小。到年5月,到达大渡河时只剩下四万余人。

第三个错误是拒绝救援九江。

九江守将林启荣对于石达开的出走不理解,没有响应石达开的多次召唤,所以,石达开对林启荣有怨气,对林启荣的求援没有重视,加上这时候洪秀全依然以领袖的口气要求他救援,本来就对洪秀全不满,终于导致了这次石达开不顾全大局,断然拒绝,最后九江失守,林启荣全军阵亡,这是石达开自从加入太平天国以来最大的污点。

九江的失陷和林启荣部被灭,对天国的影响是巨大的,导致许多天国将士失去了信心。而湘军一时间士气高昂。同时,这件事让许多天国将士对石达开寒心,自那以后,石达开在天国的威望大不如前。有人称他为“石黑”。

第四个错误是拘泥于封建礼教的束缚,想单独干一番事业,但又不想脱离太平天国,让人觉得不可信。

石达开对于他的出走是有一个长远的计划:先扩大势力范围,再谋求独立,达到割据一方的目的。他曾将"太平天国"改为"太平安国",看出石达开野心不小。多次拒绝洪秀全的力邀,也表示石达开不愿意再受他人的约束。

石达开是一位军事家,但他在政治上他是不合格的,石达开宣称永远忠于天国。但他又出走天京,总感觉他言不由衷,有点虚伪,公信力大大减弱。如果石达开能够放开手脚自立为王的话,拥护他的人会很多,其结果会大不一样。

第五个错误是他过分自信。

石达开不会不知道他带兵出走会削弱太平天国的势力,也不会不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之所以敢出走,就是认为八旗、绿营军战斗力低,不足为据。在与清军作战时可以看出,有过“满万不可战”美誉的八旗和后面发展起来的绿营已经是乌合之众,与石达开的部队作战几乎是一触即溃。

第一次太平军摧毁“江北大营”、“江南大营”时,八旗和绿营清军都是闻风而逃;再一个就是石达开认为湘军已不是威胁。石达开曾经在湖口、九江和樟树击败湘军主力,此时元气尚未恢复,短时间内不可能成为劲敌。

他曾说过“曾剃头不足惧也”;还有就是对时局自信,清政府面临着内忧外患,已经千疮百孔,石达开认为这是自己建功立业的千载良机。当时正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英法联军沿海岸线北上,直接威胁北京。

加上国内起义军风起云涌。在此情况下,石达开觉得成就大事的时候到了;最重要的是对自己军事能力和威望的自信,在杨秀清时代,石达开攻战无不胜,昔日的辉煌和威望让他多少有点高看了自己低估了对手。

当然石达开在军事上也有他致命的缺点,在关键时刻不敢决死一战,而且在机会的把握上有欠缺。

石达开用兵善于巧战,灵活机动,但战斗意志力不强,他总认为死战硬仗是蛮干,不愿与敌拼死决战。他后来多次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为了避免死战和伤亡过大,主动放弃,功败垂成。宝庆惨败就是最为典型的例子。

最可笑的是最后在大渡河时,为了庆祝刚出生的儿子,竟然让部队就地休整三日,就是这三日错过了渡河的最后机会,三日连降暴雨,河水猛涨导致无法渡河,加上清朝追兵赶到,导致他全军覆灭。

太平天国的衰败,源于“天京事变”,但后期的失败石达开是有责任的。他在重大问题的抉择错误源于他的野心和见识。他自负于自己军事上的成就和群众的爱戴,想称霸一方,但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和魄力。

从石达开以后的行动来看,他的出走是战略决策上的严重错误。如果他通过巧妙周旋,与洪秀全通力合作,或者自己取洪秀全而代之,只要不分散兵力,充分发挥他的军事才能,再现当年的辉煌,改写历史都有可能。可惜的是石达开不是战略家,也不是合格的政治家,他具有这样的眼光和气度。

参考文献《太平天国野史》、《曾国藩传》、《中国近代史》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4764.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