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大渡河南岸的丝绸古道上

视频网站免费vip账号 http://nvrenjkw.com/nxzx/3892.html

四川汉源县地处大渡河两岸,古名笮都,属蜀国。秦灭蜀国设蜀郡,汉源隶属蜀郡。到了汉代,初为沈黎郡之旄牛县,后旄牛县隶蜀郡。唐宋为黎州。元为黎州长官司,隶属吐蕃招讨司(雅安)。明代黎州长官司升安抚司,治清溪镇,并分置大渡河军民守御千户所,治旧富林镇。清初为黎大所,隶雅州,治清溪镇,后改为清溪县。民国为汉源县,治清溪镇。建国初期为汉源县,治九襄镇,后迁至旧富林镇,年1月由于水电站建设,汉源县城迁至萝卜岗。古代南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都经过汉源,两条古道在清溪镇分道扬镳,一个向南,一个向西,开始承担其不同的历史使命。

由于古代人类能力有限,四川的古道线路在民国之前基本没有改道,只是到了近代,四川境内开始公里建设,有的是在古道上改建,主要体现在平原地区,但山区情况不一样,由于路上行驶的主要是车辆,为了减小道路的坡度,新修的公路时常会避人员和牲畜行走的古道。到了现代,由于社会的进步,建设的工程能力越来越强,更是开辟新的线路,架桥穿洞,从而避免了对古道的破坏,使得一些古道得以保留下来。比如茶马古道途径的雅安荥经县飞龙关(唐长喷关)、汉源大相岭(唐邛崃山)、汉源飞越山等。古道幽幽,遗迹尚留,能得以完好保留下来,让后人能看到千年古迹,实为幸事。

南丝绸之路在汉源的情况也大抵如此。从清溪镇开始古道基本脱离现在的国道和京昆高速,蜿蜒于山坡上。一路经过庙坝、白溪关、桐梓林、九襄、龙洞湾、黎家坎、观音堂、李家坝、复兴场、文武坡、桑叶坪、洪水铺、龙洞营、蓝家湾、到到旧富林镇和大渡河北岸。

汉源县大树镇,位于大渡河南岸,相对于大渡河对面萝卜岗的汉源新城而言,这个小镇显然不起眼,看起来甚至有点落魄不堪,然而它在历史上确赫赫有名。大树镇汉代地处汉旄牛县地,唐《元和郡县图志》:“隋开皇二十年于此置大渡镇,大业二年改为阳山镇,武德元年改为阳山县,属巂州,天宝元年改名通望县,割属黎州……大渡水,经县北二百步”。唐末(约年后)由于和南诏作战不利,才将通望县移到大渡河北岸的旧富林。大树镇地处南丝绸路和大渡河交汇点,属于交通要道。历史上在此处发生的征战不少。

其中,唐长庆三年(年)出任剑南西川节度使的杜元颖,是个靠溜须拍马上来的,由于治理西川无方,大和三年(年)遭到南诏国的入侵,其大将嵯巅带兵进攻,其中一路占领越嶲郡(治西昌),越过大相岭,进入成都平原,已经逼近成都城下,杜元颖还不知道,急忙率领左右人马据牙城防守。南诏军大肆掠夺,焚烧外城,惊慌失措的杜元颖准备脱身逃跑,恰巧此时唐军援兵来到,才稳定阵脚。南诏军开始撤退,他们在成都地区的几天,撤退时不仅抢走蜀中的奇珍异宝,还将数万人的能工巧匠、美貌女子裹挟而走,原路返回。大队人马来到大渡河边的要冲城下,南诏军说对抓来的俘虏说,过了此河就是我们的南诏国了,从此将离开你们的国家。数万人听后大哭不已,不少人跳河自尽,那场面可谓悲壮之极。

南丝路大渡河渡河点在什么位置呢?明《土夷考》中交代得很详细:“大渡河南岸为临河堡,与河北羊肆崖汉水口相对”。汉水为今天的流沙河,渡河点就在今临河村,对面就是营盘山,山脚就是流沙河和大渡河的汇入口。明《滇志》:“下关(晒经关),济大渡河……又有流沙河,不可以舟,人马皆徒涉”,说明当初需要舟船才能渡过大渡河。

唐咸通十年(年)十一月,南诏国骠信、坦绰、酋龙率领二万军队进攻寇越嶲州,定边军节度都头安再荣率领唐军守御清溪关,经不起南诏军队的攻击,连忙撤退到大渡河北岸,和定边军节度窦滂率领的军队一起形成第二道防线。两军在大渡河边对射攻击,经历了九天八夜的激战,到了十二月,骠信采取计谋假装谈和,暗地里派遣南诏军从其他地方偷渡成功,唐军和南诏军在要冲城下展开激战,窦滂面对敌军的偷渡成功,感到羞愧难当,在军帐中上吊自杀,但被手下将领拦住下来。南诏军在要冲城下安营扎寨,把唐军围困在山上,唐军最后采取夜袭的战术,袭击南诏军的军营,弓箭齐发,趁其混乱,在将领苗全绪的率领下,突出重围,向黎州方向退去。

今大渡河北岸的营盘山为唐代要冲城,为李德裕所建。《元和志》:“要冲城在通望县东一十三里”。《宋会要辑稿》:“(宋)淳熙十一年七月二十八日,四川安抚制置使留正言:臣前具奏,于黎州东南边大渡河上修筑要冲城,差置寨官,移兵屯守,以为控扼之计,今已修筑了当……”。这两条说明要冲城在通望县东十三里的大渡河北岸,根据距离、地形和方位,可以确定要冲城在今汉源县大渡河北岸的营盘山。

今要冲城营盘山

到了清代,原通望县名叫大树堡,年5月石达开率领的太平军在大渡河的紫打地(今安顺场)失败之后,剩下的几千残兵却被四川总督骆秉章诱骗并押解到大树堡的一个祠堂内,在此杀害了两千余青壮后,遣散了老弱病残及新兵四千余人。

年五月,左权、刘亚楼率领的红五团部队从泸沽向东,经过小相岭,过越嶲县,走海棠、晒经关来到了大树堡,佯攻对面的富林,沿河大部队在安顺场强渡大渡河,在完成调动川军部队任务之后,原路返回,与主力汇合,过泸定桥向北而去。

从大树镇一路向南爬山(通望山),古道经过火烧坪、李子村一路攀升到了晒经村,该村位于通望山垭口平坦处。此山隋朝本名为阳山,唐代改名为通望山(太平寰宇记:通望山自大渡河南与众山入嶲山)。并在垭口晒经村处设置通望戍(元和郡县图志:通望戍在县(通望县)西南一十二里)和通望军(太平寰宇记:废通望军在大渡河南三十里),也是抵御南诏国入侵的重要军事要塞和关口。

大渡河南岸古道

古道从乡村经过

在通望山垭口有晒经石,明《滇志》“登晒经关,关头有晒经石,方阔五尺余,外泽而中空,相传玄奘归自西域,暴经石上”

晒经石

晒经关

晒经关

过了晒经关,古道顺山谷而下,来到了白马堡,如今的此地已经冷落。《土夷考》:“晒经关又十里至白马堡为宰螺铁口诸蕃市易处”,说明白马堡是晒经山南面宰螺河流域进行市场交易的重要场所。

过了晒经关,古道顺着山谷蜿蜒而下

八里堡的廊桥

廊桥的石碑

从八牌顺着宰螺河上行约10里就到了平夷堡,如今的平等村。

村头介绍平夷堡的标牌

平夷堡的街道

再前行12里就是古夷堡,如今的大湾村,古夷堡是明代的名字。

村民的收获

门前的悬挂

古夷堡宁静的街道

背夫曾经歇脚的客栈

由于新开的道路不再走古道,昔日熙攘的古驿站如今已经冷落凋零,一个村只剩下十多户人家,而且都是老弱,年轻人受不了大山深处的寂寞,纷纷走出大山,去寻找生计。窄窄的街道上没人行走了。

过了古夷堡,不远就是清溪峡,此处有著名的清溪关。《土夷考》:“古隘堡路通那歴、洗马姑、乃易集、户水、八拍等寨。其南隘,广不盈丈,两岸壁立千仞,峡内水淙淙奔流”。如今的清溪峡还如往常一样,宰螺河由南向北,经过古夷堡、八里堡、河南等地入大渡河。

清溪峡沟口的指路牌

古道就处于幽深的山谷中

古道上的砌石依然坚守岗位

古道还是比较平整易以通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6977.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