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愤著书丨茶文化史料之一,成都崇州人常璩
其人,其书
《华阳国志》的作者常璩(qú),是蜀郡江原(今四川成都崇州)人,他出生于西晋末年,当时的蜀郡,属于反叛西晋的成汉政权,常璩一直向往东晋,等到成汉灭亡,入东晋,他却受到东晋士族的歧视、轻藐。常璩因此专注于修史,撰写《华阳国志》,详细记录到公元年,他写书之前,西南地区的历史,地理,人物等内容,以西南地区丰厚的文化积淀抗衡中原,扬越(东南沿海,河流多,水波飘扬之地),反抗东晋士族对蜀人的轻藐。
《华阳国志》卷四-南中志记载过耆老一词:
夷人……无大侯王,……夷中有桀黠能言议屈服种人者,谓之“耆老”,便为主”
对比《明太祖实录》中记录的明朝实行有“老人制度”:
选民间年高有德者,里置一人,谓之耆宿,俾质正里中非正”
可以看出,耆老和耆宿都是凭借德高望重,可让他人信服,在组织中能获得决策权的人。南中是三国时期,以蜀国为中心的视野下,对巴蜀以南地区的称呼。南中在战国之前的古代,属于百僕地,只有许许多多的小部落,没什么大的国家,“耆老”可看做部落头人,首领。明朝实行的“老人制度”中,“耆宿”负责乡里的行政事务,两者都像是最基层组织的管理者。地有远近,人有亲疏,非人力可左右,但即便是原始部落,在管理文化上,和泱泱帝国也没有本质区别。
战国时期,西南地区的一些重要的地名说回西南地区的历史久远,可以从一本记录着最早黄河河道的书《禹贡》开始,《禹贡》托名为大禹所著,书中将治水后的海内之地分为九州,其中”华阳黑水惟梁州“的梁州在西南地区,华阳和梁州是同一区域。学界多认为《禹贡》蓝本极为古老,经历代增补后,最后成书于战国时期。禹贡九州是从文化地理角度划分中国的设想,似乎不曾在现实中实行过。而直到秦楚经营西南的战国末期,史界才留下记录西南地区的文字,囊括有梁州的九州说,也很可能是战国末期提出的。中国第一次以州为行政划分,是在后来的汉武帝元封五年,当时除近畿七郡外,分全国一百多个郡国为十三部,其中十一部采用了《尚书·禹贡》和《周礼·职方》中的传说州名,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雍州、梁州、幽州、并州,并改其中的梁州为益州,雍州为凉州。
当华阳两字出现于常璩的书名《华阳国志》,人们就想到,华阳就是梁州,是中国最古老的九州之一。而《禹贡》除了论述九州外,还以国都(山西临汾运城一带)为中心,由近到远,划分出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共五服,每服里。如果以周代的算法,一里米,里相当于现在的里,则中原(主要是山东,河南,河北)和汉江多在第一服甸服范围,扬越则和梁州一样,最远处已快到第五服荒服。以常璩自己的意思,多数地方属于甸服,最远不出候服的汉水流域,是华阳地区的文化中心。自秦国治理蜀郡,李冰建好都江堰后,成都代替汉中成为天府之国,常璩对汉水的尊崇,也是对自己蜀人身份的自豪。
晋南与南部边疆各地的距离差不多远茶
《华阳国志·巴志》记载
桑、蚕、麻、苎,鱼、盐、铜、铁、丹、漆、茶、蜜,······其果实之珍者,······园有芳蒻、香茗······
《华阳国志·蜀志》记载
南安,武阳兼出名茶。
武阳县传说是秦灭蜀后,蜀王败逃身死之地,东汉中期至南齐时期为犍为郡郡治所在地,考古发现其可能在今彭山区武阳镇五一社区。南安在今乐山市,秦国建立南安县,治青衣、江会,即南安县城在今乐山大佛脚下,青衣江与岷江交汇处。
彭山县海拔高度—.6米,中部为平原,东西部为浅丘。乐山市城区海拔米,最低处是犍为县新民镇马厂坝岷江出口,海拔米。两地均处藏区山系向东延伸出的余脉,周边有适合茶树生长的环境,包括高山、中山、低山浅丘和平坝。彭山在乐山上游,两地以岷江相通,都与平原相接,交通便利,有货物集散的功能。彭山靠近繁华的商业城市成都,乐山为青衣江大渡河合流汇入岷江处,雅安市诸县早在先秦就已建县,其物资和人员往来,多由青衣江出入。彭山和乐山市区很可能以地利,成为当时有名的市场,因有茶叶在市场集散,便有了武阳茶,南安茶的叫法,渐至演变为“武阳、南安产名茶”。历来各地的茶叶流通情况也基本如此,如有名的茶叶集散地铅山、松阳、平水,就以其地名,命名了产于周边山区的铅山红茶、松阳香茶和平水日铸茶。值得一提的,是南安、武阳西侧的山区,是《禹贡》梁州中提到的蔡山蒙山:
岷、嶓既艺,沱、潜既道。蔡、蒙旅平,和夷底绩。
狭义的理解,蔡蒙为青衣江两侧的周公山(南),蒙山(北,蒙顶山景区的山峰),广义的理解,则是分布在都江堰以南,大渡河以北,青衣江两侧的一系列山系。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从卫星地图来看:大渡河和岷江一起,以丹巴县-石棉县-犍为-都江堰围出一快长方形,天全河-青衣江又将这个长方形对半分开。青衣江是大渡河支流,江水来自它两侧的群山,可以先称之为江北群山,江南群山。
江北群山向南发源了青衣江水系江南群山向北发源了青衣江南侧水系,向南发源了大渡河水系;江南群山在其石棉、汉源、乐山等处的隘口,还汇入了从夷人聚居的南方流过来的大渡河南侧水系。和夷是指大渡河及其南边的河流。
汉源大渡河峡谷,网络图片-阿峰拍摄网络图片,蒙山(蒙顶山景区)“蔡蒙旅平,和夷底绩”便是说出入于青衣江两侧群山的河流平顺了,大渡河和它南侧河流就都治理好了。可见蔡山蒙山,正是指青衣江两侧的群山,因为周公山和蒙山刚好在青衣江南北隔江相望,就分别用来代表江南江北的群山了。之前已经提到,武阳和南安是茶叶集散地,它们产的名产,主要来自周边的山区,这些山区,就是不远处的“蔡山蒙山”。以区域和海拔来说:
“蔡山蒙山”都是藏区雪山的余脉,它们由西向东逐渐从深山区高山区过渡为浅山区和低山浅丘区,在接近城市的浅山区,大山里的茶叶,可以通过茶商进山、茶农赶集或游人上山等方式在市场流通,如峨眉山、蒙山、周公山、天台山等名山自古盛产名茶,白居易的《琴茶》里就说“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中山低山区,则能发展出规模化的茶叶企业,如位于雅安市和眉山市彭山区(即武阳)之间的蒲江,常璩之后多年,陆羽写成的《茶经》提到:“临邛数邑茶,有火前、火后、嫩绿、黄芽等号”。“临邛数邑”即指临邛郡管辖的临邛(邛崃市)、蒲江、大邑等县。乐山的犍为,如今也是名茶产地;往西深入到雅安市的宝兴、芦山、天全、荥经等县,虽多产茶,却因山高路远,常常只有茶商进山采购,流通的茶,也绝难见到产茶之地的山名,即便不是作为拼配原料隐没产地,也只能有荥经高山茶这样模糊的说明;再往西行,随着海拔的抬高,茶树难以成活,也就不能产茶了。在公元前59年的时候,还有一个提到“武阳买茶”的记录,是在资中人王褒写的,有戏谑之意的《僮约》中,两相佐证,西汉时期,武阳产名茶已是广为人知。至于两千年前的人所喝的茶是什么样的,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武阳南安和禹贡中的蔡山蒙山犍为茶园,网络图片-帅兵拍摄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78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