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整顿晋察冀军区,为何提名杨得志总管军
在解放战争初期,晋察冀军区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军事局面,8月打大同久攻不克,之后又失去了承德、张家口等重镇。
年初,蒋介石甚至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关内‘土匪’计有四大股,为贺龙、聂荣臻、刘伯承、陈毅等,现聂贺已无大能为,如陈刘两股能一举击灭,则中原大局可早安定。”
《萧克回忆录》记载,我晋察冀部队撤出张家口后,“一切组织均混乱不堪”,“军队和地方有些同志有埋怨情绪,甚至骂街……”
当时的组织混乱和士气低迷由此可见一斑。
如果任由这种情绪发展下去,局面只会向更糟糕的方向发展,变成一发不可收。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朱德总司令于年年初来到了晋察冀中央局和晋察冀军区所在地———河北阜平县城南庄。
朱总司令来到城南庄后,首先肯定了晋察冀取得的成绩,并没有做过多无益于改善现状的指责。为了了解情况,他分别召集了纵队、旅、团级干部,一一听取大家的意见。
经过认真的总结,大家基本认为,晋察冀军区前期失利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首先是初战没有打好。初战没有打好,为我军埋下了兵力损耗,补给短缺和士气低落的种子。在战役之初,华北部队承担了较重的任务,他们把目标定为了夺取“三路四城”,把首战的目标选为了国军第二战区、十一战区和十二战区的结合部——大同。
用罗瑞卿的话说,开始开头“先搞个硬钉子,拿大同,没有先打弱的,后打强的。”
萧克在事后也指出:“从当时的敌我力量的对比来看,先打大同是失策,大同久攻不下,又不撤围,就更被动。”
第二个原因是战术、思想未能及时完成转变。在抗战时期,日寇利用铁路、碉堡对我进行分割,使我军无法集中作战,所以我军采用游击战的方法无可厚非。但到了解放战争时期,我们应该及时调整,主动出击,在快速运动中打击敌人的弱点,实行运动战。
抗战后,形势已经变化,一些战士和干部安土重迁,不肯离开家乡作战,未能去掉游击战的习惯,对吃苦、进山缺乏足够的准备。
我们在没有调整、准备的情况下,就投入了大规模的战斗。
第三个原因是经验不足。运动战是我们在新的历史阶段里面临的新科目,它是一门非常讲究配合,互相协同的军事艺术,我军在过去在这方面的经验不足。同样的,对于攻坚战,我们之前也缺乏经验和准备,也就是说没有事先的相关训练。
在朱德写给中央的报告中,还特别指出两点:
一是野战军领导的团结问题,出现令出多门的情况,让下级无所适从,从而各行其是。
二是野战军组织头重、后方庞大、供给补充紊乱。“后方庞大,出征人员少,号称野战军十二万人中最多时亦只能出征七万人。”
在搞清楚了问题所在后,朱德总司令针锋相对地提出了两个解决方案,一是重建野战军领导机构,二是使后勤保障与野战军作战相适应。
5月31日,朱德致电中央,提议“以杨得志为晋察冀野战军司令员,以罗瑞卿为政治委员,以杨成武为第二政治委员(耿飚为参谋长),负责全权指挥晋察冀野战军。”
杨得志并非晋察冀军区出身的干部,他之前在晋冀鲁豫军区当司令员,年11月他率部北上赴东北,被留在了冀热辽军区、后编为晋察冀野战军一纵。一年后,该部在政委苏振华的率领下南下归建晋冀鲁豫野战军,杨得志被留下了,在晋察冀野战军第二纵队接替郭天民的司令员职务。
不过,杨得志作为红一军团的老人,他对晋察冀的干部非常熟悉,聂荣臻元帅是当年红一军团的政委,杨得志当年担任红11师特务连连长时,罗瑞卿是该师的政委。
杨得志在长征中率领红一团作为先锋部队打前站,和杨成武、耿飚所在的红四团配合得很好。当年突破乌江时,红4团在上游作战,红1团在下游作战;抢渡大渡河时,红1团在水面强渡,红4团则全力夺取泸定桥。
罗瑞卿和杨成武、耿飚等人的关系自然更不用说,都是在血与火中结下的革命友谊。
这样的人员配置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和反复权衡的,不仅考虑到了个人的能力,资历,也考虑到了工作关系和团结问题,真可谓用心良苦。
朱老总在报告中说:“上述提议经我们与聂、萧、罗分别谈话,在数日考虑之后,又经晋察冀中央局会议一致赞成和同意。”可见,这个配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
为什么选择杨得志为野战军司令员呢?因为单论军事能力,他无疑是这四个人中最强的,作为曾经的红一团团长,他战功等身,年旅徐海东病重,中央就让他代理了旅长的职务。
杨成武也是一员战将,但更以擅长政工见长,曾得到红一军团政委聂荣臻的认可,被誉为“模范团政委”;罗瑞卿曾任红四军政委,红一军团、红一方面军保卫局局长,术业专攻也不在军事。
随着杨得志、杨成武两位纵队司令员调入野司,原来由杨得志担任的2纵司令员一职由4纵司令员陈正湘担任;原来杨成武担任的3纵司令员一职由郑维山担任;4纵司令员陈正湘调走后,原4纵副司令员曾思玉升为司令员。
这样一来,晋察冀野战军不仅有了一个强有力的野战军指挥机构,还有了4位精明强干的纵队司令员。
同时,朱德建议原晋察冀野战军司令员萧克回军区统一指挥军区工作,原晋察冀军区参谋长赵尔陆兼后勤部长,原军区副政委黄敬兼后勤部政委,统一供给、卫生、兵站、运输、交通、补充新兵、训练俘虏等工作,使野战军脱去后方勤务工作,割去大尾巴,不做生产,商店归公,只做打仗与训练。
经过这一系列的人事调整,晋察冀军区的面貌可谓万象更新,生气勃勃。现在,他们需要的只是一场酣畅淋漓的胜利来证明自己。
年9月,晋察冀野战军迎来了新的领导机关成立后的第一个大仗——大清河北战斗,这一仗随后演变成了著名的清风店战役。
清风店战役中,晋察冀部队一战消灭敌人一万七千人,华北的战局从此扭转。同年11月,晋察冀部队又以3个纵队攻坚石家庄,不仅全歼守敌,还俘虏了守军师长,将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大解放区完全连成了一片。
在前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晋察冀部队就从最初的组织混乱、士气低迷一跃成为威震华北的劲旅,在这样的转变背后,离不开朱老总在组织人事、战略战术、思想转变、后勤工作等方面做出的一系列调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6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