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亮揉搓拈压,为面塑形,演绎生活百态

中科技术让白癜风患者早绽笑容 http://www.zherpaint.com/ylbj/zqys/m/1162.html

本文转自:廊坊日报

十指灵活巧塑形

今年55岁的陈海亮是永清县一个农民,凭一双粗糙的手和对艺术的追求,传承着有百余年历史的高派面塑。他在继承传统面塑技艺的基础上,潜心钻研,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面塑作品多次获奖。

走进陈海亮家,各种造型独特、色彩缤纷的面塑作品整齐摆放。他正在对即将完成的面塑作品进行收尾,只见他一根竹签捏在手里,红、黄、蓝、绿、黑、白、紫等各色面团经过十指灵巧地揉、搓、拈、压、贴、拍,不一会儿就变成了一个惹人喜爱的人物。一个个造型生动,惟妙惟肖的作品,一组组生动的故事展现面前。在他身后的展示柜里分别摆放着以牛郎织女为代表的神话系列及充满正能量的红色面塑系列。

长期保存不变样

“开始是爱好,就是喜欢感觉挺好玩。我小的时候画过画,对艺术很感兴趣,偶然机会接触到面塑,感觉很有意思,就试着制作。开始捏的时候手法技巧都不行,感觉塑形容易塑神难。这近十年的业余时间,都放在面塑上了。”因为喜欢,所以热爱。陈海亮从年开始接触面塑,在人生转角开启了面塑非遗创作,犹如打开五彩缤纷的童话世界,在现实和理想之间转换。他用双手创造出许多独具特色的面塑,坚守着面塑工艺。

从系统学习绘画、民俗、雕塑等美术相关知识,到捏塑一个成型的面人,陈海亮没少下功夫,“单捏人头就捏了满满一抽屉”。他说,开始没有老师,就是自己在网上找点资料找点图片学,后来跟清华美院的老师学习。多年来,他钻研面塑技艺,从面粉选择、和面、醒面、捏造型、上笼蒸、上色等每一道工序仔细研究,反复实验。

老子所言:“神生形,形成神。形不得神,不能自生;神不得形,不能自成。形神合同,更相生,更相成。”为了让面塑有灵性,陈海亮在生活中处处留心、仔细观察,用心揣摩人物的喜怒哀乐,将神与形合二为一,通过生动的表情和肢体语言传达出丰沛情感,每个人物举手投足的神韵都精心捏塑,在他的手中,面人儿“活”了。初期,自己钻研面塑的时候像着魔一般,一个人物造型捏不好,就要通宵达旦。有一次,创作齐天大圣的造型,因为孙悟空的眼睛没捏出灵动的神态,半夜想起来便马上开灯研究,直到捏出自己满意的作品。

除了题材的新颖,陈海亮在面塑的配方上也有突破。他通过不断摸索、实践和研究,解决了面塑环保与长期保存的问题,“你看,现在的这些面人的皮肤比以前的更通透了,也不会因为气温过低易碎,是配方经过改良,面的韧性和弹性好了。”

红色主题不离手

去年,陈海亮用红色面塑献礼建党百年,创作了《强渡大渡河》《红军过雪山》《英雄》《吹号手》等作品,还组成《长征》系列作品。他说,其中两个红色主题作品还在省里参加了比赛。

对于陈海亮而言,面塑是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小小的面塑,让他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他的心血,这项根植于他内心的技艺有它独有的魅力,希望面塑这种独特的民间艺术能够走进更多人的世界,在百姓的生活中充盈起来。

陈海亮表示,希望有更多年轻人传承与保护面塑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将这门技艺发扬光大。他希望带几个徒弟,扩充队伍,做好传帮带,把这技艺传下去。

面塑是一种源自民间、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造型艺术。面粉和颜料这两种看似不相干的物品,在面塑艺人的巧手下,变成了个个五颜六色、造型各异的艺术品。

活灵活现的神话形象、惟妙惟肖的古装人物、英姿飒爽的军人形象……在陈海亮的巧手揉捏下,每件作品都生动闪亮。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8722.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