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变的路上评电影西安事变

补骨脂注射液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ys/140112/4325482.html

杨路

这部电影由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摄,年上映,获得第二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男配角、最佳化妆四项大奖,以及最佳男主角、最佳摄影两项提名,当年引起较大反响。获奖如此众多,这在西影史上也不多见,当属西影力作。

导演成荫强调的“一切为真”的创作原则,是这部电影最突出的特点。主创人员希望将西安事变的前因后果真实地再现到银幕上,不主观地褒贬任何一方,而用真实可信的内容感动人,达到影片的教育目的。影片也确实很好的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西安事变的爆发,主要是张、杨二人的抗日主张和牺牲精神引发。在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主张的逼迫下,二人不得不采取兵谏办法。同时,事变爆发前,红军、西北军、东北军已建立了三位一体的牢固关系。

中国共产党虽然事先未参与事变,但毫无疑问是张、杨发动兵变及善后时十分看重的一方意见,而且事实证明也是张、杨最坚定有力的支持者。何应钦为代表的国民党讨伐派急于夺权,反而助推了蒋介石最后的妥协。

《西安事变》忠实的表现了以上各方这种的关系。电影展现的各方,以张、杨为中心,张、杨中又以张学良为中心;国民党内部矛盾是电影主线,展现了从东北军被削减3个师的编制开始,到国民党五中全会继续强调攘外必先安内国策,再到蒋介石在解决两广事变后调遣大量兵力到西北,以及逼迫张杨出兵剿共、兵变爆发及后续解决的全过程。

辅线有两条,一是中国共产党对张杨开展统战、最后达成信任的全过程,一条是张、杨之间逐步趋于一致的过程。电影把事变爆发后国民党地方实力派的态度,尤其是南京宋氏兄妹与何应钦、汪精卫的矛盾给予了充分展示。

此外,电影将张学良逐步认清蒋介石本质的过程、全国抗日运动高涨对张学良的影响、东北军少壮派上书等事件穿插其中,让影响事件的各种因素都得到了恰到好处的体现,几无遗漏。

这些线条主次分明,交叉进行,一步步把矛盾推向高潮,丝毫没有堆砌、杂乱之感,对各方在事变中发挥的作用拿捏到位,符合史实。虽然作为重大事件的西安事变的过程,受过中等以上教育的观众都大体熟悉,但电影能以清晰的矛盾冲突来展现这一事件,依然能让观众深深沉浸到剧情之中。

现在流行一种历史虚无主义的观点,即有意撇开西安事变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这样就可以削弱中国共产党在促成民族统一战线中发挥的领导作用。《西安事变》则非常突出了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影响张、杨的,以及张、杨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倚赖。

事变前,杨虎城明确告诉张学良,凭自己的观察,他们两人联合起来斗也不过蒋介石,必须请中国共产党来;扣留蒋介石后,蒋介石态度傲慢,可当他听说周恩来已到西安的消息后,神色变得紧张起来,开始重新考虑对策了。对周恩来参与事变解决的出场,电影采取了烘云托月的手法,可见给予了相当的重视。

毫无疑问,中国共产党是影响时局十分重要的一方,是事变尽快得以和平解决的重要推动力量,这是客观事实,电影给予了充分的展示。年的环境、这部电影的创作态度,都不允许产生后来出现的那种错误观点。

不同于后来的影视城拍摄,这部电影采取了实景拍摄,也是电影的一个亮点。西安新城黄楼、华清池的五间厅、张学良公馆、杨虎城止园别墅、钟楼南大街等,都是原地、原物。

我是西安导游,对这些景点那是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看到这些镜头时有一种特别的亲近感。电影的主演着装、街景布置、枪械弹药,甚至群众演员的穿着等,也都很贴近当年的场景。

对主要人物张、杨、蒋、周、毛的塑造上也很成功,有血有肉,避免了僵化、脸谱化。人物代表的阶级力量、人物的立场和性格推动历史的进程,历史的进程反过来定格了人物的历史表现。电影很好的处理了人物与环境的这种关系,主要演员对角色的发挥增添了电影的观赏性。

正因为如此,《西安事变》获得当年诸多荣誉,可谓实至名归。作为导游和历史学习者,完全可以把它当作一部资料、一本可靠的史书来看待。

当然,肯定这部电影的同时,我们还需把它放在一个更广的视野上来分析,才能看到《西安事变》在电影史上的坐标。

前三十年的军事题材电影,极少表现西安事变这种重大历史事件,而是聚焦于部队基层,特别是连队及以下普通士兵。

这些电影重点塑造工农兵的伟大形象,注意从基层视角还原中国共产党革命成功的那些关键因素——阶级斗争、政治工作、群众路线、人民战争、党的领导、毛泽东思想指引等,充满了革命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塑造了大量经典的、深受观众喜爱的英雄形象。

主要人物上,一般采取虚拟的手法,哪怕是表现重大题材的《战上海》这样的电影,也是如此。从历史观看,这些电影都是群众史观的电影。

这种表现方法,被称为新中国电影传统。80年代是一个思想大转变的时代,电影人在拼命抛弃前三十年形成的新中国电影传统,寻找新的方向。《西安事变》就是寻路中出现较早的一部电影。

在它之后,80年代全国出现了一大批表现重大历史题材的电影,如《血战台儿庄》、《四渡赤水》、《毛泽东》、《南昌起义》、《开国大典》、《百色起义》、《大渡河》等。这种电影风格的最高潮和最后的绝响,是八一厂的《大决战》、《大进军》系列。

和前三十年电影不同,80年代开启的这类电影选择重大历史题材,主要表现重要人物在历史进程中发挥的作用,实际上是精英史观的在荧幕上的反映。电影拍得越逼真,越是把这种历史观呈现得淋漓尽致。

这种拍法完全屏蔽掉阶级、群众视角,换了一套非阶级的话语、精英的视角来解释历史,也为用领导人的正面、高大形象来巩固革命的合法性打开了道路。只是,这条路越走越窄,最后完全被观众抛弃,表现就是主旋律电影在90年代后相当长时间的一蹶不振。

《西安事变》是80年代电影视角渐变的一部。尽管它对历史事件进行了十分认真的还原,尽管它用了相对严肃的态度来对待历史,尽管当年获奖无数,然而因为上述这种局限性,它和80年代的绝大多数电影一样,很快成为过雨云烟。

今天,人们愿意重复观看、反复品味《智取威虎山》,却不会有多少人会看完《西安事变》后再看几遍。

什么样的电影能成为经得起考验的真正经典,时间已经给出了答案。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3375.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