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坪村峡谷之上好风光
本文转自:凉山日报
□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 田宏
从甘洛县城出发,经过大渡河大峡谷,沿着“十八弯”的公路盘旋而上,路远山高。
车窗外,近处是壁立千仞的峡谷和片片绿树如茵;远处,是云端上的彝寨和奔腾的大渡河水。
甘洛县乌史大桥乡二坪村,就坐落在海拔近米的悬崖绝壁之上。
二坪村,因为“天梯”而远近闻名。高架在绝壁上的钢梯,曾经是这里的村民出行唯一道路。这条“挂壁公路”,承载着二坪村民旧时的苦痛和无奈,见证着二坪村民现在的幸福和快乐。
二坪村,因为“云端上的学校”而远近闻名。“感动中国”人物李桂林夫妇任教的学校,在村庄近乎与世隔绝的年代,给山区的孩子点燃了知识的火把,照亮了孩子们未来的道路。
如今,站在二坪村集中安置点,依山层层而建的小洋楼顶,阳光闪耀。下观,大渡河大峡谷尽收眼底,峡谷两岸,孤峰林立,大气、深邃;上望,三坪如云南石林一般壮美。其上,风吹草低见牛羊。
指着眼前的山、水、路和走过的人,二坪村党支部书记木呷约布说:“你看,我们这里是不是有着别样的‘好风光’。”
不平的二坪村
二坪村村名的由来,源于地理位置。
由于大峡谷特殊地质结构,大山上有着三个平台。第一个平台在山脚,因田多而被称为田坪。二坪处在半山腰,东面是陡峭的高山,南北西三面都是悬崖绝壁。再往上,接近山顶的地方是牧草丰富的三坪。
二坪很小,却是大山给予当地人的“馈赠”。百年前,这里就升起了袅袅炊烟。
“易守难攻,躲避匪患,应该是当时人们来此居住的原因。”土生土长的二坪村主任木牛拉哈说。
木牛拉哈所说的原因,有一个地方佐证:在离村子不远处,留存着一处用石头砌成的墙,墙上有几个枪口,对着路。
新中国成立后,二坪村人不再担心匪患,过上了安稳的新生活。然而,由于山高路险、严重缺水、气候恶劣、资源匮乏等因素,贫困依然困扰着这个悬崖上的村庄。
在上了岁数的二坪村人脑海中,贫困是一件件具体的事例。
出行难,不得已出村时,攀爬“天梯”不仅艰难,更加惊险。买卖东西,全靠人背,汗流浃背;住不安,简易的木板板房、土墙房,到处通风漏水的。亲戚来了,晚上没有地方睡,只能坐着吹牛,到天亮就走。吃不饱,玉米馍馍、土豆、酸菜汤,难见油水,只能果腹;穿不暖,自家鞣制的羊皮衣,已经是村民家里的“高档服装”。
贫困,也造成村里的杂乱差。人畜混居,满屋臭味,居住环境非常差。吃不完的食品,放进柜子里,成为老鼠的美食。
“更不要说自来水、照明电、邮递这些了。吃饭都是蹲在地上吃。”二坪村支部书记木呷约布说。
“我家曾是村里最穷的一家。6岁时,父亲去世,家里6兄妹连米饭都吃不起。穿的裤子都是烂的,没有鞋子。冬天,冷呀。”二坪村主任木牛拉哈说。
那时的二坪村,地形平整,村民却过着“不平”的坎坷日子。
攻坚的二坪村
在二坪村集中安置点,村民阿木拥有一栋平方米的小洋楼。年搬进新家后,阿木把打扫房前屋内卫生当成每日的“必修课”。
“住得好了,当然要讲究卫生。”现在,依靠打工和养殖业,阿木每年有2至3万元的收入,一家人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最高兴的是路修通了。没通路的时候,从山下买一块砖,最贵时要7元钱。一吨水泥,加运费要千元。现在嘛,哪还有这些事哦。”阿木笑嘻嘻地说。
“不平”的二坪村,因为脱贫攻坚的好政策,彻底改变了模样。
年,二坪村修通了毛路;年,精准识别69户建档立卡户。年,经整体规划,二坪村3个组的户人家、人住进了蓝顶白墙、布局合理的新居……
如今,藤梯变成了钢梯、羊肠小道变成了水泥公路、木板瓦房变成了安全住房,安全用水用电、网络电视、党群综合服务、教育医疗等得到有效保障,群众简陋、艰苦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大幅提升,幸福之花正开遍悬崖之上。
“在脱贫攻坚中,上级党委政府、帮扶单位省监狱管理局采取了很多措施,也激发了村民的内生动力。几方力量整合在一起,推动二坪村顺利实现整村如期脱贫摘帽。”二坪村支部书记木呷约布说。
行走在如今的二坪村,如同行走在星级的旅游地。古老而雄俊的峡谷和整洁美丽的村庄交相辉映,生长着希望和未来。
向前的二坪村
从人畜混居到独栋二层小楼;从一脚一鞋泥到路面整洁;从臭气熏天到空气清新;从散居深山到统一规划……二坪村在焕发新颜的同时,谋划着乡村振兴的蓝图。
从年起,曾经的二坪村建档立卡贫困户阿木以布,在乌史大桥镇辖区内的甘洛县大桥矿业有限公司务工,收入元,年人均纯收入提高了元,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在二坪村集中安置点,还有其他26名村民在同一个公司务工,累计收入上百万元。
“党支部建立大桥用人协调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31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