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言败著名军旅作家王树增江苏书展上如

7月7日下午,第十一届江苏书展的重点活动“书香中国·全民阅读大讲堂”在苏州主展场举办了首场活动,国家一级作家、武警部队政治部创作室原主任王树增少将开讲“长征精神的当代意义”。

著名军旅作家王树增曾出版《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朝鲜战争》等战争纪实系列著作。其中,《长征》从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重新认识了长征的重要意义。王树增查阅了大量的史料,实地采访了许多老红军战士,真实地再现了那段峥嵘岁月,让读者通过丰富的细节更加亲近地去接触长征的历史。

演讲中,王树增从崭新的角度和高度为读者解读了“长征精神的当代意义”,带领大家重温长征的故事,去了解在革命战争年代,英雄们如何坚守自己的信仰。他说,“长征”这部壮丽的英雄史诗诠释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支军队的英雄主义、不屈的意志以及信仰的力量。他再三强调,长征是一种永不言败的精神,这正是长征的当代意义所在。

长征途中的湘江战役中,红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负伤后被敌人逮捕,准备押往长沙。躺在担架上的陈树湘宁死不屈,趁敌人不注意,把自己的肠子扯断,牺牲了。“汉语里有个词汇叫肝肠寸断,是一种无法忍受的巨大的疼痛。现在,当地人说起陈树湘,还会说我们这里出了个英雄,叫断肠英雄。”王树增说,像陈树湘这样的革命英雄,在精神层面对敌人形成强大的震慑,“他让我们的敌人知道:我们的军队当中有这样的人,这支军队是不可战胜的。”

王树增还动情地说起了大渡河上的铁索桥,“我去过铁索桥无数次,每次坐在桥底下观察。我是个军人,我用军事的眼光观察,至今觉得不可思议,在当时的物质条件下,那种武器装备的条件下,怎么能过去?几条铁链,万丈深渊,对面还有碉堡,碉堡里还有机枪。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二十几个年轻的战士,一人一把短枪,两颗手榴弹,一把大刀,一声令下,上!”战士们一寸一寸地向前爬,无论发生什么,绝不后退,绝不停止。“战士们能够横渡铁索桥,军事上解释不了。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狭路相逢勇者胜,置于死地而后生,这就是英雄主义。”

在王树增看来,一个没有精神的人,是心灵荒凉的人;一个没有精神的民族,是前程暗淡的民族。“现在,我们总是提到‘英雄主义’,英雄主义其实是一种精神硬度。”王树增说:“长征路上,几乎处处是绝境,能够坚持走到底,只能解释为信仰的力量。坚定的信仰,是长征留给我们非常宝贵的精神遗产。”

王树增激励当代的年轻人应该向先烈们学习,“对青年们来说,从小要培养他们迎接困难的勇气和性格。我们民族发展的道路,和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场‘长征’。”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于锋/文余萍/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799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