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生产生活用水安全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安全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提出,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到年,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水资源节约集约安全利用能力、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河湖生态保护治理能力进一步加强,国家水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升。本期特邀专家围绕相关问题进行研讨。
水安全关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我国水资源总体情况如何?当前面临怎样的水安全形势?
李云玲(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根据全国水资源调查评价成果,全国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亿立方米。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约立方米,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我国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决定了降水时空分布很不均匀。北方地区水资源总量占全国总量的19%,人均水资源量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0%。南方地区水资源总量占全国的81%,人均水资源量约立方米,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5倍。
由于天然来水与用水需求过程不匹配,我国实现水资源合理配置的难度较大。全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平均为22%,总体上开发利用率不高,但各流域和各区域间差异较大。海河区、黄河区、辽河区、西北内陆河的部分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超80%,长江干流及雅砻江、大渡河、嘉陵江等主要支流,珠江大部分支流以及东南诸河区、西南诸河区还有较大开发潜力。
在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方面,近年来华北等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成效显著,但我国地下水超采形势依然严峻。根据近年来地下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变化情况分析,全国重点区域平原区地下水超采量达亿立方米。
经过多年建设,我国已初步形成了水资源调配与供水保障基础设施体系,以有限的水资源保障了经济社会长期较快发展,本世纪以来全国用水总量基本稳定,开发利用和保护格局不断完善。今后一个时期,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加剧,我国水资源形势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保障水资源安全仍然面临挑战。
一是稀缺的水资源和不利的演变形势。我国可持续的水资源供给与需求尚不适配,全国70%以上的城市群、90%以上的能源基地、60%以上的粮食主产区位于水资源紧缺地区,其中大部分地区水资源已超载或临界超载。水资源短缺并且开发利用程度较高的海河区、黄河区和辽河区等水资源衰减突出,如西辽河、滦河、潮白河、永定河、大清河、滹沱河等流域的河川径流量近年来减少明显,这些流域的水资源紧缺形势进一步加剧。
二是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巨大压力。庞大的人口基数与经济总量对有限的水资源构成较大挑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和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会带来用水需求的刚性增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建设农业强国需要保持农业农村用水持续稳定,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需要逐步退减被挤占的生态用水。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水资源供需矛盾仍将突出,保障水资源安全的压力也会越来越大。
三是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加剧紧缺态势。由于经济结构、用水方式等差异,我国用水效率与效益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差距,部分区域用水浪费的现象依然存在,产业布局结构及低效率的水资源利用方式与节水型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不相适应,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态势。
四是长期累积性的水生态环境问题制约更好发展。我国是一个水生态较脆弱的国家,多年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水生态系统影响不断加剧,累积性问题较为严重。北方地区河道断流、湖泊湿地萎缩、地下水超采等问题突出。
五是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加剧,我国水资源形势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环境变化加剧了水资源安全风险,气候变化加剧了水资源时空分布不确定性,增加了供水保障和水旱灾害防御的难度。
确保居民生活用水安全
如何保障我国居民生活用水安全?
臧文斌(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水利部发布的《中国水资源公报》显示,年全国生活用水量.7亿立方米,占全国用水总量的15.1%,其中居民生活用水.8亿立方米。据统计,年至年,全国生活用水量增加.55亿立方米,年均增长率约2.9%。
生活用水水源主要为地表水和地下水,少量非饮用生活用水水源为再生水,不同区域的水源结构有所不同。地下水供水方式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三江平原、河西走廊等北方区域。以北京为例,生活用水水源主要来自市政自来水厂、区自来水厂、自建设施供水、乡镇集中与村级供水和市(区)再生水,其中只有市政自来水厂的80%水源为地表水。据统计,年全市生活用水16.2亿立方米,地下水源约占50.7%,地表水源约占47.9%,再生水仅占1.3%。目前,南水北调中线全面通水已8年多,虽然城区南水北调水已占七成以上,但是全市生活用水中地下水占比依然较高。
在饮用水水质标准方面,年3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发布,水质指标由此前的项调整为97项,更加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58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