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年前,古人如何将40吨铁索搭建在大
文
科学虫洞
最早了解泸定桥,是在小学课本上的课文“飞夺泸定桥”。这座桥见证了红军渡河夺取泸定桥的英勇无畏,人们到四川甘孜旅游时,也忍不住上去走一走。
泸定桥有着厚重的文化历史底蕴,它的现实重量也非常可观。它是一座铁索桥,整座桥的铁件加起来重达40多吨。
泸定桥全长约为.7米,一共有13根铁索,其中9根起固定作用,铺上木板供人通行;其余4根两两分布在侧,作为扶手。
这13根铁链重达21吨,由个铁环相扣而成,其余铁件重达20多吨。要知道,这座桥是在多年前建造的,当时并没有现代社会这些先进的施工机器。
那么,当时的古人如何把如此沉重的铁件,搭建在大渡河之上?这座桥又为何历经数百年依旧坚挺?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泸定桥的前世今生。
建造泸定桥的背景
泸定桥始建于年9月,清朝康熙年间。它横跨的河流便是大渡河,河流孕育一方水土,但也是阻拦两岸人民交流的障碍。
大渡河流域是我国地质灾害高发区,主要的灾害有滑坡、泥石流,雨季难以渡河。
在泸定桥修建前,两岸商旅往来或是行军,基本是靠溜索、牛皮船,遇上无法渡河的时候,货物就被迫堆积起来。
这样一来,一些生鲜食品就容易腐烂,造成巨大的损失,让人扼腕叹息。
更重要的是,大渡河的梗阻不利于军队的调动,对汉藏通行和国家统一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
年,四川巡抚能泰提议修建一座桥梁,得到了康熙帝的批准。年,工匠们着手修桥,第二年就完工了。
大桥修建好之后,康熙帝为其命名,并亲手写下“泸定桥”三个字。“泸”取自“泸水”(当时大渡河被称为“沫水”,他错认成“泸水”);“定”则寓意平定准噶尔之乱。
如何将40吨铁索搭建于大渡河之上?
从动工到竣工,泸定桥的修建仅仅耗时一年,可其中的难题却一点也不小。泸定桥西接海子山,平均海拔米,东接二郎山,海拔也有米。
海子山
此处崇山峻岭、河水湍急,加上大渡河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多达处,想要在这里建一条铁索桥,绝非易事。
最开始,人们计划修建的只是简单的木桥,但脆弱的木桥根本扛不住汛期;随后又石桥,可惜河岸的松软土质不允许。
最后才决定要建铁索桥。计划确定下来,首要解决的就是铁索的问题。当时泸定县及附近地区都不产铁,甚至连熟练的铁匠都没几个,不得不在荥经县铸造,之后运过来。
而这些铁链,也是泸定桥经久耐用的秘诀所在。为了保障铁链的质量,工匠们采用了从春秋开始出现的“物勒工名”制度。
泸定桥的铁索由铁环构成,每个铁环上都铸有工匠的代号,万一铁索出问题,就可以通过代号找到对应的工匠追责。
秦朝兵马俑的制造也采用了这样的制度,每一个制作的陶工都要在俑身上留下自己的名字,有一些至今还能清楚辨认。
兵马俑
铁链运到施工地之后,最大的难题就是如何将它置于大渡河之上。最开始,工人们尝试用小船运输,但铁链过重、河流湍急,一些船被无情掀翻。
后来,我国的工匠想出了一个办法:索渡。先用粗竹索连接两岸,之后每根粗竹索穿进10多个短竹筒,再把铁链跟竹筒拴在一块,对岸一使劲拉绳索,铁链就过去了。
铁链成功过河之后,工匠就在两岸用大块的石头修建坚固的桥头。在桥头处挖出深井,在井底出横向卧龙桩、纵向地龙桩。
随后,把铁链跟地龙桩连接起来,底面9根铁索铺上木板,形成桥面;左右两侧各有2根铁链形成扶手,每一侧的上下铁链之间都有小铁链连接。
这样一来,工匠就在一年内修建好了鼎鼎有名的“泸定桥”,让人不得不感叹古代工匠的智慧。
今天的泸定桥
泸定桥从投入使用到现在,已经过去年,至今仍屹立不倒。不管是当时还是现在,它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泸定桥修成后,就成了四川入藏的咽喉要道和军事要津,老百姓也是交口称赞——货物不必被迫堆积,商贸往来变得更加轻松。
除了实用意义外,泸定桥也承载了许多文化内涵和历史的重量。
我们已经知道,铁索渡河靠的是工匠的智慧和劳动,但民间也有个浪漫的说法。相传,铁链渡河遇到难题时,一位名叫噶达的藏族大力士挺身而出;
这位勇士两手各夹一根铁链,乘船渡河安装,当13根铁链尽数运完,噶达也力竭而亡。当地人为了纪念他,特地建立了一座噶达庙。
如今的泸定桥,已经不仅仅是一座桥梁,而是被列为重点文物来保护,也是著名的红色旅游胜地,象征着中国人民攻克难关的决心和悍不畏死的精神。
————————————
本文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14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