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达开兵败大渡河,为保命赴敌营谈判的确如
众所周知,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因被天王洪秀全猜忌而率兵出走,转战南北。在前往四川途中,走到大渡河天险,被清兵围困,十余万大军仅余两千多人。石达开决定去清军大营谈判。结果被清军囚禁,随后被杀。两千多太平军残部几乎被杀光。
石达开为何在最后关头去清军大营谈判?有人认为是为了牺牲自己,救活两千多太平军残部。有人说是石达开见陷入绝境,为了求生,向清军投降。
到底哪种说法对呢?
其实,只要我们仔细的看看事情的经过,就完全明白了。
在大渡河旁边,太平军被围困在一个叫“紫打地”的地方,敌人抢先占据了有利地势,使太平军的突围战斗一再失利,伤亡惨重。此后,随着敌军包围圈的不断缩小,加上土司王应元、岭承恩顽固地坚持敌视太平军的立场,使石达开所部的粮源断绝,处于“杀马而食,继以桑叶充饥,咀嚼殆尽”的极端困境。
即使如此,石达开仍豪气凛然的题诗:“大军(太平)乏食乞谁来,纵死俄江定不降”,再次发出了血战到底的誓言。石达开的战斗誓言,付诸了行动。6月9日,他竭尽全力,发动了一场以诱敌和猛攻相结合的决战。当时,石达开组织了二百多人的精悍队伍,进至大渡河岸边,“自弃器械,口称投诚”,在以伪降的办法来麻痹敌军的同时,石达开“亲拥大众由水陆分扑”敌营。可惜,在敌军据险拼命地夹击之下,石达开军的有生力量又遭到巨大损伤,由原来的数万人只剩下七、八千人了,而且他们的据点紫打的营寨也被敌军攻破,余下的数千名太平军被重重地围困于老鸦漩,“进退战守俱穷”,深陷危境。
在太平军方面,因屡战失利,伤亡累累,阵地日益缩小,“出险”已不可能。因而,不少革命将士纷纷投水自尽。正是在此“绝地”之中,太平军队伍里发生了较大的动摇,甚至出现“先送家属为质,约为内应,立功赎罪”的叛变事件。但问题是,作为最高统帅的石达开又是如何呢?事实表明,当时石达开已清楚地意识到,“今误蹈险地,一服不振,此天绝孤,非孤不能为诸卿解危之过也。”
这时石达开对其部众说:“战必死,降亦必死,均一死也”。可以认为,此时石达开已产生了绝望的心理,知道再以武力突围寻求出路,已经没有希望。从而发生了“督叱”其妻抱子投河之事,也就是说,他命令自己的妻子抱着孩子投河自尽了。他自己也决心要“与诸卿俱死于此”。但他是一个统帅,尚生存的几千部众如何处置?事实上正是在石达开处于进退维谷的情况下,发生了与敌谈判,停止战斗,后来亲赴敌营等事件。
石达开究竟为什么有准备自尽改变为与敌谈判,停止战斗和亲赴敌营呢?
对此,当时清军将领骆秉章说,这是石达开对他们的“乞降”。但这只是清军的一面之词,不能完全相信。
众所周知,石达开一贯“重义”、爱护将士。而且他又是被逼出走的。跟随着他的广大太平军将士,与其风雨同舟,苦战多年,在遇此绝境之时,他能够只是个人一死了事,而不顾那些与他患难与共的几千名将士吗?l不能,他又如何救其部众脱险呢?他清楚地知道:战,已无望:降,也没有好结果。从而,他利用敌人的“诱降”之机,将计就计,采取与敌谈判,来达到“舍命以安三军”的目的,是合乎情理的。
另外,如果石达开是为了投降求生,那么,他为什么命令自己的妻子抱着孩子投河自尽了呢?很显然,他早已经决心赴死,没有给自己留下任何后路。
但是说到“求生”,他确实有这样的念头,但并不是为自己。
他要为谁“乞活”?史实证明,石达开个人在被俘前、后的全过程中,始终是坚定的。实际上,他的“乞活”思想,是为他的部众争求一个生路,想把那些尚存的将士保留下来。
但是,石达开用自己命,并没换来将士的命。石部三千人被清军王松林收编,剩余两千人保留武器,驻扎大树堡。后来,两千人中有七百人过河,遣散或被杀。石达开被押往成都后,清军背信弃义,夜袭大树堡剩余一千多人,除三百老幼存活外,全部被杀。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81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