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统一过程中,为什么漏了大理跟西夏

先说结论:北宋统一过程中不是漏掉了大理和西夏,而是因为主观和客观很多原因不得已而为之。说得直白一点就是实力不够头绪太多顾不过来,力有不逮。

赵宋的统一进程主要是赵匡胤和赵光义两位皇帝在位期间推动的。这个进程虽然没有明文明确,但在实施过程中逐步表现出先南后北,先内后外的走势。这就是赵大赵二两位君主开基立国的指导思想,至于是因了什么样的原因确定这样的指导思想和方略,先从主观上说说。

主观上第一个原因是基础不牢,必须先筑牢基础才能再说其他事情。

赵宋脱胎于郭威和柴荣的后周,所处的时代是五代十国末期,继承的政治遗产是燕云十六州之外的梁唐晋汉周。这个时期是唐朝末年藩镇割据的延续,距离朱温代唐其实只过去了几十年。

这时候的地方与中央关系很微妙,大多藩镇内心还是延续着军阀割据的思路。你称你的帝,我做我的土皇帝。遇到分歧一言不合一拍两散咱就自立。

疆域内昭义军节度使李筠拥兵近在卧榻之侧,淮南节度李重进拥雄兵坐镇江南。疆域外传统意义上的中原王朝版图内,则是称藩自立林立的割据势力。南唐不论如何尊五代为正朔,那也是现实意义的分庭抗礼划江而治,至于其他散落各处的割据政权,都是赵宋需要首先考虑解决的问题。

至于朝廷内那些从龙之臣,义社兄弟更是赵匡胤日夜担忧的问题,因为他害怕他们有朝一日像自己一样被部下黄袍加身。

所以这个阶段,赵匡胤首要考虑的是稳固基础巩固政权。赵匡胤虽然雄才大略,但这是我们后世上帝视角看历史,处在当时的他,排在最前面和最要紧的是如何解决手下大将会不会黄袍加身的问题。连最大最危险的敌人契丹及其附庸北汉,也是你不打我我不理你的状态。

这种状况下你要他去收拾西夏和大理?对不起不太熟!西夏也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猥琐发育起来的。

主观上第二个原因是刚刚得手的赵宋不能也不敢四面树敌。

果然赵匡胤登基后马上就是李筠和李重进先后反叛。但很快被赵匡胤派石守信符彦卿等人平定,这也从侧面说明李重进他们不行,当然这是题外话。

扑灭李筠和李重进后,赵匡胤着手做了两件事,一是逐步收回节度使的兵权,特别是当时从龙拥戴功臣的兵权,二是开始培养渗透自己的实力,曹彬潘美虽然都是后周旧臣,但真正走上前台发光发热都是从这时候开始。

这个阶段的基本思路是一个一个收拾割据势力,最先开始的是四川,因为四川这个地方历史上最容易出现养虎为患尾大不掉的局面。

事实上赵匡胤要统一南方既有他的现实需要也是不得已为之。现实需要就是如果要在当时契丹已经崛起燕云已经丢失的前提下能跟北面敌人硬刚,就必须有一个统一的大后方。统一的大后方一方面可以提供稳定的兵源和战争物资,另一方面可以免除后顾之忧。

这时候不主动向北方的契丹和西北的西夏挑事,就成了赵匡胤的主题思想。至于大理,对不起隔得太远看不着。

其实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经常能听到的假如再给柴荣二十年如何如何的话,以小编的猜测,如果柴荣继续以收回燕云为第一要务,再给他二十年估计最后结果也是被拖垮。当然这是我的假设,在这里不多讲,免得被说是六经注我。

客观上第一个原因是契丹的存在。

契丹是什么存在呢?是当时的中原正统王朝打不过的存在。从当时的态势来看,北宋建立的时候,契丹无疑已经是一个政治制度健全,军事力量完备的健全封建帝国,已经远远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游牧民族政权了。他的实力不是与北宋平起平坐的问题,而是已经超越北宋了。宋廷如果在赵二和赵二之后还能有赵大的韬略和血性,估计能跟契丹分庭抗礼,可惜历史不是这样发展的。

何况契丹还有燕云,何况契丹还有北汉。

从西夏不承认宋的宗主国地位转而尊契丹就可以看出宋辽两方实力的此消彼长。在现在意义上的华夏这片土地上,当时的国际警察已经不是宋而是辽了。

这种情况下宋如果花大力气去收拾统一西夏,最终的结果就是多面受敌,被辽国长驱直入。所以哪怕是赵二,也只要西夏不太过分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客观上第二个原因是传统版图内割据地方人心思治。

如果抛开与契丹和西夏的反复小规模战事,北宋立国之初可以看作一个没有外族入侵的历史时期。秦汉以后的历史上,传统版图内没有外族介入而政权林立一百多年的情形,五代是唯一的。可以勉强与之类比的只有北洋军阀时期。

这种历史条件下老百姓,文人士大夫等各个阶层都是希望河图现圣人出,尽快出现一个英明神武的明君一统天下。这从客观上给赵宋统一南方提供了有利条件。

原因说完了从历史渊源说说大理和西夏为什么没有解决。

大理和西夏两个政权都是传统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权,对两个政权的管理在唐和五代都是羁縻政策为主,但大理的情况更复杂一些,西夏相对脉络更清晰。

大理前身是南诏国,在唐天宝前实行羁縻政策。因为地方节度使没有处理好与南诏王室的关系,导致爆发天宝战争,南诏国变成吐蕃的盟友和附庸,实际上此后唐廷已经失去了对大理的管控。

天宝战争中崛起的大将军段俭魏家族逐步控制了南诏国政权,年其后裔段思平即位,改国号大理,此时中原政权正处在儿皇帝石敬瑭的后晋时代。

赵匡胤南征的时候,鉴于唐朝对大理管理的失败,以玉斧划大渡河为界,大理国得以保全。当然不是说赵宋打不下大理,从实力上说拿下大理应该问题不大,但赵匡胤更多的考虑是性价比,是吃不吃得下。

大理也很有自知之明,他们清楚自己打不过宋朝,所以干脆上来就和宋朝搞好关系,主动派遣使者朝贡,因此大理和北宋成了邦交关系。

当时的状况是两国之间友好往来贸易,与大理的交好和贸易,使北宋有了大量马匹资源,双方在贸易中各取所需。

这是赵宋想要的性价比。而且大理和西夏不一样,它从不主动招惹中原王朝,骚扰都不会,这也是赵宋愿意跟他相安无事的一个重要原因。

西夏的前身是唐末定难军,从年李思恭任定难军节度使始,到年被成吉思汗灭国,政权存续时间年。当然真正建立王国是从年李元昊称帝算起。

李思恭因勤王平定黄巢有功,被唐廷封为夏国公。在后来的五代时期,中原王朝对西夏的管理有点类似于大理的羁縻政策,但相对更松散,因为名义上管辖他们的节度使都没有,节度使就是夏国公本人。

赵光义时代有一次解决西夏的绝好机会。

夏州节度使李继捧上台后因不能解决家族内部矛盾,于年率族人入京朝见宋太宗,自愿献出银、夏、绥、宥四州八县。宋廷将他们留在开封,并向上述地方派出官员,但因军事政策没跟上,导致脱逃的李继捧族弟李继迁做大。

当然说到根子上,这次没有成功解决西夏,还是因为契丹不愿看到西夏灭国北宋独大,而出手帮助了李继迁。

说一千道一万,宋朝在统一过程中将大理和西夏“漏”了,根本原因还是因为自己在各方博弈中没有绝对实力,而不得不放弃一些眼面前不会造成威胁的敌人。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8675.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