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历经10余年,新成昆铁路如何在地质

北京治疗脸部白癜风的医院 http://m.39.net/pf/a_5112536.html

12月26日,新成昆铁路将全线贯通运营。历经10余年建设,这条串联成都市、乐山市、凉山州、昆明市的动车线路,将极大便利沿线百姓出行。回望过去,老成昆铁路在一片“不可能”的声音中建设完成,线路所经区域被称为“地质博物馆”,被外国专家认为是修建铁路的“禁区”,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先辈完成了老成昆铁路的建设。50余年后的今天,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些水,新成昆铁路也在这样一片“禁区”里建成通车,它又难在哪?

▲成昆复线即将全线通车,图为金口河南站和月直山隧道

堪称“地质博物馆”

选线,一个风险点位反复踏勘10余次

新成昆铁路从成都引出后,跨过岷江、青衣江;经峨眉,沿大渡河,横贯大小凉山;纵向贯穿被高山峡谷、大江大河阻隔的四川西南部和滇北地区。新线路与老线路走向相同,不少区域都存在并行。所以,乘坐老线路时看到的危岩峭壁、高山峡谷,对于新成昆铁路来说,也一样没少。

新成昆铁路所经地区受地质新构造运动的影响,断裂十分发育,全线有多公里位于7度至9度高烈度地震区,其中通过8度和9度高烈度地震区的线路有公里。沿线不良地质类型和数量众多,滑坡、危岩、落石、崩塌、岩堆、泥石流、山体错落、岩溶、岩爆、有害气体、软土、粉砂等等,其中,沿线较大的滑坡有处、危岩落石近处、泥石流沟条、崩塌多处、岩堆余处。

线路所经区域被称为“地质博物馆”,绝不是夸张。在新线选线过程中,设计人员为了绕避一个风险点,还未施工,已前往甘洛该点位周边踏勘10余次,线路走行方案反复修订,历经一年多时间才最终敲定。

“选线阶段,最让我们纠结的,我觉得应该是埃岱尼日河双线特大桥。”据中铁二院成昆复线桥梁设计负责人缪庆华介绍,他从年参与到新成昆铁路线路设计中来,每年往返于线路与办公室之间,将踏勘结果及时绘制图纸,回到办公室后再次对线路情况进行深入研究。

▲图为绿巨人动车组正在通过埃岱尼日河2、3号双线特大桥

而当缪庆华与同事在踏勘埃岱尼日河周边时发现,此处地质条件复杂,其中包含了滑坡、危岩、落石、崩塌、岩堆、泥石流、山体错落、岩溶等情况。“一般面对此类情况,以目前的技术,我们仍然可以选择最近的路线,利用隧道穿越这些区域。但当踏勘进一步进行时发现,当地由于发现矿产,早些年在山体中开采,其内部坑道纵横。查了很多资料都没法确定坑道走向,出于安全考虑,只有选择其它方式穿越。”缪庆华告诉记者,为了进一步确定线路走向、形式,在最终施工前,他与同事连续到现场10多次,就为确定线路走向。

最终,线路确定采用桥梁形式穿越该区域。“首先桥梁沿河道建设,可以避开两侧山体,避免滑坡、泥石流对铁路行车发生危险,其次沿着河道建设,也是考虑到其他区域可能会有坑道,避免给施工带来麻烦。”缪庆华说,其实在新成昆铁路的选线过程中,有许多需要绕避的风险点。据了解,新成昆铁路仅峨冕段便建设余座桥梁,不仅有效绕避风险点,同时保障线路平直。

特殊的白云岩“砂化”

如同在“流沙中打隧道”,边研究边施工

新成昆铁路正线全长公里,分为6段建设、开通。最后开建的峨眉至米易段位于四川盆地向川滇高原的过渡带,穿越多条活动断裂带和高地震烈度区,地质构造极其复杂,不良地质及特殊岩土种类众多、分布广泛,是全线工程地质条件最为复杂的一段,且该段山高谷深、沟壑纵横,也是全线地形条件极为艰险的一段。

如果说,桥梁建设是绕避风险,隧道建设则是直面不良地质影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无疑是全线修建难度最大的隧道——吉新隧道。

据中铁二院成昆复线隧道设计负责人刘志刚介绍,吉新隧道途经区域地质条件复杂,穿越白云岩地段长近11公里。白云岩是一种沉积碳酸盐岩层,在地下水的水解、淋滤作用下,会形成一种极为特殊的溶蚀现象——白云岩“砂化”,容易造成隧道掘进过程中发生涌水、涌砂、大面积坍塌等地质灾害。

“简单来说,在这样的地质中施工,就像是在‘流沙中打隧道’,可以想象其施工难度。”刘志刚告诉记者,白云岩砂化这一点,是国际上都没有遇到过的世界级难题,更没有掘进隧道的技术参标,这对于当时的施工来说,是“摸着石头过河”,边研究边施工。

此后,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论证后,最终确定采用管棚支护、钻爆和铣挖三台阶,相结合掘进法。简单来说,就是在掘进段的上方岩层提前布设加密管棚,在周边加强支护,共同形成一个“铁壳”,再小断面开挖掘进,相当于在“铁壳”的保护下,小步往前走。就这样,吉新隧道攻克了世界级的施工难题。

▲图为小相岭隧道

成昆铁路穿越区域被称为“地质博物馆”绝非浪得虚名。在老鼻山隧道开挖过程中,也遇到了大难题。

“隧道掘进中,一般每掘进一定距离,现场就会用超前地质预报仪探测前往地质情况,以提前做好准备。在老鼻山隧道掘进过程中,仪器就探测到前方有个大的空洞。”刘志刚说,实际上掘进至溶洞位置时,面前的溶洞比想象中还要大,其纵向长达30米,横向宽40米,距离顶部30米深40米,整个体积约10万立方米。

“为了穿越溶洞,老鼻山隧道施工中,我们把桥梁的专家也喊了过来。”刘志刚说,最终在隧道内架设拱桥跨越溶洞。

据了解,峨米段共建设隧道52座,长度达.公里,桥隧比达76.7%。

利用北斗信号监测异动

累计治理边坡面积达30余万平方米

近年来,每年雨季,最让人担心的便是老成昆铁路的通行情况。滑坡、泥石流冲毁线路时有发生,这也从侧面印证了成昆铁路穿越区域的地形地质特点。

特别是凉山州甘洛县境内,甘洛县位于大凉山北部,小相岭东麓,为四川盆地西缘向青藏高原地势过渡的高山峡谷地带。受横断山脉褶皱、隆起与断裂,河流急剧切割作用等因素影响,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谷壁陡峭,河床狭窄,区域水土流失严重,土薄石多,滑坡及泥石流等灾害时有发生,对新成昆铁路运营安全影响严重。

为了减小地质灾害对线路的影响,除了桥梁规避、隧道直面外,边坡治理也是重中之重。

12月15日,记者行走在新成昆铁路沿线,可以看到,不少区域对边坡进行了特别加固。

“其实我们在施工前,便利用无人机、3D建模等技术,对铁路沿线坡面信息进行采集,然后研究制定相应的处理措施。”据中铁二院成昆复线路基设计负责人王海波介绍,新成昆铁路建设后期,坡面治理成为重要的事情,而为了保障铁路后期运营,他亲自前往每一处边坡踏勘,了解其具体特性,有针对性地制定治理方案。

▲成昆复线即将全线通车,图为冕山双线特大桥

如依卜大桥地处白云岩砂化区域,为了保障桥梁安全,施工人员对两侧边坡进行湿喷作业后,利用锚杆进一步稳固。除了对边坡下部的处置,在山上还设置被动阻拦网,防止危岩落石。

再比如特克中桥位于山凹处,该区域市场发生滑坡、泥石流灾害,为了保障新成昆铁路线安全,该区域采用锚索、锚杆相结合的方式,对整个坡面余米高的区域进行处理,

“不仅仅是整治,我们还利用北斗信号,在边坡设置位移监测装置,一旦出现异动,可及时发出预警。”王海波表示,新成昆铁路沿线边坡治理面积累计达30余万平方米,通过运用多种方式防治,将有效保障新成昆铁路后期运行安全。

红星新闻记者闫宇恒摄影记者陶轲

编辑于曼歌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3284.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