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报大渡河永远铭记84年前的17名

                            

本文原标题:《四川日报

大渡河永远铭记:84年前的17名勇士和77名船工》

雅妹儿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红军长征出发85周年。

7月28日,四川省委机关报四川日报继续推出“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特别报道,讲述了红军在四川的长征故事,引领当代读者一起重温这段铁血征程,并穿越历史,走向未来。

△7月28日四川日报03版特别报道

其中《大渡河永远铭记84年前的17名勇士和77名船工》《强渡大渡河油画创作者:红军精神始终深深感染着我》这两篇文章生动的讲述了红军强度大渡河的事迹。

《大渡河永远铭记84年前的17名勇士和77名船工》全文如下——

■强渡大渡河17名勇士完成惊天之举

安顺场渡口、大渡河边,矗立着一座“红军渡”石碑。石碑旁陈列着一艘长10.5米、宽2.3米、高2.2米的翘首木船复制品。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副馆长付婷婷介绍,当年红军强渡大渡河就使用的这种木船。

不远处的广场上,一座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碑巍然矗立,碑体正上方雕刻着红军战士的头像。

按红军总部命令,年5月24日晚,中央红军先头部队第一师第一团,经80多公里的急行军赶到马鞍山,并于当晚成功抢占安顺场。为堵截红军渡河,四川地方军阀已在对岸筑堡防守。

“当年的大渡河宽度几乎是现在的两倍,即使经验丰富的老船工,在5月汛期白天渡河都可能翻船,夜晚强渡更无可能。”周万任告诉记者,征求船工的意见后,红军决定第二天一早强渡大渡河。

5月25日天刚亮,红一营在大渡河岸边集合准备渡河。9时,在一营营长孙继先的带领下,17名勇士每人配备一支驳壳枪、一挺花机枪(冲锋枪)、一把马刀,六至八颗手榴弹,分两批次从安顺场渡口出发,驾着翘首木船,在机枪阵和神炮手的掩护下,向对岸的四川地方军阀驻地桃子湾渡口强渡。

勇士们在南岸红军猛烈火力的掩护下,猛扑敌群,敌人向北边山谷逃窜。“整个强渡,4名勇士受伤,没人牺牲。”

■为红军护航77名船工的毅然抉择

在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馆内墙上,有一个77人的名单——这是当年参与强渡大渡河的77名当地船工,其中两名藏族船工李正银和李正强之后还参加了红军。

“强渡大渡河的成功,离不开当地船工们的积极帮助。”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副馆长宋福刚告诉记者。

名单左边,是几名船工的合影照。指着左起的第二个人,本地人帅飞自豪地说:“这是我爷爷帅仕高,当年21岁的他已是一名有五六年经验的船工了。”帅飞的爷爷生前多次讲述当年的故事。“24日晚,红军战士在我家木板房外夜宿避雨。他们席地而睡、绝不扰民。看到有些红军年龄不大、穿着破破烂烂,爷爷深受感动。”帅飞告诉记者,爷爷开门把红军迎进屋,攀谈中得知红军需要船工的帮助。“爷爷第一个报了名,并帮助红军寻找船工。”

和其他七名船工一起,帅仕高参与了强渡大渡河的第一船。“当时,爷爷也很害怕。但看到身旁的红军战士不停用枪向对岸敌军还击时,爷爷就迅速定下神来,把船桨抓得更紧,和大家一起拼命向对岸划去。”

红军的英勇也感染了船工们。接近对岸时,船碰到了一块叫作“尖石包”的礁石。船没破,但已被水冲到岸附近。“爷爷和三名船工跳下来,站在河里拼命地用背顶着船,另外四名船工在船上用篙杆尽力撑着,船才慢慢靠了岸。”

17名勇士强渡大渡河成功后,红军又找到两艘船,在77名船工的帮助下,用七天七夜运送了名左右红军战士到对岸。

如今的安顺场已成为红色旅游和爱国主义教育的胜地。记者采访时,不时看到有人前来瞻仰,并在这里开展重温入党誓词、牢记初心使命教育。“17名勇士的故事在石棉代代相传,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的‘勇士精神’就是‘信仰坚定就是力量、团结同心就是希望、激流勇进就是胜利’,我们正秉承这种‘勇士精神’努力把石棉建设得更美。”

如今,石棉县委、县政府正着力进一步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红色传统发扬好、红色资源利用好,让红色文化成为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强渡大渡河油画创作者:红军精神始终深深感染着我》全文如下——

浑浊湍急的大渡河上,一艘载着红军战士的孤舟,正奋力挥桨、劈波斩浪……7月27日,位于石棉县安顺场的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内,一幅名为《勇士强渡大渡河》的油画作品,吸引不少游客驻足观赏。这幅画气势磅礴,再现了红军渡河时的英勇无畏。

75岁的西南交通大学退休教授郭绍波,是这幅油画的创作者。站在油画前,他回忆,“年,正值红军长征胜利40周年,我受邀以红军强渡大渡河为主题进行艺术创作。”郭绍波当时很兴奋,“最想要表现的是军民拧成一股绳,共同战胜艰难险阻的精神。”

前期采风,郭绍波专门找到当年载红军渡河的老船工帅仕高。帅仕高回忆,当时河水很急,红军一面防御一面进攻。因此,郭绍波创作的红军形象,有的手臂上缠着绷带,有的举着手枪,有的在扔手雷。还有个细节:油画上的那艘木船由红军和船工共同掌舵,彰显了军民团结一心。

创作这幅油画,郭绍波耗时一年半。“画这幅画时,我才30多岁。这么多年过去,红军们不顾一切往前冲的英勇无畏精神,始终深深感染着我。”作为一名老师,郭绍波也经常把长征故事讲给学生听,“希望他们可以被长征精神所鼓舞,不断开拓进取,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更多精彩内容▼

来源:四川日报

封面摄影:王云

摄影:黄刚

编辑:徐阿敏

校对:文莎

审核:王飞

点“在看”让更多人知道▽在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336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