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兵败大渡河之自
在太平天国运动的众多领袖中,翼王石达开具有非凡的领导和军事才能,他是一位为太平天国的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的人物,然而在后期却被迫离开权力中心,转战西南,最后兵败大渡河。造成石达开兵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试图从自然地理的角度揭示石达开兵败大渡河的原因。
一、石达开兵败大渡河简介
“天京事变”后,年6月石达开率军离开天京,转战于广西、湖南以及云南等省,因孤军无援,军事上屡屡受挫,队伍人数不断减少。年5月,石达开等到机会,终于“毕其功于一役”,率军挺近四川,渡过金沙江,北进到达宁远(今西昌)境内,随后确定了抢渡大渡河,然后经雅安抵达成都的战略路线。
5月14日清晨,太平军到达了波涛汹涌的大渡河南岸紫打地(今安顺场),这里北濒大渡河,西濒松林小河,东、南两方都是崇山峻岭,是个只有几百人居住的小场。夜晚天气突变,大雨滂沱,大渡河河水暴涨,但向导说大渡河涨水的季节一般在6月份,而现在河水上涨只是因为山洪暴发,一两天就会退去,大渡河真正的涨水,还在一个月后。于是军心稍安。5月17日,天气放晴,石达开派出精锐千人沿大渡河抢渡,但由于水流过急,渡河失败。5月21日,石达开选出五千精锐,集结所有船筏,大举抢渡。然而就在这关键时刻,大渡河提前涨水,几十年不遇的大洪峰猝然而至,全部船只被打翻或被急流冲走,将士无一生还,太平军声势转低,战局急转直下。5月22日,石达开转移进攻方向,向西抢渡相对较浅的松林小河。该河枯水季节可以涉浅过河,然而此时涨水,水石相激,波浪翻滚,既不能涉浅,又不能行船,更何况是敌前抢渡。这一天,从早血战到晚,太平军依然过不了河。5月23日,石达开不得不移兵至松林河口以上十里的磨坊沟抢渡,石达开命令数百将士泅水前进,可因为河水冰寒彻骨,将士游了一段时间就手脚麻木不灵而被急流冲走。6月3日,太平军最后一次抢渡,兵分三路,两路大军抢渡大渡河,一路抢渡松林小河,全军出动。可惜三路抢渡大军都失败了。6月9日,石达开率领残军冒死向东突围。次日晚到达利济堡,仍为洪水所阻,不能前进,全军有饿死的危险。前有天堑阻隔,后有强敌追杀,石达开全军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为保全剩余将士的生命,石达开大义凛然到清营投降,在成都英勇就义,年仅33岁。
二、石达开兵败大渡河的自然地理因素
1.水位变化
大渡河属于长江上游的岷江流域,其洪水多由暴雨形成。5月~16日夜,紫打地附近发生了地区性暴雨,造成河水突然上涨,形成大渡河中游区域性洪水。从5月17日开始,雨过天晴,失去雨水的补充,这种区域性的洪水,在洪峰过后,水位开始慢慢回落。尽管如此,在5月17日~21日,大渡河紫打地河段的水位仍然比平常的水位要高一些。然而在这期间,紫打地本地虽然没有下雨,但是由于上游普降大雨造成全流域性洪水,上游从发生暴雨到洪峰的形成需要的时间较之中下游地区要短得多,具有突发性的特征。大渡河在四川境内有千米,而紫打地位于大渡河的中游,然而根据大渡河河道狭窄、落差极大的特点,上游的洪水很快就会影响到中游地区。以致在5月21日开始,紫打地段大渡河水位居高不下,致使当年的涨水期提前了将近一个月,在5月就开始了。
洪水期大渡河补给源主要是大气降水,所以,这时的水位和降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如果降水的面积广、雨量大,则高水位持续的时间长;同时,由于降雨原因使地下水也得到补充,地下水位被不断抬高,即使整个流域已经不再发生降水,河流也受到地下水的补给,使高、中水位仍会持续一段时间。由于缺乏历史水文资料,所以,只能以史实作为依据来论证前文所推测的大渡河洪水回落的情况。“乃石逆于三月二十七日甫抵河干,是夜大雨滂沱,次日河水陡涨十余丈,波涛汹涌,并松林小河亦成巨浸,询之土人,向来三、四月间,从未见此盛涨……该逆就擒之后,水势乃复稍落,众目共睹,无不传以为异。”(引于《骆文忠公奏稿》卷六)骆秉章所说的“河水陡涨十余丈”除去其中为了邀功而夸大的成分,在5月15日大渡河紫打地段的河水至少上涨了15米,而5月21日的水位只会比5月15日的水位更高;“该逆就擒之后,水势乃复稍落”,翼王石达开是6月11日进入清军营地的,骆秉章所说的“水势稍落”应该就是在6月13-14日之间,能凭肉眼分辨的水位差至少在2米以上,“水势稍落”指洪水水位回落到约5米左右。那么,从开始涨水达15米以上,到水位回落至约5米,期间经过了约23天左右。
2.河道状况
大渡河特点之一是河道狭窄,河床情况复杂,有很多河弯、石梁、石盘及凸嘴等。当河水流量增大时,特别是在河口上下,就会存在回流、漩水、泡水和横流等流态特征,引起水流紊乱,这种情况在洪水期更加明显。河水流量大、流速快,在未涨水时渡河就非易事,何况涨水时。
事实上,大渡河的紫打地河段更是一种极其特殊的地理状况,原本西北一东南走向的河流突然转了个90°的弯,然后往东北方向而去,紫打地就刚好位于弯顶的凹岸。河流的弯道有“凹岸崩退,凸岸淤长”的现象。这是由于水流表层含沙量小,而河底含沙量大,河道具有迂回曲折的外形,含沙量较少的表层河水流向凹岸,从凹岸河地攫取泥沙,以弥补其含沙量的不足;而底层水流含沙量较大,当底层水流由凹岸流向凸岸时,逐渐释放出多余的泥沙。结果,河弯凹岸崩退,凸岸则不断淤长。紫打地被淹没恰好就证明了这段弯道河段在不断地演变中,紫打地由于紧贴凹岸,被水流冲刷而崩退,使其被淹没。紫打地(今安顺场)的对岸,则不断淤高堆积,从而使河道愈来愈弯,以前约为90°的河弯,至今已成为一个约60°的河弯了。由此可见,要想从紫打地这里强渡大渡河,必须要面对复杂的弯道环流,即使在没有涨水的时候都是非常困难的,太平军却正适逢涨水期间渡河,除了弯道环流外,还会产生横流和螺旋流等复杂水流,这更增加了渡河的难度。在洪水期间想要成功抢渡大渡河,机会是非常渺茫的。
3.补给水源
大渡河的补给水源除了上述的大气降水之外,附近海拔多米的贡嘎山积雪融化,它的冰川融水补给也是大渡河的补给源之一。贡嘎山坐落在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在横断山脉的大雪山中段,位于大渡河与雅砻江之间,东侧为大渡河,被誉为“蜀山之王”,冰川发育规模较大,冰凉的雪水奔腾而下,为大渡河提供补给水源,冰冷的河水又由大渡河倒灌入松林小河,导致松林小河河水冰寒彻骨,5月23日太平军在磨坊沟抢渡时,当善于泅水的数百名将士,游了一段时间后,受低水温影响手脚开始麻木不灵,转眼间就被急流冲走。即使费尽力气,爬上对岸,也会因手脚僵硬,行动不便,立即遭到敌人的毒手,致使太平军抢渡失败。
可见,石达开兵败大渡河最直接的原因是对大渡河的水文地理情况不够了解,没能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反被其困住,最终导致兵败,从而成为历史上的一大憾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6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