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看黔东南州竟然出了这两大名人黔东南

治癜风自愈方法 http://pf.39.net/bdfyy/dbfzl/161220/5124508.html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省东南部。下辖16个县市,州府凯里市。年末常住人口.54万人,户籍人口.54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0.2%,其中苗族人口占42.7%,侗族人口占29.9%。年地区生产总值为.52亿元。当然黔东南州历史悠久,自古至今名人辈出,孕育了一大批栋梁之才,今天我们就来和大家介绍两位近当代人物,他们一位是开国将军、一位是著名作家。

第一位:杨至成

杨至成(年11月30日——年2月3日),贵州黔东南州三穗人,侗族。年,在反“会剿”的下,负责伤病员管理工作,解决给养和医药供应。年10月随红一方面军长征。年冬因病到苏联就医,后入苏共远东局党校、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野战军军需部部长,组织扩建军需工厂、兵站、医院和仓库,为部队进行辽沈、平津战役提供了物资保障。年起任华中军区、中南军区军需部部长,中南军政委员会轻工业部部长,高等军事学院副院长等职。年2月3日于北京病逝。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年考入黄埔军校第5期。同年经周逸群介绍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年春正当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时,在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转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反击叛军夏斗寅部的战斗。后被派到由贺龙任军长的国民革命军第20军3师任连政治指导员。同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起义部队南下广东作战失利后任连长,随部艰苦转战于闽粤赣湘边。

年10月,杨至成随中央红军参加长征。他率工作团的同志,深入少数民族地区,调查研究,搜集信息,做当地人民群众的思想工作,筹集粮食、物资、弹药、药品等供给部队,使红军能顺利地通过少数民族地区,为红军四渡赤水、抢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提供了物资保障。年1月遵义会议后,任中革军委先遣工作团主任。到陕北后,任军委采办处主任和红一方面军后勤部部长,参加东征、西征战役。年12月任军委后勤部部长兼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总兵站部部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杨至成任中共中央军委总供给部部长兼黄河两延(延长、延川)卫戌司令员、抗日军政大学校务部部长。年6月,杨至成先后在共产国际远东局党校、苏联陆军大学(即伏龙芝军事学院)进行理论上和军事上的深造,系统地学习了《联共(布)党史》、《政治经济学》、《西方近现代史》及战略学、战役学、战术学、后方勤务学等,还参观、考察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年1月回国后,杨至成任东北人民自治军(后改称东北民主联军)后勤部政治委员。一边组织领导后勤工作支援东北解放战争,一边组织建设后勤学校和开展军工生产,初步奠定了东北部队物资供应的基础建设。年任东北野战军军需部部长,组织扩建军需工厂、兵站、医院和仓库,为部队进行辽沈、平津战役提供了物资保障。

杨至成作为中国军队后勤工作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创造了红军后勤工作的“六个第一”:担纲了红军的第一任大管家,制造了红军第一身军服,开辟了中国军队第一条邮政通道,建设了中国军队第一个电讯系统,提出了中国军队第一部后勤供给标准,创办了第一所军事后勤学校。

年,杨至成在北京筹建了中国军队第一座大型现代化的科研城,实现了所有营房通电、通水、通气,保证了军事科研人员能在舒适的办公室里开展科研工作。此后,组织人员编写教学提纲和讲义,并形成了中国军队第一本军事后勤教材——《红军簿记学》,成为红军第一所供给学校的第一部教材。

第二位:姜穆

姜穆,在台湾崛起的苗族杰出作家,(—.12.3)笔名牧野,贵州黔东南州锦屏人,苗族。台湾作家。担任过导演,主编过文艺刊物。主要作品有小说集《红娃》、《决堤》、《心结》、《第二代》,散文集《人生探索》、《红尘绝照》,杂文集《冷眼集》、《姜穆杂文集》,历史人物传记《王安石大传》(联经)等。

年5月21日诞生于贵州省锦屏县一个苗族家庭。年未读完初二就参军而去,年12月随民国军队到台湾。年开始文学创作,年出版诗集《拾梦》。年至年创作出版电影剧本《一网打尽》、《浮沉之间》、《新血轮》,短篇小说集《红娃》、《早落的太阳》、《心结》、《第二代》,中篇小说集《决堤》,长篇小说《狄青传》等。年退役后历任《文艺月刊》杂志主编,中国电影制片厂编导,黎明文化公司副总编辑,《乡情》杂志主编,中国专栏作者协会副秘书长。

年至年创作出版短篇小说集《淑女》、《不归鸟》、《绿色的海》,中篇小说《奴隶们的怒吼》、《锦绣前程》,长篇小说《流》、《黑地》,杂文集《姜穆杂文集》,散文集《红尘寂照》、《香弦雨》等10多部。年至年创作出版的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家家笙歌》,长篇小说《血地》,散文集《两代》,文学评论集《三十年代作家论续集》等。年至年出版的作品有散文集《烟尘》、《用脚读美丽的山河》,长篇小说《王安石大传》等。一生创作各类作品多万字,是我国苗族历史上作品创作数量最多的文化巨人之一。年12月辞世于台北,享年74岁。

姜穆的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戏剧、游记、文学评论、杂文、政论等,八大类中以小说、文学类写得最多,姜穆自认为能够令他满意的作品还没写出来,稍稍满意的是《三十年代作家论》、《流》、《血地》、《王安石大传》等。除了集结出版的四十九本书之外,尚余约六百万字的散篇。五十二年中,曾获得幼狮小说奖、国军中篇小说铜像奖、中国文协小说奖、中山文艺基金会小说奖等四个奖项。

几位对姜穆知遇的长官和文友有:黄仲琮(羊令野)、杨书田(罡)、潘寿康、田原(源)、吴东权(人言)、赵玉明、查仞前、徐瑜、章梅新(梅新)、徐桂生、郑春鸿等。他们对姜穆的帮助很大。从年写到年,前后经历了五十二个年头。姜穆自谦说他不是个作家的材料,环境迫逼,而且写作是他在军中所能选择的唯一活法道路,还有就是苦闷必须发泄,他的作品中经验再现的比例较多,想象力当然也有。姜穆倾向写实主义,举例而言,从来未上过战场的人,让他去写一场战争,那必然笑话百出,那么多女作家也只谢冰滢写过战争,丁铃写土地改革,能写出如此作品的必然出自于经验。

姜穆的一生曲折,他到台湾同样接受了很多磨难。为了不要本名见报率频繁,姜穆曾用过三十多个笔名,有的笔名甚至连他本人都已经无法想起。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2261.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