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飞夺泸定桥,守桥川军为什么不炸桥,而

骠骑兵

摘要:飞夺泸定桥,是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的一个传奇战例。但是对于这样一座关系到整个围剿作战成败的锁钥重地,守桥的川军为什么不直接炸桥了之,而要更费周章的只是拆了桥面上的木板?

飞夺泸定桥,是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的一个传奇战例。但是对于这样一座关系到整个围剿作战成败的锁钥重地,守桥的川军为什么不直接炸桥了之,而要更费周章的只是拆了桥面上的木板?

关于飞夺泸定桥,近些年网上确实是出现一个说法,大意就是并非正史宣传的那么传奇,而是红军通过朱老总的关系,已经做好了川军的统战工作,飞夺泸定桥,其实只是红军和川军一起演了场戏给蒋介石看。这个说法因为当时蒋介石的中央军跟在红军后面,的确有着驱虎吞狼,打着谋夺各路军阀地盘的主意,而且对贵州的王家烈,这个计谋已经成功,所以各路军阀一改原本协助中央军围剿红军的态度,甚至不惜偷偷摸摸送红军一些物资,以求红军尽快通过自己的地盘,好赶紧把这个烫手的山芋交给别的军阀。偏偏长征时红军还真有通过朱老总的关系,做过川军统战工作,商量借道的事。所以这个说法看起来还很像那么回事。

做统战工作是我党一贯的策略,但是具体在飞夺泸定桥时,即便真的有统战的关系,红军就真的会把决定自己命运的主动权,通过私下谈判,交给一支地方军阀手里吗?显然不太可能。

因此,即便真有谈判,一边做着统战工作,一边部队强行军一百二十华里,打川军一个搓手不及,始终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才是正确的做法。而且这个统战泸定桥川军的故事里,也有一个问题无法解释:四川军阀的老大是刘湘,而负责守备泸定桥的,却是被刘湘赶跑到西康的刘文辉,刘文辉同时还是刘湘的小叔叔(还是“收租院”著名大地主刘文彩的弟弟),这里面就有个逻辑说不通了:红军打下泸定桥,就是为了通过刘文辉的地盘,如果打不通这条路,红军将被迫向成都平原方向前进,这是刘湘的地盘,刘湘当然是很希望红军过泸定桥的,但刘文辉凭啥啊?我冒风险得罪老蒋,还把红军放进我的地盘?凭险而守,把红军赶到刘湘那边,跟着过去看看有没有便宜可占,岂不是更好吗?

至于刘文辉守泸定桥,为什么不炸桥而是只拆了桥板,这倒好解释,这座桥是康熙年间,康熙为了控制西藏,解决川藏交通,才不惜代价修了这座铁索桥。当然桥修好了,确实方便了川藏交通,否则以前茶马古道到了这里,得等好天气,等到合适的水文条件,用小羊皮筏子一点一点把货运过水流湍急的大渡河,那么点东西,都是用命在流通,修了桥情况当然好多了,但谁要以为皇帝会体恤到这个角落里一帮跑马帮商人的性命,不惜勒索川鄂富商百万两银子修建泸定桥,谁就是傻子。

再强调一点,整个大渡河三百里上下,就这么一座桥。这座桥对当地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刘文辉被刘湘赶到西康去,这座桥就是刘文辉的生命线,物资补给,部队进出,都指望着泸定桥呢,炸了以后,谁掏那么些钱再给他修?要知道,当时在大渡河上下三百里,就只有泸定桥这一座桥梁,所以对于刘文辉来说,泸定桥远比围剿红军重要。炸掉泸定桥,即便让红军成了石达开第二,但对刘文辉又有多少实际好处?而再要想修这样一座桥,肯定没有那么容易了,无论是资金还是技术,都是刘文辉根本无力承受的。

反过来说,如果泸定桥还在,即便放走了红军,对刘文辉来说,也没有多大损害。只要红军不在他的地盘上建立根据地,只是路过,那对刘文辉就没有实际的威胁。犯不着和红军死磕,红军过桥后,只要泸定桥还在,那么这里的交通和物资流通都可以继续。

这样的一笔账,谁都会算。所以,只拆掉泸定桥上的木板,增加红军过桥的困难,对蒋介石也算有个交代。这样红军还能过桥,那我也尽力了,等红军过去了,再把木板铺上去,一切照旧。

如果年5月刘文辉果真炸了泸定桥,恐怕十四年后的年他也就不敢跟邓锡候一同起义了,在解释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明白泸定桥当时位于西康省境,并且是川康之间的重要交通要道。驻守大渡河沿岸和泸定桥的虽然也是川军,但这支川军属于西康省主席刘文辉的第24军,跟刘湘的川军不是一回事,那么刘文辉又是怎么跑到穷山恶水的西康呢?因为二刘争川时被刘湘击败。

这个事对大渡河之战的影响挺重要,也算是老蒋自己酿出来的苦果,四川的军阀混战打到年时,刘文辉、刘湘已经成为势力最大的两支,其中刘文辉的势力达到全盛期,所部第24军下辖7个师20多个旅个团,总兵力12万人以上,还控制着人口稠密、物产丰饶的70余县,占到四川全境的一半以上。任何一个军阀,在这样的状态下都会有称霸全川的念头,刘文辉当然也不例外。

于是刘文辉和刘湘这对叔侄就把亲戚之情抛在一边,开始了一山不容二虎的厮杀,从表面上看,刘文辉占据较大的优势,兵多地广。然而在地利和“外交”上,实则刘湘更具优势,因为刘湘控制着重庆和川东,方便得到军火物资供应,毕竟长江航道在他手里,比如年,刘文辉以万元巨资购进的国外武器装备,从上海起航经万县时,就被刘湘的部队扣留,这就极大影响了刘文辉部队的持续作战能力。

最关键的因素是二刘对南京政府的态度不同,刘文辉第24军的主要将领都是保定系的,在宁汉对立和中原大战期间,刘文辉要么支持汪精卫、要么拥护冯玉祥,总之就是反对蒋介石,换句话说,刘文辉的政治野心要更大一些,希望统一四川军政之后,还能在全国政治舞台上有一席之地。而刘湘手下的主要将领都是“速成系”(四川陆军速成学堂)出身,刘湘本人也只想当个“四川王”,所以他提出的“拥蒋统川”口号,取得了老蒋的支持。

简短截说,二刘大战的结果是刘文辉大败,部队也纷纷倒戈,最终只剩下00来人的嫡系队伍,而刘湘担心邓锡侯等其他军阀如果乘机吞并刘文辉的余部,势力得到扩充,所以决定放刘文辉一马,不但停止追击,还托人给刘文辉捎话:“我幺爸腰杆不能硬,硬就要出事。我不是要搞垮他,主要是压压他的气焰。一笔写不出两个刘字,总是一家人吗。我还是让他保留部分军队,以待西康建省由他任省主席”。

就这样,曾经是王者的刘文辉瞬间沦落为青铜,年带着00多残兵退守川藏交界地带,也就是后来的西康省,这已经是刘文辉最后的地盘,所以他是认真经营的。同时也带来了两个后遗症:第一,刘文辉骨子里面恨死了老蒋,没有老蒋的支持,他不会惨败到这个境地;第二,西康不容任何其他势力染指,谁都不行,一直到抗战末期,中央军的势力都很难渗透进西康。

刘文辉刚刚在西康扎下根来,红军长征就到了这里,因为中央红军是从滇北的金沙江而来,一下就插入了大渡河左岸,如果中央红军想通过天全、芦山前往懋功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就必须通过刘文辉的防区。老蒋在整个长征期间第三次兴奋起来,打算让石达开全军覆没的故事重演,所以一边命令薛岳加紧追击,一边命令刘文辉据河死守,必要时一定要炸掉泸定桥!可是他忘记了,刘文辉心里有芥蒂,是不可能完全听他的。

因此泸定桥能够保全,其实最大的因素就是刘文辉执行老蒋的命令不坚决,对这个曾经帮助刘湘打败自己的委员长,他有本能的逆反心理,如果是中央军或者是刘湘的部队守桥,恐怕红军就凶多吉少了。另外,炸掉泸定桥,红军主力将无法前往四川腹地,难道留在西康跟自己的部队死磕吗?前面说了,这是刘文辉最后的老巢,如果红军跟刘文辉在西康打得两败俱伤,中央军再赶来,西康还能姓刘吗?

还有一个因素刘文辉也必须考虑,泸定桥建造起来非常不易,因为大渡河水急浪高,根本无法打桩架桥,而这个铁索桥是康熙年间,集合半个四川的能工巧匠,才利用“索渡原理”造出来的。全桥铁件总重达到40余吨,其中铁链重量21吨,13根铁链平均每根重公斤,不仅耗资巨大而且工程难度极高,再这样造一座桥,在民国时期也极其不易。

因此这样一座桥炸掉容易,将来重建谁出钱?作为茶马古道的咽喉之处,一旦交通截断,西康与四川的贸易将陷于停顿,吃亏的肯定是他刘文辉嘛。所以在红军强渡安顺场之时(只有一条渡船),刘文辉已经判断出红军的前进方向是四川,在西康省境只是路过,既然如此,为什么要炸桥?所以对老蒋炸桥的命令,刘文辉从一开始就没打算认真执行。

地方军阀是受夹板气的,虽然刘文辉打定了主意不炸桥,但是泸定桥却又必须守,为什么呢?因为如果放水太明显的话,老蒋是饶不了他的,王家烈就是前车之鉴。在刘文辉看来,以两个步兵营加一个机枪连死守泸定桥,同时拆掉铁索桥上的木板,红军冲过来的机率并不大。泸定桥全长不到米,红四团奔袭到桥西头时,桥板已经拆掉80多米,以寻常的军事眼光来看,过桥也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红军也做了最坏的打算,在薛岳追兵甚急的情况下,中革军委命令已从安顺场渡河的红一师和干部团为右纵队,由刘伯承、聂荣臻指挥从河东包抄泸定桥,红军主力为左纵队,以红四团为前锋奔袭泸定桥,以夺桥为第一要务。那么一旦刘文辉炸桥、或者夺桥不成功,毛主席以并不轻松的口吻命令:“假如两路不能会合,被分割了,刘、聂就率部队单独走,去四川搞个局面”,言外之意,在这样情况下,红一方面军主力将不得不在康藏边区打游击坚持斗争。

这恐怕也是刘文辉最不愿意看到的局面,所以他对阻截红军的态度是比较消极的,小编觉得刘文辉当时的真实想法应该是:桥不能炸,炸桥之后最大损失方是他自己,老蒋最后一定是卸磨杀驴;桥还要守,对方方面面都有个交代,如果红军夺桥失败,刘文辉的部队将坐看红军与中央军决一死战,如果红军夺桥成功,更说明红军战斗力的强大和自己判断的正确,而自己的责任也大大减轻,后果并不严重。

正是在这样复杂心态之下,刘文辉的部队表现出“相当惊人”的战斗力,在安顺场,红一团17个勇士用一条小船强渡大渡河成功,这就是一个加强班的兵力,刘文辉的兵就是用人堆,也应该守得住吧?结果这一个班的红军一上岸,守军就溃散了,而这条船最多能乘40人,往返一次需要耗时一个多小时,一昼夜最多能渡过去人左右,近三万红军从这里过河在时间上已无可能,因为薛岳指挥的中央军追兵已经进至西昌以北的礼州,距离安顺场只有三天的行程了。

然后是在泸定桥,红四团22个勇士在没有桥板的情况下攀铁索攻击,战斗中仅牺牲4人,刘文辉的部队最终还是没能守住,红军突击队的战士们固然英勇,川军士兵难道真的都是泥捏的?红军来到大渡河时,,刘文辉的部队已经恢复到六个旅的兵力,如果是全力以赴,守个渡口守个铁索桥会守不住?所以说,刘文辉的第24军出工不出力,也是红军创造战史奇迹的原因之一。

实际上刘文辉派来守泸定桥的是第4旅第38团的2个步兵营和1个机枪连。当接到红军一部(红一师和干部团组成的左纵队)已经渡过大渡河,正沿大渡河东岸向泸定桥侧后迂回,38团团长李全山就留下第2营,自己带着团部、第3营和机枪连撒腿就撤汪天全。等团长前脚走,2营长周桂三有样学样,派饶杰连长率第4连断后,自己也赶紧退向天全。到了夺桥战斗打响之时,守军就只剩下了区区1个连!而且全连一百来号人,全都是性能低劣的川造步枪,连1挺机枪都没有。对岸的红军,22勇士都是人手一支MP18冲锋枪或驳壳枪,还有上百挺轻重机枪,外加军团直属迫击炮连的迫击炮进行火力支援——这样的战斗还有什么悬念吗?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375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