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中国万里行红军借门板飞夺泸定桥,
极目新闻记者周治涛汪亮亮
摄影记者邹斌
“到了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有一块门板一定要看看。”格绒曲珍说,因为很多人并不知道红军“借门板”飞夺泸定桥的故事。
今年24岁的藏族姑娘格绒曲珍,是泸定桥纪念馆的一名讲解员,每当她讲起红军长征时飞夺泸定桥的历史,其中红军“借门板”的内容,总是能引来游客们极大的兴趣。
4月14日,极目新闻“沿着高速看中国极目中国万里行”西线采访团记者来到四川大渡河畔,再走泸定桥,通过采访当地文物局、纪念馆讲解员、修桥匠等,探访了泸定桥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有借有还的“渡江门板”
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向天险大渡河挺进,决定夺取泸定桥。
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都是高山峻岭,只有铁索构筑的泸定桥可以通过。当时,国民党派了两个团防守泸定桥,并抽掉了木板,只剩下铁链。
站在泸定桥的桥头,格绒曲珍拿着扩音器,面对着前来参观的人群,讲述起当时艰苦的战争环境。
当红四团官兵冒雨在崎岖山路上,昼夜奔袭公里,来到泸定桥头时,两个团的敌人早已在城墙和山坡上筑好工事,凭着天险,疯狂地向红军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
泸定桥离水面有好几丈高,由13根铁链组成,人走在桥上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似的。
发起进攻之前,最要紧的是如何确保冲锋过去的战士,有木板搭好桥面。格绒曲珍动情地说,当时红军跑到了泸定附近的乡村,向当地的村民借门板、床板,并承诺村民战役结束后,归还村民的门板和床板。
战斗打响后,村民四处避难,等到红军去归还门板,找不到人,只能放在村民家门口,有的门板在战役中损坏,红军就把银元塞到村民灶台的木瓢下面,这样村民回家烧火做饭,就会看到。
格绒曲珍介绍,曾参加飞夺泸定桥战役的幸存红军代表刘金山,也曾说起这段感人的历史。在建设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时,还有当地村民捐赠了留有弹孔的门板,并讲诉了当时见证红军飞夺泸定桥战役的记忆。
90后姑娘的泸定桥情缘
“每次讲诉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故事,我自己内心都会感到热血澎湃。”格绒曲珍告诉极目新闻记者,她来自甘孜州的稻城,在她看来与泸定桥的缘分像是早已安排好的。
年,从稻城来到泸定照顾奶奶的格绒曲珍,偶然听说泸定桥纪念馆招聘讲解员,她通过自考学习,成功应聘到了讲解员的岗位。
为极目的网友做介绍
为了当好一名讲解员,讲好泸定桥的故事,格绒曲珍苦学汉语,定期参加业务培训,下班回到家中还不忘背诵讲解词。光泸定桥纪念馆内的展品介绍就有30页,背诵讲解词并非易事,为了回答游客的疑问,格绒曲珍还会经常阅读各种历史相关的书籍。
让格绒曲珍印象深刻的是,经常有高龄的老人,在听完她的讲解后,久久伫立在桥头不愿离去。“有一次,一名参观者动情地在桥上流下眼泪。”格绒曲珍询问后得知,这名参观者是当年参加战役的英雄后代,心中顿时充满的敬意。
如今,格绒曲珍已经在泸定县结婚安家,她小时候的梦想是做一名老师,成了一名讲解员后,每次面对全国各地而来的游客,她觉得自己就像是一名历史老师,在讲诉红色历史的过程中,她从参观者肯定的眼神中,找到了满满的成就感。
泸定县文物局是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主管单位,泸定县文物局的局长郑全勇介绍,像格绒曲珍这样的讲解员,在纪念馆有10个,旅游旺季她们每天要接待近百个参观团,感人至深的红军革命故事,通过她们的讲述,每年感动和教育了近百万人次。
守护铁索桥的幕后军团
毛主席在《七律·长征》里写到:大渡桥横铁索寒。从清朝修建,泸定桥铁索跨越多年历史。很多人并不知道,有一支修桥工匠组成的幕后军团,一直守护的这座英雄之桥。
泸定桥景区负责人李锋介绍,泸定桥有“三年小修,五年大修”的历史惯例。三年小修即加固铁索、换桥板,进行常规裂痕修复,五年大修则是拆卸铁索,全面体检。
在泸定桥的桥头,60岁的王其学说起泸定桥,对每根铁索都满怀感情。
从20多岁起,王其学就开始跟着师傅,负责泸定桥的养护,如今他带着徒弟和20多名同事,组成的修桥工匠,默默守护着泸定桥。
五年大修的时候,王其学和同事们,会拆卸掉泸定桥的13根铁索,在河岸上对每个铁环逐一反复敲打听音,筛选出锈蚀受损的铁环,进行更换。每五年大概会更换近十个铁环。
值得一提的是,在时间的侵蚀下,如今泸定桥仅有4根扶手铁索是清朝年间保留下来的,其余9根都是后来陆续修复补充。
王其学介绍,很多游客也并不知道,如今在泸定桥的桥头基石下面,设计布置了钢绳,牵扯泸定桥的桥面,确保桥面能同时承担上百人的重量,而桥上的铁索受到的压力,被大大缩小。这样的举措,也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这座英雄之桥。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44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