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载西南科大人万朴西南科大改革发展

编者按:七十年峥嵘岁月,积淀精彩弦歌;七十年波澜壮阔,抒写锦绣华章。建校肇始,一代又一代西南科大人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在艰苦环境中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淬炼铸就了“艰苦奋斗,拼搏创新”精神,造就了今天办学层次完善、社会声誉良好、办学特色突出的西南科大。榜样的力量是无限的,精神的动力是永恒的。本栏目发布《龙山薪火》丛书教师篇中部分德业双馨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展现他们爱岗敬业、甘于奉献、教书育人的的精神追求和情怀,盼薪火相传。

博士生导师,加拿大劳伦丁大学名誉博士,四川省首批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获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建材行业劳动模范等称号,曾在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和多伦多大学作访问学者,出版专著、教材8部,发表论文余篇,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和省级科技进步奖、优秀教学成果、优秀教材一、二、三等奖共9项。曾任西南科技大学前身四川建筑材料工业学院院长、西南工学院院长等职。

朴,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释义丰富。质朴、本真、宽厚、守正,无不寄寓着人们最美好的情怀。今天,在西南科大,一提到万朴,就会想到西南科大60余年的发展历程,想到“艰苦奋斗,拼搏创新”的西南科大精神。他被广大师生、校友们亲切地喻为西南科大“祖师爷”“活历史”“百科全书”。

年,当23岁的万朴进入重庆建材工业专科学校(西南科技大学前身)任教,他的人生就紧紧地和西南科大绑在了一起。从重庆到雅安市石棉县再到绵阳市,从重庆建材工业专科学校到四川建筑材料工业学院再到西南工学院最后到西南科技大学,从中专到大专再到本科,半个多世纪以来,万朴亲历了西南科大发展的点点滴滴,是西南科大传奇历史的见证者和建设者。年,学校60周年校庆之时,他以最高票数获评首届“我最喜爱的西南科大教师”。面对各种美称和赞誉,万朴却是淡然的,他一生都坚守着名字中“朴”字的真谛,认为人生应心境平和,做事脚踏实地,做人质朴不张扬。概括起自己的人生,他更愿意用西南科大精神来概括:艰苦奋斗,拼搏创新。

少年壮志地质梦

年2月,万朴出生在山城重庆一个读书人家庭,父亲按照“孝悌忠信”等传统字辈为他取名万顺忠。上世纪60年代,万顺忠自己改名为“万朴”,他认为,读书人应该朴实,做人做事实实在在,父母尊重他的决定。重庆的“红岩精神”从小熏陶着万朴,让他充满着建设祖国的责任感。高中时期,他在报纸上看到了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突破重重阻挠,从英国回国的故事,受此启发,万朴树立了自己的理想。年,万朴被北京地质学院(现中国地质大学)录取;年,被分配到建材部洛阳地质学校任教;年,由于院系调整,建材部决定将洛阳建材学校的地质专业合并到重庆建材工业专科学校(西南科大前身),万朴回到家乡重庆任教。

参与西南科大的发展进程

年,国家三线建设开始,许多高校根据上级安排“面向基层、面向厂矿”的要求开始搬迁。清华大学在绵阳建立分校(现西南科技大学西区校址),重庆建材工业专科学校搬至雅安市石棉县。新校址条件十分艰苦,不在石棉县城,而是在几公里以外的一个采矿厂,两边是巍巍大山,中间是奔腾的大渡河支流。

学校的搬迁是年正式开始的。那时候没有搬迁队,所有的搬迁工作,都由教职工自己来完成。学校教学椅子、桌子、教学仪器……这么多笨重的物资,都是老师们亲手搬放,一趟就需要颠簸3天。文革开始,学校处于几乎无法生存的空前困难时期。那时的万朴没有课可上,但他没有停止学习。白天参加劳动,学习毛主席语录,也学些手艺。在这期间,他学会了木工,自己做的柜子一直用到现在。晚上,他就看英语书。他并没想到这不间断的学习会在今后的时光派上大用场,只抱着一个朴素的想法:学习,了解国内外地球科学的进展,应该是相伴一生的事情。

艰苦的环境下,经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的努力,学校终于获准搬离。年初,学校迁至绵阳市仙人桥,更名为四川建筑材料工业学校。当时学校的办学条件依然艰苦。老师们的生活条件很差,一到周末就能看见老师们拖着板车去涪江码头排着队买蜂窝煤,一趟就是5里多路,还要爬一千多米的斜坡才能拉到家。但是,老师们都特别高兴,学校终于可以招生了,教学工作终于恢复了。一到招生季,大家都主动出击,各施本领,积极宣传自己的学校和专业。万朴深情回忆:“这一批老师真是非常不简单,任何艰难困苦都可以从容面对,始终忠诚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认真教书育人。”而他,也是这批教师中的一员。

放弃国外优厚环境:“我必须回去!”

年,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全校师生的心情都十分高兴,教育工作进一步得到重视,教育生涯更加具有活力,大家都干劲十足。但是,新的问题来了:怎样从中专学校办成办好一所高校?建材部从武汉工业大学调来万起鹏院长,主持学校工作。教师们也在积极适应新的任务。此时,万朴担任非金属矿系的党支部副书记工作,他利用去广西、贵州等地招生的机会,拜访、调查、研究、学习当地高校的教学经验。

年初,清华大学绵阳分校已搬回北京,分校校址交由我校(即目前校址)。同时,清华大学有一批已在绵阳安家落户的教职员工留了下来。万朴记住了学校与清华大学的这一特殊友谊“渊源”,后来为我校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智力支持。

年,学校根据国家指标开始选派教师出国进修,语言关是重要的考核内容。一直坚持英语学习的万朴,顺理成章地通过考核,经过两年英语提升培训,成为学校第一个出国的访问学者,进入加拿大多伦多劳伦丁大学和皇家安大略博物馆矿物学部工作。他的导师是世界著名的温石棉矿物专家威克斯博士,二人之间缔结的深厚友谊为学校后来的国际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除了个人的发展,万朴时刻不忘学校的发展,其间,他一直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2821.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