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辉为何没有执行蒋的命令,炸断泸定桥5

得了白癜风能治好吗 http://pf.39.net/bdfyy/zjdy/190516/7143439.html

在主席的诗词中,一句“大渡桥横铁索寒”,生动描述了红军长征中异常险恶的一场战斗。如今,人们在实在参观时,除了景仰革命勇士不惧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也常常为先驱们命悬一线、九死一生创造的战斗奇迹感慨万千。

(一)蒋氏认为红军要步石达开覆辙,电令追剿大军“建立殊勋”

红一方面军突破蒋氏的四道封锁线,辗转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寻求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一度被敌人逼迫到大渡河这个异常险恶的绝地。

蒋氏的计划,是让红军成为历史上第二个石达开。

年5月,红军摆脱滇军的堵截渡过金沙江后,一路经会理、德昌、泸沽,向大渡河挺进。这条路线,与72年前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渡过金沙江后,所走的路线极为相似。因为这里只有这一条道可走,左右都是险山。

当获知红军到了大渡河沿岸的消息后,蒋氏也是异常兴奋,认为这是兵家绝地,是聚歼朱毛红军“千载难逢的最佳时机”。

蒋氏的作战部署,是立刻从川、黔、滇等地调动近20万军队,对红军进行四面合围,试图将他们围歼于金沙江以北、大渡河以南、雅砻江以东的狭窄地区。

蒋氏在给各路追剿大军的电报中说:“大渡河是太平天国石达开大军覆灭之地,今敌军入此汉彝杂处、江河阻隔、地形险要、给养困难的绝地,必步石军覆辙,希各军师长鼓励所部建立殊勋。”

为了粉碎蒋氏的这个计划,红军只有渡过大渡河,才可能摆脱险境,重获生机。

蒋氏为了阻止红军渡河,也早早做了准备,把大渡河沿岸的船只都强征了过来。

渡河,是当时红军摆脱危机的唯一办法。几万红军渡河,不是轻而易举的事,一则需要大量船只,二则需要占领合适的渡口。

红军总部为一、三军团选择的渡口在安顺场,可是当他们急行军来到此地的时候,却一下子蒙了。

为啥?

安顺场的渡口水深流急,无法架设浮桥供部队快速通过。先期到达安顺场的红军,只找到一艘小船,只能让少数人渡河。如果若长时间聚集在南岸地带,难以展开兵力,也不便就地筹粮,必然让红军进退失据。

(二)夺取泸定桥,成为脱险的关键

5月26日,毛、周、朱德到达安顺场,在听取刘伯承、聂荣臻的汇报后,决定红军主力火速抢占距离安顺场里的泸定桥。

在大量追兵日益迫近的危急情势下,在安顺场安全渡河已经没有可能,迅速夺取大渡河上游的泸定桥,成为大军渡河、脱离险境的关键所在。

在飞夺泸定桥的部署上,主席其实是“两条腿走路”,左右岸并进,可谓押了“双保险”,一旦南岸夺桥不成,北岸并进的红军也还能奇袭夺桥。

所以,用仅有的船只先期渡河的部队,实则是红军的一支奇兵。它是一个战术上的“备胎”,以应万全、以防不测。

强渡不成,夺桥为上。在泸定桥的飞夺上,蒋氏试图与毛、朱斗智斗勇。双方都预见到了泸定桥的价值,不惜调派重兵。

(三)没有刘文辉的勾心斗角,蒋氏让朱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计划也注定破产

为彻底断了红军的生路,蒋氏一度电令刘文辉部把桥炸掉。

现在争论最多的问题是,刘文辉为何没有执行蒋氏的命令,而把这座桥炸掉?

实际上,若要炸毁这座桥,川军是有大把时间的。之所以没有炸掉,川军也有自己说不出口的难言之隐。

第一个原因,是因为这座桥是他们补给物资给养的生命线。不到最后万不得已的时候,是不想炸桥的,因为这无疑是自断活路。

第二个原因,断了这条和外界唯一的通道,当地的宗族势力也绝对不答应,弄不好双方会火并起来。

第三个原因,是川军做梦也没想到,红军在悬崖陡壁、奔腾咆哮的大渡河边,竟然能够一昼夜急行军里来到泸定桥。

第四个原因,是红四团向泸定桥急行军的时候,对岸川军刘文辉的部队也在增援泸定桥。听到有部队前来增援,守桥的川军也自信满满,不再把炸桥的事当作十分紧要的事,而是要看看红军的情况再作打算。

第五个原因,是川军本意是想像陈济棠一样,礼送红军过境,阻击红军留在四川并不符合川军的利益。刘文辉没有下令坚决炸桥,显然有其考虑。他的手下也不傻,怎么会贸然炸桥?

红军抢占安顺场后,刘文辉令袁国瑞率第4旅火速增援泸定桥(注意,刘文辉如此部署,显然很清楚泸定桥的重要性,却没有下令炸桥)。不过,川军部队哪受得了这种顶风冒雨连夜急行军的煎熬?累得实在走不动了,也就就地休息。等红四团夺桥的时候,他们也还在半道上气喘吁吁。

当刘文辉接到泸定桥失守的消息时,其实是又惊又喜。惊的是红军的速度匪夷所思。喜的是,红军过了桥,就从自己的地盘走了,他不用再担心蒋氏“假道伐虢”、借机吞并自己了。

当然,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红军胜利夺桥脱离险境,也不全然靠刘文辉与蒋氏勾心斗角、貌合神离。

红军强渡大渡河,实则是飞夺泸定桥的前哨战。如果红四团夺桥不成,也还有渡过对岸的一支奇兵伺机夺桥。这支奇兵或用于包抄守桥川军的后路,或与红四团一南一北包夹,合力夺桥。

所以,即使川军侥幸阻止了红四团的夺桥行动,也防不住红军渡河奇兵的背后袭击。虽然这支奇兵最终没有完全发挥作用,但充分展示了主席用兵的深谋远虑和未雨绸缪。正所谓一计不成、一计又生。这两个行动,环环相扣,内外呼应,相辅相成,确保红军即使身处险境,也能立于不败之地。

(加盟作者:胡显达)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1809.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