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来写完尘埃落定,出版社让改改,他说
阿来原名杨永睿,年出生于四川马尔康县一个叫马塘的藏族村寨。在藏语里,“马尔康”是“兴旺发达之地”,但实际上人烟稀少,地势偏僻,一点都没有“兴旺发达”的影子。马塘在晚清时地理位置很重要,是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驿站。阿来出生时,它是一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村庄。
阿来六岁上学,第一年不学课文,先上预备班学汉话,第二年才学正式课文。三年级,阿来才懂汉语。这里的懂,阿来称之为“悟”,意即从具体经验世界过渡到抽象思维世界,进入一个真正的知识系统中,能把抽象的知识组织起来,明白内在逻辑。
阿来读初中时住学,学校离家要走里山路,隔几周才能回家。吃饭在学校食堂,家里把粮食卖到粮站,开证明说孩子上学要住校,就换成粮票,还要交钱,换成饭票菜票。
初中毕业,阿来没有考高中,回村当了农民,天天劳动。半年以后,州里要修水电站,到村里招募民工,阿来就报名,当时十六岁。先干最苦的工作,挖土方,抬石头,后来工地上来了一批机械,阿来因为有文化,就让他开了拖拉机。
年恢复高考,阿来报了名,临近考试那天晚上,12点下了班,他衣服都没换,就穿着开拖拉机的劳动服,油光发亮,吃了点东西,借了辆自行车,打个手电筒,半夜骑了30多里山路,天亮到了县城,没有休息直接进考场,考完后填完志愿,接着回去上班。
干了几个月,马尔康师范学校的录取通知书来了。阿来读了两年,毕业后分配到小学当老师。小学教了一年,中学缺老师,就调到马尔康县第二中学教初中;初中教了一年,又调到县中学教高中,一教就是好几年。
教书期间,阿来读遍图书室所有跟文学、历史、哲学相关的书。当时一个同学分配到外地上班,就托阿来每个星期去帮家里劈劈柴,干点重体力活儿。同学的父亲在杂志社当编辑,就带他参加州里的笔会,会上名流云集,阿来听了半天说,某个名流写得并不好,名流下不来台,就说,你也不能光说不练,你自己写一篇试试。
阿来回去就写了一首诗。没多久汇款单来了,整整50块钱!当时他一个月工资才40多块。女朋友拿着汇款单哭起来了。想想也是,就写了那么一会儿,就挣到比一个月工资还多的钱,那将来不就要发财了?
可惜现实是残酷的,写字挣钱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阿来随后写了很多诗歌,但是发表的越来越少。他开始也很焦虑,慢慢的也就释然了。写作只是一项爱好而已,能发表固然很好,发表不了给自己看,也是对自己人生价值的肯定。其实这是所有创作者必然经历的磨炼,没有这番磨炼,就成不了大器,出不了大成绩。
阿来在写作中发现,中国语言真正要过关,就要读古诗;如果不读中国古典诗歌和散文,你就不能形成对汉语言有真正的把握和认识,汉语言最好的特点都是通过这两个文体来体现的。中国诗歌是个意象化的艺术,写一杯酒、一杯茶、一支烟,不管怎么描述它,最后还是写的一种情绪。
汉语对音韵很重视,而不只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86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