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玛花开幸福来
本文转自:绵阳日报
索玛花开幸福来
——全国经济媒体暨四川省报纸副刊凉山采风活动见闻
感恩奋进,铸就70载辉煌;牢记嘱托,书写70载华章。
10月24日至30日,在凉山建州70年之际,全国经济媒体暨四川省报纸副刊凉山采风活动走进西昌、盐源和冕宁,来自新华社、江西日报、山西日报、江西经济晚报、山西经济日报、云南经济日报、四川经济日报、华西都市报、四川政协报、绵阳日报、乐山日报、凉山日报、达州日报等20余家媒体30余名记者用心感受锦绣凉山的诗与美,用手中的笔和镜头记录下凉山从奴隶社会“一步跨千年”的沧桑巨变。
□绵报融媒记者文宇图片除署名外由凉山州委宣传部提供
脱贫攻坚
“现在的日子过得跟苹果一样甜”
走进盐源县兴隆镇现代苹果园区,红彤彤的苹果挂满枝头,果林间,工人忙着采摘,运输苹果的机械车来回穿梭。
“甜,太甜了!”达州日报副刊部主任郝良摘下一个苹果,一口咬下去,满嘴流汁,甜蜜的味道沁人心脾。
记者尝到的甜,是个人的感受;盐源苹果为农民带来了收入,才是生活的“甜”。
在村民童文芬家,门口贴着大红门联:“好景迎来千秋福,春风送进八方财”。院子里花团锦簇,桂花飘香,多平方米的楼房宽敞明亮。
“我们没什么文化,全靠政府带领和支持,现在家里种了70多亩苹果,加上其他种养殖项目,每年毛收入能达到万元,现在的日子过得跟苹果一样甜!”童文芬说。
“反正我就觉得盐源苹果比其他苹果好吃,每年我都会来买走吨左右。”浙江水果收购商贺军说,他从年就开始“锁定”盐源苹果,每年8月,当盐源早熟品种一上市,他就会到盐源住上3个多月,守着给客户们发货。
据了解,盐源苹果自年引种试栽发展至今,历时六十多年。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四川省苹果栽培面积和产量的51%和65%,苹果从业人员9.88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7.58%。年全县苹果总面积为42.2万亩,年产量60万吨,带动农户户户均增收元,脱困村苹果种植面积亩,涉及22个村,带动户脱困户户均增收元。
今年8月,一箱箱苹果从盐源被送上出口越南的货车。至此,盐源苹果实现攀西地区苹果的首次自营出口,为盐源县果农增收致富开启新征程。
汽车越过一座座山头,驶进万亩油橄榄的世界。
在元升集团基地生产车间内,工人们将一颗颗嫩绿的油橄榄倒入先进的榨油机器,通过一系列工序后,鲜香的橄榄油被冷榨出来。
“我们结合本地气候特点,严格参照世界优质冷榨橄榄油果实采摘标准,生产出的橄榄油达到了全球不到2%产量的生饮级别品质。”元升集团董事长林春福向记者介绍。
年,林春福来到冕宁试种橄榄。经过11年的发展,当初的亩“试种果”已拓展成亩的油橄榄庄园,种出了世界顶级的优质油橄榄。
现在,油橄榄基地年用工量达到10万多人次,已带动宏模、泸沽、河边、漫水湾镇多户农户增收。未来,基地产业还将扩大规模到10万亩,对农户的带动作用更加明显。
邛海边,大石板古村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的“三变改革”,大力发展以民宿为主导的村域产业,让曾经破败的村落按下“重启键”;螺髻山下,安哈镇牛郎村正大酒业带动周边村民种植葡萄、提供就业岗位,在西昌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了龙头带动作用……
脱贫攻坚的例子举不胜举。“群峰嵯峨,四时多寒,是为凉山”。这里,曾经是中国最边远、最落后、最艰苦的深度贫困地区之一。在脱贫攻坚的号角下,如今的凉山已经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住有所居,病有所医,老有所乐,学有所教……凉山,正和全国人民一道,大踏步行走在小康路上。
文化旅游
“值得向世界推荐的名片”
它被誉为“东方女儿国”,神秘而浪漫。
作为镶嵌在川滇两省交界处的“高原明珠”,泸沽湖有着天工开物的山水之美,更有世居湖畔、古老而神秘的摩梭人。泛舟湖上,湖水清澈见底,一朵朵白色的海藻花随波舒展,慵懒的芦苇摇曳生姿,成群的海鸥围船飞翔,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来到泸沽湖,摩梭文化和“末代王妃”的故事让人留恋。这里世居着多摩梭人,至今仍保持着“母系大家庭”和“走婚”习俗,被专家学者称之为世界上唯一的母系部落和人类社会“活化石”。
一路行来,记者们感叹泸沽湖之美,更感叹这份美丽背后的精心呵护。
盐源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周厚屺介绍,近年来,盐源县科学推进泸沽湖保护与发展,加强整治景区“两违”,建立污水处理厂,改善湖水水质,恢复核心景区风貌,经过多年坚守和保护,泸沽湖自然生态和摩梭传统村落基本没有受到破坏,保存国家和省级传统村落5个,母系大家庭、阿夏婚姻等古韵犹存,泸沽湖亮海水质稳定保持国家地表水Ⅰ类,7条入湖河(溪)流及1个出水口水质均达到国家标准,核心景区森林覆盖率达到76%,景区空气质量全年保持优良天数达到%,成为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
四川省报纸副刊研究会副会长、乐山日报副总编辑陈宏杰第一次来到泸沽湖。他说:“这里自然景观得天独厚,结合独特的摩梭文化,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发展、绿色发展之路,泸沽湖是一张值得递向世界的名片。希望继续加强特色文化挖掘,加快交通建设,吸引全世界更多的游客。”
凉山是四川省西南部“大香格里拉旅游环线”腹心地带,风光无限。据了解,从6年开始,凉山旅游高位起跳,集团式创建了4个国家4A级景区,西昌成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凉山成功举办四川省第二届冬季旅游发展大会,实现了旅游基础设施大改善、城市面貌大改观、旅游产业大突破,凉山迎来了旅游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开创了凉山旅游发展新局面。“十三五”期间,凉山形成了“一核四区三带多点多线”旅游发展新格局,形成旅游产业全域覆盖,宜居宜游、主客共享的全域化旅游目的地。累计接待游客2.09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65亿元,占全州GDP的24.4%。
西昌,一座有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是南方古丝绸之路重镇。9月,这里再添城市新地标——唐园。
一入唐园,梦回唐朝。走进建昌塔、巂州阁、巂州楼(邛都楼)、古城墙遗址(唐文化展览馆),唐代巂州古城悠远的历史风貌再现;走进唐风广场、唐韵广场、唐乐岛、书香广场,大唐巂州城鲜活的生活图景历历在目;走进望舒亭、仰止亭、祈福亭、梦缘楼、唐韵亭等唐式建筑,一览大唐建筑之雄壮;走近支格阿鲁、邛海传说、月亮女儿、南丝佛韵、千年古道等雕塑,倾听南丝路上丰富多彩的故事传说。
据西昌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唐园”的建成是西昌围绕打造国际生态田园历史文化名城战略目标,深入挖掘古城文化内涵,尊重敬畏历史、赓续城市文脉、保留城市记忆的现实样板,对提升城市功能品质、促进文旅深度融合、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具有重要意义,充分彰显了西昌“看得见历史、读得出文化”的历史文化名城形象,已经成为西昌城市文脉最生动最醒目的标识之一。
民族团结
“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凉山是多民族聚居地,有14个世居民族,47种民族成分。
各民族在这里交往交流交融,创造了厚重深邃的民族文化、
异彩纷呈的人文风情,构筑了各民族世世代代和睦相处、和衷共济的精神家园。
在凉山,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的火把节是彝族众多传统节日中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场面最壮观、参与人数最多、民族特色最为浓郁的盛大节日。在这一天,凉山各族儿女身着盛装,载歌载舞,共同谱写一曲民族团结进步的赞歌。
杜鹃花,彝语索玛花,是凉山儿女心中的幸福之花、快乐之花、团结之花。走进凉山,记者们亲身感受到了大凉山各族人民像索玛花一样的生活,也感受到了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团结氛围。
80多年前,在冕宁,刘伯承司令员和彝族果基家支首领果基约达(小叶丹)在彝海边歃血为盟,结为兄弟,为红军顺利通过百里彝区以及此后的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赢得了宝贵时间,谱写了民族团结的壮丽诗篇。
80多年后,记者们在彝海边重温了这片土地上的红色历史,也见证了彝海结盟新的传奇:距彝海结盟纪念馆几公里之外,曾经的贫困村“彝海村”已经变成了面貌一新的彝海村结盟新寨。
这里曾是彝族聚居村落的贫困村。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的对口援建下,依山而立、错落有致的36栋民房、1栋幼儿园综合体和4栋彝家乐及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在美丽的彝海湖畔落成,这里被群众亲切地称为“结盟新寨”。同时,在四川能投集团的支持下,彝海村纳入彝海景区旅游开发总体规划。彝海村村委会副主任毛金全说:“在党和政府以及企业的关怀下,当地正大力发展花椒产业亩,并依托彝海结盟遗址旅游景区打造旅游民宿。
在凉山,城乡各处随时可以看到宣传民族团结进步内容的宣传栏、标语牌,氛围浓厚。建州70年,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已经融入凉山融入各行各业,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意识已经扎根到全州各族人民心中,成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强大精神动力。
凉山彝族自治州简介
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年凉山解放,年成立凉山彝族自治区(州),年实行民主改革从奴隶社会“一步跨千年”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年,原西昌专区撤销,所辖除米易、盐边外其余各县并入凉山彝族自治州。年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州”。
凉山州面积6.04万平方公里,辖15县2市,州府西昌市被誉为“一座春天栖息的城市”“航天城”“月亮城”,木里县是全国仅有的两个藏族自治县之一。
凉山地貌复杂多样,海拔最高为米的木里恰朗多吉峰,最低为米的雷波大岩洞金沙江谷底,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凉山是全国知名的资源富集地区,清洁能源富甲天下,水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多万千瓦、占全国的15%。生态旅游资源绚丽多彩,有A级景区61个,邛海泸山、泸沽湖、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等闻名中外。绿色农业资源丰富多样,是全国农产品优势区、发展绿色特色农业的最适宜区。战略资源得天独厚,轻稀土氧化物、有色金属、钒钛磁铁矿保有储量分别居全国第二和全省第一、第二位,是攀西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核心区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26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