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红军强渡大渡河一位90岁老人说
年5月下旬,长征中的红军巧渡金沙江后,暂时摆脱了了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沿会理至西昌向北,来到大渡河畔,准备从安顺场渡河,进入川西地区。
大渡河发源青海,经四川流入岷江,河道两岸山势险峻,自古以来就被视为一道天险。当年的水势比如今还凶猛得多,安顺场河段宽米,深20多米,水流湍急。当地的民谣里说,“大渡河里想行船,一只脚踩鬼门关。”
安顺场红军渡河遗址敌军为阻止红军过河,在上下游地区严密布防,将船只统统收走了。红军在安顺场只找到一条翘首船。而尾随的敌军一个师已经到了西昌北部,还有一股追兵离红军也只有几天的路程。如果几万红军不能尽快过河,就有被歼灭的危险,搞不好会重蹈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渡河失败的覆辙。
红军先头部队起初制定了几个渡河方案。一是泅渡,但水急浪高,漩涡又多,就算水性好的人下去也难免被急流卷走;二是架桥,也不现实,正逢涨水期,水那么深,无法打桩;只有船渡可行。
随后到达的红军部队在下游安靖坝和小水等地又找到了3条船,总共有4条了。可是船小,一次只能运四五十个人。时间不等人。
先头部队乘船过河的时候,毛主席等人正在研究新的方案。刘伯承对毛主席说,大部队要是这样渡河,得个把月时间。敌人几天就追上来了。
红军旧照5月26日夜,毛主席正在思索良策,总政治部李主任面带喜色过来了,他拜访了镇上一位90多岁的老人宋大顺,是个前清老秀才。李主任说,宋大顺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当年亲眼目睹了石达开兵败的情况。说不定他有办法帮我们过河。
毛主席一听,立刻就想见见宋大顺。李主任提议,他去把对方请过来。但毛主席觉得对方年事已高,还是亲自登门拜访为好。于是李主任带着毛主席一起去了宋大顺家,见到了这位老秀才。
老秀才精神矍铄,很健谈。他说,安顺场以前叫紫打地,是大渡河上下游地区最适合渡河的地方,水流比较平缓。石达开当年带兵到了这里,却没有立即渡河,耽误了时间。而清军对太平军进行包围,还在当地土司的帮助下,守住松林河,切断了太平军去泸定桥的通路。所以石达开被四面围攻,兵败身亡。
最后宋大顺说,安顺场不利于大部队活动,不是久留之地,红军应该尽快离开。
石达开兵败的历史毛主席当然清楚,宋大顺没有直接提出过河方案,但他提到了松林河和泸定桥,毛主席有了主意,回去后,马上召开会议,决定改变渡河计划,夺取泸定桥,分兵过河。大家一致认为该方案可行。
泸定桥为保险起见,红军的部署是分成左右两路,刘伯承和聂荣臻率领右路余人,在安顺场紧急渡河,然后沿河前进;总部和主力在左路,沿河岸赶往泸定桥。分头行动时,毛主席指出,如果左纵队出现意外,刘伯承和聂荣臻就率部按单独行动,去川西开辟局面。
安顺场到泸定桥里之遥,红军全靠两条腿走路,计划在3天内到达。红一军团一部和红五军团作前锋,任务是在敌人大部队追上来之前控制泸定桥,保障后续部队渡河。
红军右路渡河时,敌人已经得到消息,派地方军向泸定桥方向增援,并准备炸桥。但红军也截获了情报,于是左路军前锋强行军两昼夜,在5月29日早晨到达泸定桥西岸。桥东的敌军无论如何也没想到红军来得这么快,仓皇逃窜,增援的地方军也不愿拼命。
红军部队陆续到达时,泸定桥并没有炸掉,只是被撤去了桥板,只剩下铁锁。于是就有了红军“飞夺泸定桥”的经典战例,勇敢的战士组成了突击队,冒着枪林弹雨,一边在铁索上艰难前进,一边跟敌人作战。
当天下午,刘伯承的右路军也赶到了泸定桥东岸一带,左右夹击,终于赶走敌军,夺取了泸定桥。红军强渡大渡河成功了,敌人的如意算盘又一次落空。
强渡大渡河是长征中的奇迹之一,红军战史上的神来之笔。右路军红四团突破了人体极限,一天一夜强行军里,赶到了泸定桥。放眼世界,恐怕只有红军能做到。多年后,宋大顺的曾孙宋福刚说,“从这里强攻通过的,除了红军,历史上再没第二个!”
参考资料:强渡大渡河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11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