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渡河上船行疾泸定地震救援临时码头见
新华社成都9月9日电(记者周相吉陈地)8日下午,天空下着蒙蒙细雨。“9·5”四川泸定6.8级地震后的第4天,离大渡河安顺场10余公里的上游河段,船只来回穿梭,一处临时码头依旧繁忙。
当记者到达四川石棉县新民乡临时码头时,几名步履匆匆、浑身沾满泥土的老乡正在快步登艇。记者穿好救生衣,便随他们一道踏上了这一段“归家路”。
9月8日,在岸边翘首等待的村民。新华社记者刘琼摄
伴着阵阵河风和溅起的水花,小艇飞速地朝湍急的大渡河上游驶去。35岁的妇女乔音告诉记者,和她一道的5位老乡都是一家人,每年这个时候,正是花椒成熟的季节,他们便会到相邻的泸定县采摘花椒,可突如其来的地震让一切都变了样。
“电话打不通,父母、孩子都在家里,我们第一反应就是赶紧回家。”乔音说,前两天他们被困在泸定,只能干着急。“昨天听说还有山路可以走,我们今早六点便出发了,走了8个小时山路,终于到了石棉县城,然后又搭车,这才回到了乡里。”
“你看,全身都是黄泥。”乔音指着绿色的胶鞋说,“回到乡上才知道到我们双坪村的路依然还在抢修,幸好这里有个临时码头,让我们从这里坐船回去。”
9月8日,村民向救援人员讲述地震当天的情形。新华社记者刘琼摄
20分钟后,快艇停靠在了离新民乡双坪村最近的一处临时停泊点。“还要走2个小时山路才能到村里,但只要能回家就是好的。”说罢,乔音背上沉重的行李又上路了。
负责驾艇的四川省森林消防总队人员张良告诉记者,地震中石棉县受灾最重的是新民、王岗坪、草科三个乡镇,新民乡相对离县城最近,道路也最先抢通,救援物资和人员也均汇聚于此。
“前几天,新民乡到王岗坪乡的陆路不通,水路便成了重要通道。”张良说,“我们有6艘艇9月6日到这个临时码头,不间断地运送,任务就是把里面的伤员、想出来群众带出来,把家在沿途又想回家的老乡送进去。6日、7日每日运送人员都有多人。”
9月8日,救援艇上的村民紧紧相依,望向家的方向。新华社记者刘琼摄
随着县城通往受灾乡镇的公路逐步被抢通,各类救援物资已改成公路运输。但一些沿河的村民进出,还是乘船较为方便。
8日下午,记者在码头也遇到在石棉县水务局工作的退役军人游汶鑫,他刚接到电话,要驾驶冲锋舟去新民乡马厂村5组接老乡。
穿好救生衣,游汶鑫和同事立即发动冲锋舟,行至马厂村口,村民曾芸凤和几个老乡早已在岸边等候。待船靠岸,游汶鑫稳稳当当地一一接老乡上船,安全地送往临时码头。曾芸凤说,8日她在地震后第一次回娘家,也是从临时码头坐的冲锋舟,回家发现父母安好,已经住进安置点,不用太担心,她收拾行李后再乘船回到安顺场婆家。
对游汶鑫来说,在新民临时码头启用之前,他与同事邱毅还开辟了一个更为艰险的临时码头。
9月8日,龙头石库区的新民临时码头。新华社记者刘琼摄
9月5日,地震发生后,游汶鑫接到单位紧急通知,因为道路阻断,要立即驾驶冲锋舟接送医护人员进入震区。当天下午5点左右,冲锋舟抵达新民乡出路河对面,7人组成的医疗队已焦急地在岸边等待。但没有现成的停泊点,游汶鑫和邱毅根据地形和水流情况,强行开辟了一个登船点。
“岸上与水位垂直高度大概有2米,邱毅拿着绳子跳上岸边斜坡,把船停了下来。”游汶鑫说,在岸上的医护人员互相搀扶,小心翼翼地手拉着手,沿着河岸斜坡登上了冲锋舟,登船过程花了8分钟时间。
时间就是生命。游汶鑫只想尽快安全地把医疗队送到王岗坪。逆流而上,河水越来越急。他们边走边看,哪里能够停靠。一些看似方便上岸的地方,但因为漩涡、水流湍急也不能停靠。
9月8日,在新民临时码头,特勤人员驾驶救援艇护送受灾村民回家。新华社记者刘琼摄
沿河进入王岗坪乡境内,他们瞧准相对安全的地方,邱毅拿着绳子就从冲锋舟跳上了岸,然后反过身子用手用力拽着绳子,定住冲锋舟,医护人员再陆续下船上岸。
送完医疗队,游汶鑫开着冲锋舟回到了新民乡场镇处的临时码头。当天晚上,越来越多的船只停靠在了这个新的临时码头边。越来越多的人、物资也开始聚集在这里。
这几日在新民临时码头,51岁的李雄是最忙碌的人之一,他的任务是协助人员和物资的转运。“其实这本没什么码头和船,但在路不通或时好时断的情况下,却是非常重要且稳定的通道。”李雄说,“看着那么多需要出来的人从这里出来,那么多想归家的人能从这里回去,再累也值得。”
对于已经不年轻却还奋战在一线,李雄向记者指着周围说:“这算啥,你看,我们这个点上都是50岁以上的同志,其他人还在更前线呢!但我们也必须在呀,党员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48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