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他们用灵魂歌唱二郎山

他们用灵魂《歌唱二郎山》

吴微

一、好歌唱出心中的激情

由洛水作词、时乐濛作曲而成的《歌唱二郎山》这首歌,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诞生至今,一直成为经典歌曲盛传不衰,尤其在当时修建康藏公路的18军53师官兵中,因其优美的旋律,激昂的歌词,如生命与意志的迸发、时代与重任奋进的交响,回响于高原,风靡在全国,唱出了18军筑路官兵艰苦卓绝,克服高山缺氧、战胜缺少物资供应的困难,顽强拼搏,不畏艰险的革命斗志,激起了全国人们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劳动热情,反响巨大,广为流传。

年10月的一天,我和交通部“川藏、青藏”两路精神工作室的冯晓霞主任,以及中国当代著名作曲家、摄影家方岽清先生,来到原18军53师团2营战士、离休干部冀文正的家,已届耄耋之年的老革命,做完了医疗手术不久,身体恢复尚好,见到我们的到来,显得格外亲热。聊天中,他说起那段修建川藏公路的历史,让我情不自禁回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

年5月,解放军18军军务下达指示:加固名山到甘孜的公路,保证运输畅通。冀文正所在的18军53师团,按照这个指示,负责从名山修到烂池子(现名新沟)50公里的地段。二郎山是连接康藏交通线上14座大山的起点山,民国时期,刘文辉曾扬言从二郎山到康定的公路已修通,事实上二郎山基本没通车。冀文正他们团2营的一个连队,工地在两路口到烂池子一段,工程相比较下不是很艰巨,但也不轻松。当时一个连队大体负责修五公里路,但也不绝对,如果是好修的路,或者就是六七公里,不好修的路或许只有两三公里。那个时候,没有现代化的工具,只有铁锹、钢钎、十字镐,手推车、撮箕得自己制作,更别说炸药、推土机了。修路时遇到陡峭的山岩石壁,少不得用炸药炸掉。有一次,他们的事务长到团部去领炸药,只领到了五小管TNT炸药,拿回来后连队规定,只在最困难最需要时候才能使用。他们没日没夜地战塌方、撬顽石、挖稀泥,车打滑把被子填轮下,工具不够用手挖,挖得十指出血,汗水变成雨水,混合着泥水,给军装披了一层沾满稀泥的“呢子”,官兵们时常出现高热、发烧、恶心、呕吐、拉肚、流鼻血等情况。在二郎山修路的三个月里,没有见过太阳,阴雨连绵,有一段五十多米的路特别爱塌方,今天修好了,明天又塌方了。用冀文正的话说,“这是大自然是在故意考验我们的战士,看你是狗熊还是英雄!”开山总有很大的石头挡道,战士们想办法,土法上马,到山林里采集藤条编织起来,套在石头上,一边由几十人或者一个班拖拉,一边用木棒撬起石头底部,齐心合力完成了机械才能完成的工作。

官兵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干着重体力劳动,每天饿得快,问当地老百姓山上有什么可吃的野菜,说是有野蒜苗,最多的是活蔴,这个野菜特别扎手,被蛰一下手要痛好久,但因含有蛋白质和钙,对身体是极好的补充,战士们没有事就上山采回来,开水里焯一下凉拌,味道美得很。

除了修路外,进军西藏有个特征:政治重于军事,补给重于战斗。所以,后勤保障非常重要。修路的除了18军部队,还有第二施工局,主要由四川招聘的穷困老百姓及体力较好的人员,组织他们以工代赈,大概有三四万人,从天全一直铺到甘孜。52师住在甘孜,准备打昌都战役,但尚未打响,公路就往东边修;冀文正他们53师就往西边修,同时粮食到了还要向前边搞接力运输,某个连队一接到粮食,就得扔掉手中的工具,赶快将粮食送到下一个连队。最艰难的是,连队送粮食的战士还饿着肚子,扛起六七十斤重的米袋子,有的袋子淋雨后又湿又滑,脚上穿的胶鞋踩在泞泥里,特别不好走很是费力,接力运输便在大汗淋漓和喘息中一次次地向前传去。到了很晚收工,战士们的身上沾满了稀泥。好在他们住宿的草棚子很大,这样的草棚子每个连队都有,里面生得有火,搭建得有晾晒衣服的两层架子,方便战士和民工烤湿衣,也方便来往康藏经商的藏汉同胞烧茶、用干草搭地铺休息等。每个战士只有两套衣服,白天修路被雨打湿沾上了泥巴,晚上回去洗了晾晒,有时候炊事班的同志主动承担洗衣烤衣的活儿。进军西藏的艰辛真是难以言喻,官兵们修路辛苦,炊事班也很辛苦,不仅要煮饭烧水,还要照顾招待来来往往部队的军地人员,像对待亲兄弟那样接待藏族同胞,冀文正感慨地说:“那个时候,人人都是英雄个个都是楷模,都能在关键时刻发挥很大作用。”

年大概是7月份,53师政治部主任洪流给排级以上干部开会作报告,说可能要打仗,美帝侵占了朝鲜,要我们把路修好就是对 有力的支援。开会不久的一天下午三点多钟,从山上下来七八个人问战士,你们的文化干事是谁?他们找到正在修路的冀文正,周围湿漉漉的,地上全是泥浆,连坐的地方都没有,大家站着说话,一位文质彬彬、满脸胡茬的人穿着长雨衣,身上沾了稀泥,问他会不会谱曲?冀文正一听笑着说,我上学最不及格的就是音乐,更不会谱曲了。说话的人说,这样,我给你唱个歌曲你听一听行不行?说罢就唱起来:“二呀嘛二朗山呀,高呀嘛高万丈,古树那荒草遍山野,巨石满山岗——”他一听一下子就激动了,说这个曲子和我们家乡的调子很相似。那人又问冀文正这歌好听不?他说这个歌很好听呀。一行人满脸笑意,说是从北京来的慰问部队的,看你们这样辛苦,想为大家写点文章作点歌曲,还聊了一些其他的就走了。过了三天,团部通知他们二十多个文化干事去30公里的天全开会,会上只有一位王干事懂音乐,其余的不是半灌水就是白丁。王干事教大家唱《歌唱二郎山》,大概教了三遍,差不多都会唱了就当天赶回连队,第二天趁指战员们休息间隙再教唱歌,不几天,这首歌修路的部队几乎全会唱了。冀文正说:“不管是新旧社会,好的音乐,能够得到老百姓的承认、接受,就是好歌曲。”当劳动最累、环境最艰苦时候,大家唱起这首激昂又遒劲的歌,犹如鼓励士气的劳动号子,感到身上充满了活力,修路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无论什么样的施工困难、什么样的残酷环境,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他们把公路修到拉萨的决心;施工现场洋溢着一片挥汗如雨、热火朝天的劳动竞赛身影。他们就是唱着这首歌,将一块挡在二郎山路上半个多月的巨石搬掉了,战胜了康藏线上最险峻的雀儿山、达马拉山和怒江天险,修通了康藏公路,展现了革命军人让高山低头、江河让路、英勇顽强的豪迈气概;他们也是唱着这首歌,高举飘扬雪域的红旗,踏着铿锵的步伐,自豪地走进拉萨,将青春和热血化成革命的火种,播洒在建设新西藏的不同岗位上,贡献着自己的才干和热情,为飘扬的军旗印下自己可歌可泣的风采;于跌宕的生命里,唱红了一首首感人至深的二郎山精神,并不断鼓励着开拓者守卫边疆,建设西藏的雄心壮志!

走过七十年人生旅程的冀文正,不论在任何地方,或是与老战友、老西藏聚会,总会在有人提议唱国歌、唱军歌的同时,不忘《歌唱二郎山》,那些往事萦绕大家眼前,仿佛变年青了,气氛一下子就活跃了;这首歌也伴随他七十年,常说,能够贴近群众现实生活的好歌曲会永远流传,并被人们长久地记住,比如《英雄战胜大渡河》《洗衣歌》等;在他心情好或是睡觉前,都要哼唱几句,他的女儿一听就说:爸爸你又想西藏了!

冀文正虽届耄耋之年,但不改梗直率性、愤世嫉俗的性格,对于年一则在怒江大桥水泥桥墩里埋有一名战士的报道,表示达了看法,并分析说年康藏公路还未修通,修路用炸药都很奇缺,用水泥修桥更是不可能,哪可能有战士被埋一说?如果有的话,当年负责修建康藏公路的将士、记者,还有许多亲历者怎么没有写这件事?这个战士叫什么名字至今都不得而知……他一再重申,写新闻一定要实事求是,否则就是对18军修路官兵的名誉损害和抹黑。

二、发扬二郎山精神,文艺载道

因为有了《歌唱二朗山》深远的影响,觉得歌曲的力量无比强大,冀文正便有心收集民间音乐。年8月,时年21岁的冀文正,缠上绑腿,系上绳索,带上5天的手纸和干粮,手执木棍,肩背藤篓,翻过海拔多米、积雪5尺深的金珠拉山,过了金珠河,奉命来到边陲“高原孤鸟”的墨脱县工作,这一干就是16年,他与群众同生产共劳动,就像一家人融进他们的生产生活,相互之间没有隔阂,连珞巴族一夫多妻的夫妻生活都讲给他听。当地群众不论老少亲切地称他“米米老冀”(意为爷爷)。他说:“你把心、把诚信给了群众,他们就会回报你。让他们唱,让他们说,都很乐意配合,还耐心地一句一句解释内容,为我后来收集、翻译民间原生态说唱艺术,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冀文正在语言上是有天分的,懂藏语识藏文,会说珞巴门巴族语言(两个民族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交往中,有一个严重的问题引起他的注意:当地有的老百姓会说会唱,一旦这人去世,其他人也不会这人的那些说唱,这些文化遗产因为保存不及时就彻底消泯了。于是,他产生了要抢救民族的、原生东西的想法。在上世纪80年代工资很低情况下,用省吃俭用攒下的几个月元工资,买了一个录音机,两面用的磁带一口气买了50个,带到了墨脱,走到哪里录到哪里,而且是有目的、有针对性的专找年龄大的录音,听不懂哪段歌曲就找人弄清楚意思,或者马上记在本子上晚上翻译出来,再消化意会,直至自己彻底明白其中的含义,就这样花去的时间占了收集内容的五分之一;录了己成“绝版”的珞巴族门巴族二百个小时的民间说唱,以及原生态歌曲二千首左右;抢救的民俗、民谚、民歌、民谣、民间故事盘磁带,并特别注重保障收集内容的民族性、地域性、真实性和原生性;挖掘、整理门巴、珞巴族民俗三百多万字,见诸报者五百多篇,下面我将他翻译的对歌分享一段:

鞍和马背中间,

隔着绸布毡垫;

我和情人中间,

隔着害羞语言。

天上圆圆的月亮,

请不要走向西方。

我和情人相会,

想借用你的银光。

太阳翻山走了,

留下一片黑暗;

情人抛我走了,

留下满腹心酸。

寺庙经堂里面,

经书堆积如山。

没有一本想念,

神志昏昏思凡。

东山西山两朵云,

无声无息挂山顶。

只要风儿来相助,

两朵云儿能相吻。

…………

反复的诵唱,这些活着的民间艺术,仿佛天籁之音,浓郁的民族风情,朴素谐趣还包含哲理,穿透了听者的心灵,生活气息扑面而来,让人精神感到无比的愉悦,冀文正说:“土生土长的老百姓,大字不识,却能留下这些精美的东西和丰富的故事。所以,好的文艺作品,永远听不够,永远是鼓舞着人民前进的动力。最近,国务院搞了个一百部史诗工程,其中有一部是我用七个小时录的珞巴族史诗《阿巴达尼》,歌唱了神话传说的英雄人物,他惊天动地的英雄业绩,是传承至今的珞巴族伟大祖先的史诗,和藏民族传说的英雄《格萨尔王传》一样,是民族的文化精髓,也是文化的正能量,我要让它在我的辛勤里,发扬光大。”

他还给我们讲《阿巴达尼》里面的一个故事,说是月亮爷爷和太阳奶奶结婚,生了五个孩子,老大是汉族,老二是藏族,老三是门巴族,老四是珞巴族,老五是人。在他到了墨脱工作时,老百姓对他说:“汉族是大哥,是我们爷爷的爷爷告诉了爸爸,爸爸再告诉我的,你们现在回来了……”故事非常的精彩,说明珞瑜地区很早以前就有民族团结交往的历史,西藏不仅是地图上标注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民间传说中的一部分。

冀老在西藏干了47年,他的爱人在西藏工作了40年。他最大的心愿就是用文字、摄影图片、和磁带将珞巴和门巴族的文化财产保存下来,包括自己获得的淮海战役纪念章、渡江战役纪念章、解放大西南纪念章和西藏修路纪念章等,全交给了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写作也是冀文正的一大爱好,他告诉我们,曾有一篇80万字的文章脱稿后,他念给女儿听,女儿却说,爸爸你不要吹牛了,你吹牛吹得太大了,人家不相信你。他却不解释,直接将日记拿来给女儿看,上面是年的一篇日记,里面写到:“今天,我五次与死神擦肩而过,没有掉到江里去,没有掉到悬崖底下,尽管我让蚂蟥咬得遍体鳞伤,舌头也咬烂了,衣服也磨烂了,但是我还活着。我们这辈人吃苦到底为了啥,是为了子女们骑马坐车,为了孙子们坐火车坐轮船,这就是我的享乐观。”那个时候,他想过在自己有生之年,以当时国家的经济水平,能够马马虎虎修一条简易的公路,就是了不起的事了。现在西藏的公路到处是柏油路,大大超出他预想的40年。

从西藏回成都后,冀文正舍不得花夫妻俩积攒的32万元买房子,而是用来出书。“那个时候,32万元可以买到平米的房子,但是我不愿意买房,现在住在儿子的家。我不后悔!”他自豪地说:“我写的那些历史资料,用钱也买不到的,还有过去记载的一些民族风俗现在也见不到了。我现在已经出了书,就想把当年自己的工作生活,还有墨脱向人们宣传介绍,有这样一块莲花盛开的地方,虽然封闭,但很美丽;虽然偏远,却很神奇;虽然原始,但纯粹。只有亲身来到这里,体验了我书上写的,才能印证我说的是不是假话。”

因为一生热爱文学,对于西藏墨脱的民风民俗,多有收集整理,并用夫妻俩积攒的钱,自费出版了一套珞瑜文化丛书:《白马情歌》《智语箴言》《灵在民间》《峡谷流韵》,还有珞巴门巴风情录、故事、歌谣等,出书花去了他的全部积蓄。说起筹资出书,他就愁得很,后来又要出书,就到处筹资、找社团或者科研单位给予实质性的帮助。一位80多岁的老人,成天日晒雨淋在国内跑,那种执着真是感动了许多人。目前出版的书籍有22本多万字。

他还热爱摄影,从年开始记录西藏的历史、人文方面的老照片千余张,现存来张。其中一张《人背人》揭露残酷的封建农奴制度的照片,获得了国际金奖;再有反映珞巴族人民聪明智慧的《藤索桥》获得了国际银奖,早在50年代享誉全国。出版的图文书籍,为国家研究珞瑜历史,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史料,由此,他这个18军战士,是至今唯一研究珞瑜文化的自修学者。近日,尚有两本老照片上、下册页张照片画集《喜马拉雅深处的面目》,反映珞巴族门巴族的影像志,拟凑够钱后出版。

生活在成都,他积极参加居住地的武侯社区党员活动,并以自身的经历现身说法,将自己一生收集的文史资料和一些实物,送到成都市和武侯区档案局、区宣传部、区老干局等主办的《冀文正档案》展,在展出的10个月里,参观者有本市的也有来自重庆市的。他还参加四川省散文学会、金牛作协等文学团体及18军老同志每月一次的活动,写出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以他的乐观、坚韧和个人魅力感染着身边的文友、战友和朋友。年,他获得了成都“感动武侯”十大人物;年获得四川省委老干部局颁发的“好的心态感染人,好的行动带动人,好的声音凝聚人”优秀老干部志愿者荣誉称号;年和年,获得武侯区组织部、成都市委老干部局颁发“三好”离退休干部荣誉证书。这些成绩,彰显了他活到老学到老,奋斗不止,老当益壮的革命情怀,让人们看到榜样的力量无处不在,平凡人也会创造伟绩。

年3月份,冀文正被查出得了涏腺导管癌,是淋巴癌中的最严重的一种疾病,3月25日在颌面外科做的手术,一直住到5月12日才出院。之后,他又忙不停地为自己出书东奔西跑,一会去广东,一会回老家;一会接受各个电视、广播、报社的采访,一会参加社团活动,把自己处于忙碌之中。我们去看他的时候,他精神健旺,红光满面,一点没有让病魔摧垮的样子。在我们结束采访时,请他再唱一次《歌唱二郎山》,老人端正姿态,包含深情唱了起来,他的目光望向远方,我想,他一定是沉浸在修建二郎山公路的那段时光,那个辉煌又壮丽进军西藏的征途上,山高水险,风起云涌,青春无敌的将士们,斗志昂扬,前进,前进,随时准备着为建设新西藏、保卫祖国边防迎接任何挑战!

衷心祝愿冀文正老革命,永葆青春,文艺精神不老,将18军精神和民族文化的火炬继续传承下去。

(本文插图均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吴微18军后代,藏二代,曾在西藏工作20多年;中共党员。现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文化传播促进会副秘书长、成都市作协会员、金牛区作协会员,曾任四川省文联《文艺报》副刊编辑,现为微刊《船波文艺》《在场微散文》《大洋文艺》文学平台编辑,有作品见诸报刊;出版有《奔向墨脱的灵魂》散文集。

作者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3618.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