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开湘英雄传奇尘封八十年党建网

为白癜风患者健康保驾护航 http://news.39.net/bjzkhbzy/170621/5478875.html

黄开湘是著名的红军将领,也是红军长征途中富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然而,这位身经百战的红军英雄,没有牺牲在九死一生的枪林弹雨之中,却于年11月因病长眠在陕西甘泉县罗汉川洛河之畔,年仅34岁。

黄开湘,年出生,江西弋阳人,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赣东北苏区、中央苏区和中央红军从事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历任赣东北赤色警卫团团长、红十军八十二团政治委员、红十一军二十师政治委员等职,功勋卓著。但由于黄开湘英年早逝,其英雄事迹鲜为人知。为了揭开黄开湘非同寻常的身世之谜,寻找到他的后人,不久前笔者专程来到他的家乡江西省弋阳县漆工镇黄家村采访,了解到了大量关于黄开湘烈士及其家人悲壮动人的传奇故事。

油画《飞夺泸定桥》(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创作组)

指挥飞夺泸定桥的英雄团长

年10月,红军实行战略转移,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黄开湘接替耿飚,担任由中央红军先遣军司令员刘伯承、政委聂荣臻率领的左路军前卫团红二师四团团长,杨成武担任政委。

年5月25日,中央红军先遣军右路军前卫团红一师一团在安顺场胜利渡过了大渡河。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看到这里水流湍急,不能架桥,数万红军如果靠几只小船,不知要花费多少时日。此时,前方四川军阀杨森有数万兵力正在围堵大渡河,后面国民党中央军薛岳、周浑元诸部正在快速猛追。蒋介石飞抵成都,亲自指挥,妄图在大渡河畔一举消灭红军,使红军将领成为“石达开第二”。而要粉碎敌人的前后夹击,必须迅速渡过大渡河。左路军红四团,就是在这样紧急的情况下,受领夺取泸定桥任务的。

5月27日清晨,在团长黄开湘、政委杨成武的率领下,红四团从安顺场出发,沿大渡河西岸,奔向泸定桥。全程里,红四团必须在规定时间内赶到。左边是高耸入云的峭壁,右边是波涛汹涌的大渡河,官兵们无所畏惧,唯一的信念就是拿下泸定桥。

途中,先头连与敌军一个连遭遇,官兵们如虎入羊群,一个冲锋就把敌人打垮了。部队迎着零星的枪声,继续前进。突然,侦察员前来报告:在左前方的一个大山凹里,又发现约有一个营的敌人把守,堵住了部队的去路。团长黄开湘立即命令三营长曾庆林和团党总支书记罗华生带一个连从左边爬上去,并组织两个连正面佯攻。战斗结束,活捉敌营长、连长各1名,俘虏近人。敌人本想凭险据守,结果被一个个击破。红军连续打了几个小胜仗,士气更加高涨,前进的速度加快了。

第二天,军委急电,军情有变,命令四团必须在29日夺下泸定桥。这意味着还有里的路程必须在一天内赶到。

“向夺取安顺场的红一团学习,坚决拿下泸定桥!”任务是光荣的,但又是十分艰巨的!各营连纷纷表示,决心要在第二天早晨6时前赶到泸定桥。

红四团的行军队伍像一阵风一样席卷大渡河西岸。山洪从山头向大渡河倾泻,暴风骤雨扑打着每一个红军战士,本来就难走的小道,此刻更是寸步难行。团长黄开湘和政委杨成武一边指挥部队,一边进行宣传鼓动,激励官兵们拼命奔袭。经过一整夜的急行军,全团官兵按时赶到了泸定桥。

泸定桥是一座悬挂式铁索桥,从东岸到西岸有13根用粗铁环一个套一个连成的长铁索,每根都有普通的碗口粗。两边各2根,做成桥栏,底下并排9根,作为桥面。原来桥面上横铺着的木板已被敌人拆除,只剩下悬挂着的空荡荡的铁索。桥下,浑浊发红的河水从上游两山之间倾泻而下,撞击着露出河面的巨石,溅起丈把来高的浪花,轰轰隆隆的河水不停地咆哮着,惊天动地。

泸定桥险,泸定城也险。城墙高2丈余,西城门正对着桥头,过了桥,必须通过城门,别无他路。泸定桥的东端就是泸定城,泸定城半是城池半是山,一半贴着大渡河岸。泸定城里驻有两个团的国民党部队,有坚固的工事,桥头机枪密布,不断地向红军部队扫射。

看完地形后,黄开湘和杨成武分头到连队作夺桥的战斗动员。通过筛选,成立了由二连连长廖大珠、指导员王海云等22名官兵组成的夺桥突击队,廖大珠担任突击队长。

飞夺泸定桥的战斗在下午4时打响。黄开湘和杨成武在桥头指挥,全团10余名司号员齐吹冲锋号,听到这嘹亮整齐、雷鸣怒吼的号声,全体突击队员如下山猛虎冲向铁索桥,他们在队长廖大珠的率领下,手持冲锋枪或短枪,背挂马刀,腰缠手榴弹,冒着枪林弹雨,攀着桥栏,踏着铁索向对岸匍匐前进。紧随其后的是连长王有才率领的三连官兵,他们除携带武器外,每人扛一块木板,边铺桥、边冲锋,打得敌人几乎失去还手之力。

突击队刚冲到对面桥头,西城门便燃起冲天大火,桥头被熊熊大火包围着,敌人企图用烈火把红军挡在桥上。危急关头,突击队长廖大珠对准城门,毫不犹豫地冲进火海,所有队员紧跟着钻进火海向街心冲去。敌人疯狂地反扑过来,这时连长王有才带领的三连和黄开湘、杨成武带领的后续部队冲了上来。经过两小时的激战,两个团的敌人被消灭大半,剩下的狼狈逃窜。红四团胜利攻占了泸定城。

晚上10时,右路军红一师三团赶到。黄开湘和杨成武立即迎接随红一师前进的司令员刘伯承和政委聂荣臻进入泸定城。之后,毛泽东、周恩来和朱德率领红一方面军千军万马,就从这铁索相连的泸定桥上渡过了天险大渡河。

20世纪80年代,我在编辑《星火燎原》丛书时,编辑过杨成武同志的回忆录《飞夺泸定桥》。记得聂荣臻元帅在审阅这篇文章之后,对《星火燎原》编辑部的同志说,飞夺泸定桥的胜利,奠定了长征的胜利,奠定了中国革命的胜利,黄开湘和22位飞夺泸定桥的勇士,是为建立新中国立下大功的大英雄。

杨成武曾经深情地回忆说,为了夺取长征的胜利,无数革命先烈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我的好战友黄开湘是他们中最杰出的代表。只要一谈及长征,所有参加过长征的老同志都对黄开湘表示了无限的敬意和深切的怀念之情。

深受军委领导器重的“斧头将军”

无论是在创建赣东北苏区的艰苦斗争中,还是在历次反“围剿”作战中,黄开湘勇猛过人,他身高一米八几,常用一把斧头和敌人肉搏,勇猛无比,威震敌胆,人称“斧头将军”。

年初,为了支援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黄开湘和邵式平、周建屏率领红十军南渡信江开往中央苏区参加反“围剿”作战,并带去大量的枪支弹药、药品、粮食等重要战备物资。到达中央苏区后,周恩来和朱德对黄开湘十分器重,朱德将心爱的德制左轮手枪送给他并亲切地说:以后就不要用斧头和敌人肉搏了。周恩来也将自己的怀表送给黄开湘,对他说道:我这块怀表就送给“斧头将军”做装备了。

年6月,红十军改编成红七军团。黄开湘被派到红军学校学习,毕业后担任红七军团十九师师长。9月,中央红军开始第五次反“围剿”,部队供给极度困难。黄开湘被任命为红军总供给部政委,在他的首创下,红军定点建立了一批兵站,为中央红军的作战和生活及时提供武器装备、粮食等必需品。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消耗很大,供给越来越困难,军事顾问李德在生活上要求反而越来越高,每天要吃洋面粉和牛肉罐头。当时战士连饭都吃不饱,李德竟不顾部队的艰苦,提出这些过分的要求,黄开湘经常不客气地拒绝他。黄开湘因此与李德的矛盾越来越深,李德说黄开湘就像一头好斗的公牛。后来,军委命令黄开湘接替谭政,担任红一军团一师政委,参加了广昌保卫战、石城阻击战、老营盘穿插战。

长征路上,黄开湘和杨成武指挥前卫团打了许多漂亮仗: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保卫遵义会议,松坑战斗……在土城阻击战中,黄开湘率领一个排的兵力,坚决阻击敌人,顺利地掩护朱德总司令的安全撤退。

黄开湘任团长的红四团是左路军的前卫团,被称作红军长征的“开路先锋”,始终走在中央纵队的最前面,逢山开路,遇水搭桥。飞夺泸定桥之后,红四团一路披荆斩棘,所向披靡,为中央红军的顺利北上打开了一条又一条通道。其后,他们最先率领部队爬过了雪山,过了草地,为中央红军大部队通过雪山草地趟开了路子。到达甘肃迭部县,又担负了突破腊子口天险的战斗任务。黄开湘亲自率领突击连爬上悬崖峭壁,从上往下攻击敌人,用手榴弹把敌人的碉堡全部炸毁,腊子口天险终被红军控制,为红军北上通路又破除了一道障碍。

毛主席对红四团取得的每一次胜利都非常满意,曾多次表扬黄开湘和杨成武率领的先锋团。毛主席说:有“斧头将军”黄开湘和“白袍小将”杨成武,就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

作者朱冬生(左一)与黄开湘的外孙邵爱福在方志敏干部学院留影

黄开湘有一位伟大的革命母亲

黄开湘与著名的革命先烈、红军将领方志敏同为江西弋阳县漆工镇人。他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母亲郑梅莲养育了5个儿子,全部参加了红军。

年初,黄开湘去中央苏区参加第四次反“围剿”。在出发之前,他留给母亲一枚闽浙赣苏区的铜元。临走时,他对母亲说:“姆妈,儿子要走了,不能再孝敬您了。儿子不在家,您要好好保重身体。等到革命胜利,我一定会回来的。”母亲紧紧拉着他的手说:“开湘,你四个兄弟都牺牲了,你又要离开姆妈,姆妈实在舍不得你,你一定要活着回来。”那时,黄开湘的女儿黄菊花才7岁,黄开湘流着眼泪抱起年幼的女儿说:“你一定要好好听奶奶的话,要自强自立,长大后照顾好奶奶。”此后,黄开湘再也没有回家。

黄开湘跟随红军走了以后,白军就经常到村里来骚扰,搜查红军家属。黄开湘的妻子安顿好女儿,怀揣着对丈夫的挚爱和对革命的希望,踏上了寻夫之路。艰辛、痛苦、彷徨、悲伤,最终她没有找到丈夫,而是客死他乡。

为躲避白军的追杀,黄开湘的母亲带着外孙女黄菊花,和许多红军家属一起,躲到了山上,靠吃野菜、竹笋过日子。后来,连野菜、竹笋都吃完了,乡亲们就吃草根、树叶。白军还经常放火烧山,让红军家属无处可躲。后来,在山上实在躲不下去了,黄开湘的母亲就带着外孙女半夜偷偷下山,一老一小以乞讨为生。后来,讨饭路过弋阳曹溪村的时候,因黄开湘的母亲年纪大又有病,只好把小外孙女送到别人家做了童养媳。

之后,黄开湘的母亲独自一人讨饭回到老家,家里的房子已被白军烧掉了。在乡亲们的帮助下,她用稻草搭了一个小茅屋来安身。每天靠讨饭和好心人的接济过日子。但老人非常坚强,每当敌人找到她、威胁她,她坚决不向敌人低头,始终坚信革命一定会成功,儿子黄开湘也一定会回来。她每天到村口望着儿子随红军出发的方向。每次有人从外地回来,她都要打听有没有她儿子黄开湘的消息?老人天天等,有时一等就是一整天。可是,一直到她去世,也没有等到儿子的身影。

杨成武在回忆录中写道,红一方面军长征到达陕北,在吴起镇与徐海东、刘志丹会师。因为在长征路上染上伤寒,黄开湘于年11医院不幸去世。当他得知黄开湘去世的消息后,顶风冒雪走了十几里路,来到黄开湘坟前大哭了一场,并用木头立了一块墓碑。上面写道:红军团长黄开湘之墓。

 朴实无华的烈士女儿黄菊花

黄开湘的女儿黄菊花,是黄家五位红军烈士留下的唯一后代。她年幼时,每次想起参加红军的父亲,都会一个人偷偷流泪。她在做童养媳时,吃了很多苦,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挑水、做饭、洗衣服,还要到地里干农活。后来,她做童养媳的那户人家的儿子因病去世,黄菊花就嫁给了邵坂村的邵育科,夫妻俩养育了6个儿女。

新中国成立后,黄菊花千方百计打听父亲的消息未果。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她看到杨成武上将的回忆录后,才得知父亲已经牺牲。

乡亲们听说黄菊花的父亲是红军英雄团的团长,为革命立下了大功,便鼓励她找政府解决家里的实际困难,都遭到黄菊花的拒绝。她说,家中的这些困难算什么,与父亲的牺牲相比,与无数革命先烈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相比,我家算什么困难,我向党伸手、向国家伸手,就是给父亲丢脸,给革命先烈丢脸。

后来,杨成武得知黄开湘还有一个女儿,曾两次派人到弋阳寻找。找到黄菊花后,来人给她留下了杨成武的联系地址和电话号码,并对她说,你是英雄黄开湘唯一的后代,你有什么困难和要求尽管提出来。每次黄菊花都婉言谢绝,从未给杨成武打过电话,更没有到北京找过杨成武,一直在农村过着清贫艰苦的生活,直到去世。

黄开湘离开弋阳去往中央革命根据地之前,留给母亲一枚铜元,家人在最困难时都没舍得用。黄开湘的母亲去世前,把这枚铜元留给了黄菊花。黄菊花又将这枚铜元交给儿子邵爱福,并对他说:你一定要好好保管,这是外公留下来的唯一念想,也是我们家的传家宝。

黄菊花的丈夫邵育科,14岁就参加了红军的儿童团,他给红军送过信、站过岗、传递过情报。土改时当过弋阳县邵坂乡的乡长,后来任弋阳县公安局副局长、物资局局长、水利局局长等职,但他从未利用手中权力给6个子女安排过一份工作。

黄菊花去世后,她的子女遵照母亲的遗愿,做好革命后代,绝不向党、向政府伸手。6个子女都是普通农民,默默地过着平淡的生活。儿子邵爱福在外打工30多年,搬砖,挑水泥,清理下水道,再苦再累的活儿他都干过,现在弋阳方志敏干部学院当保安。

深秋之际,当我来到黄开湘的家乡漆工镇黄家村时,正值阴雨连绵,但见满目青翠、山雾缭绕,大有毛主席在《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词中所说“雾满龙冈千嶂暗”的氛围,虽不是其时其地,但七八十年前,这里和井冈山的龙冈一样,户户有红军,到处是战场。而今天的黄家村,家家户户都住上了楼房,过上了幸福生活。老乡们见到北京来人,非常热情,他们一遍遍地跟我说:感谢习近平总书记,感谢这个好时代!

村上的人家都姓黄,和黄开湘是同宗。黄开湘的英雄事迹,在这里家喻户晓。在乡亲们的陪伴下,我专门拜谒了黄开湘的母亲在荒草中的土坟。年纪大的老乡告诉我,新中国成立后,黄开湘的母亲成了红军烈属,除了享受五保户的补贴以外,多余的补贴老人一分都不要。老人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老了,既然不能替政府出力,就不能给政府添麻烦。听到这里,我满含热泪向这位革命老人的坟墓三鞠躬,表达深深的敬意。

我临走时,乡亲们千叮咛、万嘱咐托我一件事。他们说,黄开湘兄弟5人都为中国革命牺牲了,5位烈士的遗骸至今都未找到。我们黄家的后人,盼着革命先烈能早点回家。令人欣慰的是,弋阳县政府已和陕西吴起县取得联系,请他们帮助寻找黄开湘埋骨之处。吴起县相关部门也表示,英雄壮年冲锋陷阵、血洒疆场,我们要想方设法让烈士早日回家!

(来源:年第1期《党建》杂志,原文标题:《英雄传奇尘封八十年——红军团长黄开湘革命初心代代相传》,作者:朱冬生)

监制/李小标责编/刘文韬编辑/王仁锋制作/王仁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444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