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镜主角农民馆长王帮华川观新
四川在线记者刘付诗晨/文肖雨杨/图
王帮华
几乎没有多少人知道王帮华的名字,金口河人习惯喊他“馆长”。初听不觉意外,年起,王帮华便在乐山市金口河区的铁道兵博物馆工作,直至现在。他对馆里的建筑结构,展品陈列以及背后故事,了然入怀。没有人比他更了解那里。
进入博物馆也是他最昂扬的时候。人们还没走到馆门口,就能看到王帮华快步向前迎来。
“欢迎大家来到我们铁道兵博物馆!”
“等会进入馆里,大家请把手机调成静音!”
他55岁了,仍中气十足。接待讲解的全程,王帮华不带话筒,没有扩音器。
而其余时间的交谈中,他总有挥之不去的拘谨,习惯于先顾及所有人的需求。找他的人不少,采访刚开始,王帮华的电话就频繁响起。无论电话那头提了什么要求,他都全数答应安排。
“我不是馆长这你晓得的吧,我其实就是个农民。不过馆刚开的时候我就在这了”,王帮华说,那时的自己早已感受过人生的种种悲欢离合。从青年时妻子舍家离开、儿子瘫痪在床的中年有难,到近天命之年仍为生计奔波……当王帮华愿意谈及自己,才发现他惯于答应的,可能是命运。
在馆里一呆8年,王帮华早认定,这个博物馆已经是他的家。
他背后是一个博物馆,一个兵种,和一个时代。而他一个人的命运,一个人的悲喜,一个人的上升、下坠和漂浮,也同样值得讲述。
结缘博物馆
王帮华一天要喝起码4升水。他总是喝得很快,因为常感时间来不及。而喝水只能缓解口渴,无法缓解一天提气讲话下来的腹痛。
尽管自年后,金口河铁道兵博物馆陆续来了几批讲解员,但只要略有了解的团队,来馆都想要指定王帮华来讲解。
同是讲解员的熊丽红今年3月从码头的游客中心售票处调过来,尽管已经跟着王帮华学习讲解了大半年,但她说,和王帮华比,自己只能算入门,“别人讲解大多都是准备一套词,但馆长会根据每批参观人的不同,准备不同的讲解”,她甚至数不清王帮华有多少个版本的讲解词。
足够的熟悉度是特色讲解的基础。乐山市金口河区位于小凉山地区,成昆铁路最艰险的一段——从金口河站到汉源站在此境内。其中,关村坝洞中火车站其隧道长米,是成昆铁路进入金口大峡谷的第一个隧道,也是国内唯一一个建在隧道里的站台。
年,金口河区开始在金口河区永和镇胜利村筹建铁道兵博物馆。建成完工后,该馆成为国内唯一一座以铁道兵为主题的国有历史类博物馆。年6月,正式对外开放,建筑面积为平方米,集中展示了铁道兵战斗生活的艰苦场景和历史功绩。
王帮华祖辈都生活在金口河,但最初他对铁道兵的历史并不了解,“我开始跟铁道兵没有交集。世代都是农民,那座山看得到吗,我家以前住那儿”,王帮华手指向铁道兵博物馆背后一座如悬崖般的高山,说自己祖辈都在那务农。
最初的驱动力是好奇,“以前总听说修成昆铁路很艰辛,但没想到修起来的不是工人,是军人,那这些军人打不打仗呢?为什么之后又撤销了呢?”。后来是责任感,王帮华觉得,如果自己都对铁道兵的历史一知半解,又怎么能够做好自己的工作。王帮华开始从书籍、网络里翻阅查找资料,试图摸透铁道兵整个历史。
于是疑问得到一个个解答。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编成序列中的铁道工程技术兵种,铁道兵包括铁路、隧道、桥梁、建筑、舟桥、通信工程等部队,担负着工程建设和保障任务。战时,担负战区的铁路抢修、抢建任务,保障军队的机动和作战物资的输送,大力支援了解放战争、 等前线战斗。
平时主要参加国家铁路建设,最多时铁道兵总兵力达40余万人,先后修建了鹰厦铁路、成昆铁路、贵昆铁路、襄渝铁路、东北林区铁路、新疆南疆铁路、青藏铁路和北京地铁工程等大型铁路,贡献卓越。年1月,铁道兵整体转业并入铁道部。
随着了解的深入,王帮华感到紧迫。一方面他被铁道兵逢山开路的精神所感染鼓励,另一方面他又担心自己所知有限,不能够通过自己的讲解,让更多的人学习、了解、熟知铁道兵的历史和精神。
所以其他人来博物馆,王帮华可能会滔滔不绝,而铁道兵老兵来馆,王帮华全程陪同,却鲜少发言。他想听他们说。
“我觉得我能懂,因为我也是苦过来的人”,大概是因为铁路本身的国家战略色彩,铁道兵博物馆和它所承载的精神,成为了王帮华的一个理想寄托。
家的遗失
在沈成看来,旁人的生活是过日子,而“老汉儿”王帮华的是“打怪”。并且这个游戏不大讲道理,输赢难定。
尽管只在铁道兵博物馆工作了4个月,但沈成是王帮华最满意的“弟子”。她现在在成都的一家职校做老师兼班主任,回忆起两人的共事,沈成觉得王帮华是师傅,更是一个照顾人的长辈,“所以我后来就都喊他老汉儿”。在四川话里,“老汉儿”是父亲的意思。
事实上,像沈成一样选择离开的年轻人不是少数。
铁道兵博物馆建在大渡河峡谷边的山腰上,从金口河城区驱车前往,需要至少二十分钟。进入博物馆之前,必经过一个狭窄漆黑的隧道。沈成说,穿过这个通往博物馆的隧道,好像要穿越回半个世纪的时空,回到成昆铁路的建设工地上。
而对王帮华来说,这份需要不断阅读讲述的工作,让王帮华得以从波折的生活中喘息片刻。他偶有的穿越感,也许是回到了自己错别已久的学习生活。
年,王帮华考入金口河区的一所高中。据他回忆,这是年国务院批准设立金口河县级工农区后,区上成立的第一所高中。考上是大事,在那个每天家庭收入仅有一毛钱的年代,王帮华的父母每个月凑齐7块钱,让他下山读书。
考上大学成为了每个同学的奋斗理想,王帮华也不例外。但在第一年高考,王帮华落榜了,分数差录取线不过十多分。因为家中经济实在困难,他放弃了复读。
年,凭借自学的知识,王帮华成为了金口河区林业局的一名技术工。勘测统计、设计调查、资源建档是工作的主要内容。年,因为转聘(干)考试后实习期未通过转干,年轻气盛的王帮华提交了辞职。
只能回家。“我在床上整整睡了58天”,回到山里农村的王帮华没有任何生产优势,“我个头矮,身体条件也不行”,便只能去工厂打工,“在大渡河铁合金厂,做炉子上的冶炼工”。然而工资微薄,加上家里还有五位老人需要赡养,年,王帮华的妻子没有预兆地离开了家,此时他们已有了大女儿和小儿子。
王帮华无法接受,“没有吵过架没有打过架,一个人就无缘无故地消失了,就感觉有个很沉重的东西挂在我心上”,把孩子托给母亲照顾后,他向工厂请了假,开始在彭山、眉山等地寻妻。
烈日下,经济拮据的王帮华只买一瓶水,就挨家挨户地敲门。找到妻子时,发现她早跟别人生活在了一起。“你一个读书的人,回到农村来当个农民干不起事情啊。”那时,王帮华觉得自己很渺小。因为时常顾不上吃饭,他比离开家时足足瘦了快二十斤。
爱与孤独的故事
村里人的闲言和生活的孤独,王帮华决定再寻找一个伴侣。年,王帮华再婚。
可重组后的家庭,比带来陪伴更多的是带来的小心翼翼。再婚的妻子曾经丧偶独自带着一个女儿,因为生活压力决定和他在一起生活。王帮华觉得她永远是家里的客人。像两片紧贴的气孔海绵,两者各自携带来多少空洞——生活或多或少夺去了他们一些东西。
年,王帮华的小儿子在上山前去看望爷爷奶奶的路上,不幸被滑落的山石砸中。尽管花光了王帮华所有积蓄,也通过众筹得到了治疗,但儿子除却仍有意识,其他身体机能均无反应,“可以理解成植物人”。
沈成觉得,这对于王帮华来说,大概是毁灭性的打击。“他在不同时候跟我说过两次这个事情,我内心都是非常大的触动,因为每次我都能看到他眼里在泛泪花”。这些经历让沈成觉得王帮华不容易,生活的负担很重。
也正因为这样的原因,王帮华对生活的理解更为丰富。比起沈成这样的年轻人,铁道兵那个年代的艰辛,他体味得也就更多。而对于他来说,每一次讲解,是讲给参观者,也是讲给王帮华自己。
他自述,在学习了解铁道兵的过程中,自己总是能够获得面对生活的力量和勇气。每天晚上十点休息之前,他都会再来检查一圈博物馆。若心有烦闷,他就会站在博物馆的广场前,看看山下的关村坝车站。
“想想铁道兵用血和泪修筑成昆铁路的历史,我面对的难又算什么呢”,大渡河边的植被茂密,已是深秋仍然常绿。王帮华用自己的方式,理解、追寻、传承着铁道兵那种顽强无私、勇于担当的精神,像追寻一道希望的绿光。
在沈成心里,王帮华虽然不是铁道兵出身,但八年如一日的讲解、宣传,她觉得他守护着的不只是个博物馆,更是这种精神的传承。近十年过去,追寻绿光的人也变成了别人的小小绿光。
“我妈妈之前也知道他的一些经历,所以可能其他人,其他像我这个年龄段的很多人不愿意去听他讲这些故事,但我挺愿意的”,在专业讲解知识外,沈成接住了王帮华的那部分表达欲。
直到她去年8月份离职。因为决定很突然,沈成离职的时候,甚至没有跟王帮华正式地做个告别。到后来,这份内疚越积攒越重,她便也再觉得无法主动开口。但每一次,在刷到朋友圈里同学或者旧友去铁道兵博物馆参观游玩的图片,她第一时间总能想到他。
今年3月,她接到王帮华的一个电话。她以为他会有些埋怨自己的离开,然而王帮华没有。在电话里,他问她成都的疫情情况怎么样,让她注意安全,“幺女啥时候回来的话,来陪我喝个酒”。
她总会想,也许是在家庭里,王帮华得到的太少,所以需要在其他的方面寻求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36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