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开国之初是有能力打下大理小国的,为何
后蜀广政二十八年(年)正月,也是北宋干德三年,宋军大举南下。进至汉州时,后主孟昶奉表请降,十九日,王全斌至成都。孟昶开门纳降,后蜀灭亡。而与后蜀接壤的大理国已经映入了宋军的眼中。
以当时北宋的实力,是可以将大理纳入版图的,但赵匡胤没有同意,眼看到嘴里的肥肉都不吃,这是为何?
所谓的“宋挥玉斧”
这是历史上一个很有名的典故,赵匡胤也和那个玉斧是真有缘。说是王全斌俘虏孟昶之后,曾经把南疆地图快马加鞭送进开封,向赵匡胤请示是否还要继续向南进兵。而赵匡胤用手中片刻不离的玉斧在地图上大渡河一带挥舞了一下,说“此外非吾有也。”于是大理国就此存在下来。
还有史书解释说:赵匡胤博览史书,知道唐朝之所以灭亡,就是因为出兵征讨南诏(后来的大理地区),所以为了不灭亡,宋朝应该根本就不要南诏。
这种解释纯属就是后人的春秋笔法,这和宋辽之间的关系异曲同工,要这么说,北宋就不应该致力于统一全国。
其实当时的赵匡胤比较无奈,他有更重要的事儿要解决。
首先是后蜀叛乱。虽然孟昶投降了,但北宋又激化了后蜀地区的社会矛盾,在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后蜀一直动乱不已。民变、兵变相继发生,尤其是文州刺史全师雄坚持与北宋战斗,直到第二年才完全的镇压下去。而为了维持当地的稳定,北宋不得不时刻留心蜀地的情况,这牵扯了北宋王朝的很大一部分兵力。
然后就是天下未定。赵匡胤一直遵循着周世宗柴荣的“先南后北的”政策,但当时的南方还远未平定,当时中原还有大片的土地没有征服,南方的江淅(吴越)、两广(南汉),甚至太原(北汉),这些都没有统一,赵匡胤的主要精力还是这些地方,这些国家哪一个不比南诏小国大理重要?
最后就是大理形势复杂。虽然大理实力不强,但当时的大理段氏已经经营此地多年,之前的南诏国更是独立了很多年,当地少数民族居多,不易管理。最有可能的情况就是,打下来容易,但管理起来困难,而且大理和吐蕃接壤,这就让地区形势更加不明朗,轻易平定大理得不偿失。
以上三点这才是当时北宋放过大理的主要原因,那么在北宋基本统一了中原和南方后,似乎也没有打大理的打算,这是为何呢?
一是北宋一直面临着边境压力。一方面是北方的辽国,一方面是西方崛起的夏国,即使后来与辽国交好,但西夏一直让北宋头疼。大理国更是路途遥远,北宋不想陷入两面作战的境地。
二是大理国姿态很低。宋灭后蜀后,大理便立派官吏送公文入宋朝廷,祝贺宋朝平定后蜀。此后,宋开宝元年至宝元元年(—)间,大理曾九次派遣使臣向宋朝廷“入贡”和要求通好。大理与宋朝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从此展开。宋政和七年(年),宋朝廷正式册封大理国王段和誉(段誉的原型)为“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云南节度使、上柱国、大理国王”。理论上,大理国已经成为了北宋的属国。这样的大理国足以让北宋对西南放心,到了南宋时期,双方更是相互依存的状态了。
所以,当时的历史背景就注定了中华大地上必须存在很多政权,他们谁也不能轻易的吞下谁,即使后来的金国崛起,也没有完全打破这种平衡,直到那支纵横半个世界的蒙古铁骑的到来,才又一次实现了一个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60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