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24天95泸定地震受损道路全线

封面新闻记者赵紫萱

头上是松垮的石块泥沙,脚下是湍急的大渡河,长臂挖掘机操作手在险峻的山间将滚石泥沙投入河中,河面激起层层水花。

9月28日上午,在交通运输厅组织下,蜀道集团四川路桥抢险突击队顺利抢通S郑家坪至联合村隧道段应急通道。同时,联合村隧道至湾东村、王岗坪乡至发旺村生产生活通道全部打通,标志着本次受地震影响阻断的所有国省干道、县乡公路应急通道全部抢通,历时24天。

频繁出现滑坡、塌方

各单位联动协作抢通道路

受“9·5”泸定地震影响,震中多条国省干道、县乡公路阻断,尤其是S省道泸定至石棉段全线塌方,道路中断长度达59公里,其中需重点抢通路段19公里(未含其他支线路段)。

仅是这短短的19公里,道路路面到路基几乎完全损毁,且还存在大小塌方点位20余处,多数点位靠山临水,在地震作用下变成高位滑坡点,造成抢通过程中始终伴随着碎石、滑坡、塌方等情况出现,抢通难度极大。

蜀道集团抗震救灾现场应急指挥部指挥长袁飞云

“从泸定县得妥镇联合村隧道口到石棉县王岗坪乡的19公里,是最难抢修的一段。”蜀道集团抗震救灾现场应急指挥部指挥长袁飞云告诉记者,这段路在地震后发生高位山体滑坡和坍塌,路基完全损毁。“我们开辟了5个水上登陆点,通过动力舟桥把大型设备运送到前线。”

国内首次应用动力舟桥

拼装后承载力可达40余吨

确定采用动力舟桥开展水陆联运的方案后,抢险突击队第一时间连续作业13小时快速度完成临时码头搭建,为舟桥下水、大渡河水路运输大型机械设备创造条件。

应急抢险队伍在省道开辟了5个登陆点,同时将五节动力舟桥拼装为一个移动的水上作业平台,该平台承载力可达40余吨,这是国内抗震救灾历史上第一次采取动力舟桥作为载具,通过将大型抢险设备、人员运送至登陆点,实现多点位同时作业,多点开花,极大地提升了抢修效率。

面对塌方分布点多面广,且作业点少、作业面窄和设备运输不便的困难,为尽快抢通守在道路,蜀道集团四川路桥在省交通运输厅的统一部署下,协同四川省应急物资储备中心等相关单位投入动力舟桥16节、冲锋舟8艘、快艇5艘、海事巡逻艇6艘,各相关单位积极联动,多措并举,攻克抢通难题。

空天地一体化

筑牢抢险救灾“安全防护墙”

因抢险过程中,余震不断,山体随时有碎石滑落和垮塌的风险,为保障参与抢通工作的员工生命安全,顺利完成抢通任务,抢险救灾突击队采取“蜘蛛人”攀爬至抢通作业点上方设置高位观察哨,并用人工清理排危,排除不稳定孤石飞落,同时采用无人机轮飞巡视提前探明前方地质情况,在岸上前、后方设置安全岗哨,并增加了水面安全哨等手段,确保第一时间发现险情,可通过对讲机及时通知作业人员避险。

“我们实现了空天地一体化,采用卫星遥感、无人机、地面普查三个方式,掌握山体的隐患情况,保障作业人员的安全。”袁飞云说。

创新使用长臂挖掘机作业

降低操作人员的安全风险

长臂挖掘机手任俊杰

结合山体不断有碎石滑落,抢险队伍在抢险中创新使用长臂挖掘机作业,其最大有效工作半径达16米,较大程度地降低了设备操作手的安全风险。

参与抢险的长臂挖掘机手任俊杰在3号登陆点作业,9月7日他便开始参与抢险。任俊杰说,他们每天早上7点开始作业,晚上7点收工,任务重,工作也很危险。“抢险时,我们有一台挖掘机被落石砸到,幸好驾驶室的工作人员没受伤。”

任俊杰介绍,长臂挖掘机工作半径实际上最长可达20米,能够清理普通挖掘机无法到达的地方,清理掉这些安全隐患。

据悉,省道S泸定至石棉段全线应急通道和湾东村、发旺村村道的打通,标志着受“9.5”泸定地震影响的主要通道抢通工作基本完成,此次地震抢通工作,蜀道集团四川路桥抢险突击队累计疏通堵塞点位余处,抢通道路(含村道).3公里,累计投入救援人员人次,挖掘机台班,装载机台班,运渣车台班,吊车台班,发电机36台,共救助转移群众人,为抢险救灾工作提供了物资及人员设备保障。

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公路局党委委员、总工程师李林

“这是汶川地震以来,国省干线公路抢修时间最长的一次。”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公路局党委委员、总工程师李林说,抢险工程仍是下一阶段的重点工作,同时相关部门也已经对交通灾后重建展开积极筹划,经过灾损的评估,结合灾区的发展需求,省交通运输厅已经拟定了重建的规划方案,力争尽快出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7225.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