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图解腊子口战役,长征时期红军的首次

一、草地分兵后我军面临形势

长征草地分兵之后,毛主席率右路军的核心纵队和红一、红三军团的壮士北上。

北上部队到达俄界与林彪红一军团汇合后,毛主席主持召开了俄界会议,会议认为:

1、现役部队人数已经不满1万,于是决定把部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

2、以部队现在规模,要实现预定的北上建立川陕甘根据地的目标显然是不现实的。

3、以目前的红军陕甘支队,只能通过游击战的方式打通与共产国际的联系,寻求苏联的帮助。

此时的毛主席,还不知道陕北刘志丹红军的存在。

腊子口

而要实现继续北上这一目标,就必须首先突破近在眼前的天险——腊子口。

腊子口,北上进入甘肃的重要隘口。位于甘南的迭部县腊子口乡境内,是岷山山脉的一个重要隘口,也是川西北通向甘南的重要门户。

腊子口是左右两个悬崖绝壁夹着的一道窄窄的山口,最宽处只有30米,最窄处只有8米,中间是一条河,叫腊子河。腊子河水流湍急,河上只有一座木桥连通,这是通过腊子口的唯一通路。腊子口周围全是崇山峻岭,两边绝壁峭立。如下图模型:

当然,如果不想从腊子口方向走,则还有三个选择:

东面:沿白龙江而下,可以直达武都、阴平方向,但这一带是胡宗南的主力所在地,去这里无异于羊入虎口。

西面:可以进入青海地区,那里环境恶劣,地瘠人稀,粮食缺乏,很明显不是建立根据地的地方。

南面:是茫茫松潘大草原,毛主席刚刚率中央纵队从草地走出来,是不可能再回去了。

所以,比较而言,向北突破腊子口就是最佳的选择了,这里也是关系红军生死存亡且必须要突破的点,中国革命再一次到了千钧一发的时刻。如下图:

二、国民党军布防情况

那么,我们再看看此刻的蒋介石是怎么判断的。

草地分兵后,老蒋做出判断:在我党的中央领导层里面,只有毛主席堪称他的真正对手,让他时刻心惊胆战。而张国焘虽然现在拥兵8、9万,但老蒋还没把他放在眼里。

所以,老蒋的注意力仍然盯着毛主席所在的中央纵队。

与毛主席不同的是,老蒋此刻掌握着全国情报资源,暂时能以上帝的视角观察局势。

虽然毛主席此时还不知道陕北有支红军队伍的存在,但老蒋却是知道的,他还知道刘志丹领导的陕北红军前不久刚和徐海东的红25军胜利会师。

所以,老蒋判断毛主席是想与陕北的红军会合。他的部署是:

东面:他让胡宗南主力往武都、阴平、西固等地向西进攻,压迫红军。

北面:他好像看不上负责腊子口防务的岷县小军阀鲁大昌,而是直接让主政甘肃军政的朱绍良加紧构筑堡垒封锁,并派主力驻守各个要点,截断我军前进的方向。如下图:

而朱绍良却把堵截我军的任务,交给了这个老蒋看不上的小军阀鲁大昌,由他的新编第14师来执行。为了确保成功,他还把天水的唐淮源第12师派来援助他。

鲁大昌接到朱绍良的电令后,对红军动向是这么判断的:

1、可能向西进入青海转向河西,准备去新疆;

2、向东进入西固、武都,在武都,成县山区休整后,直接去找胡宗南算账;

3、红军有可能在草地分兵后,缺乏粮弹,会去找藏族土司杨吉庆的麻烦。

也就是说,鲁大昌认为红军打哪都有可能,就是不会打腊子口来岷县找他的麻烦。

基于这样的判断,鲁大昌是这么布置兵力的:

1、腊子口以北:是他的大本营岷县,主要由两部分组成:

一部分是他自己的主力部队,大约有两个旅,主要在临潭至岷县的沿洮河一线布置,包括临潭的骑兵团,新堡的第2团,西大寨的第2旅,岷县的特务团和自己的师部;

另一部分是天水过来的客场外援,唐怀源第十二师大部。

2、腊子口正中:第五团的1个营防守。

3、腊子口以南:则是由鲁大昌的第六团和客场作战的唐怀源第十二师部队混编而成,

第六团的2个营和十二师的2个营分别驻守在腊子口南面山口左右的刀扎山和黑扎山,

第六团的1个营驻扎在腊子口和南面山口之间的唐尕,作为预备队;

鲁大昌的梁应奎部第一旅和第一团驻武都待命。如下图:

近景如下图:

可以看到,鲁大昌的主力是放在其大本营岷县一带的。这样做,与其说是对付红军,倒不如说是怕友军唐怀源的第十二师趁人之危,占了他的岷县地盘。

三、腊子口上,红军巧遇红土司

这附近除了鲁大昌的第十四师和客场帮忙的十二师之外,还有另一股势力,藏区的土司杨积庆部,据说他拥有2万藏兵。

鲁大昌给他的任务是:

第一,沿着峡谷据险而守,第二,坚壁清野。如下图:

好了,红军又一次面临敌军的四面重兵包围,这样的场景在长征路上不知见过多少次了。如果我军不能迅速拿下腊子口,与敌军形成僵局的话,将再一次面临严峻考验。

但意想不到的是,患难之际,少数民族藏族兄弟居然愿意出手援助红军。

还记得上一次,红军在强渡大渡河前,也遇到了彝族兄弟小叶丹,他不仅没有为难红军,还和刘伯承元帅结成异姓兄弟,帮红军顺利抵达安顺场,使红军避免了石达开的悲剧命运。

这一次,红军遇到的是藏族土司杨吉庆。杨吉庆是一个心怀正义的开明首领,他或许听说过之前小叶丹和刘帅义结金兰的彝海结盟往事,或许对国民政府的民族压迫深感不满。

他没有顺从鲁大昌的命令,而是反过来积极帮助红军。他命令部队不许出击,同时还派人修桥补路,帮助红军快速通过。

他还把红军带到崔谷仓,拿出了30万斤小麦支援我军。他还安排党中央机关和红军部队到迭部最大的佛教寺院旺藏寺驻扎。如下图:

崔谷仓筹粮

最后,在杨土司的护送下,红军得以快速通过山谷,来到腊子口南面的刀扎山和黑扎山前。

这位杨土司也是位革命烈士,在一年后的红四方面军长征经过这里时,杨土司再一次伸出援手,帮四方面军筹粮筹款,顺利通过腊子口。

可惜的是,之后他被鲁大昌给杀害了。

四、腊子口地形特点

在听闻藏族杨土司反水后,鲁大昌命令驻武都的梁应奎率领两个营前去增援腊子口。

梁应奎率两个营赶到六团所在地后,六团团长说,前一天这里发生了小规模接触战,没有什么大事,于是梁应奎朝腊子口继续前进。

可没走多远,就听到背后有一阵急促的枪声。

不一会儿,一堆残兵败将就朝他跑过来了。原来是我军一个迂回,绕到刀扎山和黑扎山的背后,前后夹击,不一会就全歼了刀扎山和黑扎山守敌。如下图:

梁应奎吓得魂不附体,赶紧跑到腊子口。

既然前哨阵地刀扎山和黑扎山已失,他只能命令部队死守腊子口了。

解决了刀扎山和黑扎山之敌后,我军来到了腊子口前,打主攻的先头部队,还是黄开湘和杨成武带领的红四团,当杨成武用望远镜抬头看了看腊子口的地形,忍不住倒吸了一口凉气。如下图:

换个角度看一下:

上图看起来不那么险峻是因为解放后修建腊子口公路时把两侧绝壁给炸平了。

当时这个隘口的两边是两座险峻的大山,这两座大山之间相距只有30米,两侧绝壁高80米,看上去像是一座山被用巨斧劈成了两半一样。

因为这两座山几乎都同地面成九十度夹角,看上去完全是垂直立于地面之上。

然后腊子河在峡谷中穿谷而过,河虽然不宽,但是水流湍急,无法涉渡。一座小木桥连通东西两岸。

桥东头是一片宽30米、长约米的开阔地,开阔地边是敌人的防御工事。防御工事背后贴着山体修建了碉堡群。这一区域由敌人一个机枪排防守,他们有四挺重机枪。如下图:

由于两岸的垂直绝壁。我军如果想要通过腊子口,那必须先通过小桥,然后再通过桥东头的开阔地一路向前,去攻击敌人的几个后续阵地,包括敌人的弹药库。再往前有一个三岔路口是梁应奎的指挥部。

道路狭窄,任你千军万马也只能从两座高山之间通过,而敌人只需在两山山腰间布置好交叉火力,那就是一个天然的伏击阵地。

红军一向就擅长打伏击战,但这样险恶的地形加上严密的火力网构筑好的伏击阵地,他们还是第一次见。

钢铁的意志固然重要,可是意志毕竟挡不了子弹,在两座天然垂直的大山之间,在敌人居高临下,密集交织的火力网下,红军如何才能突破这道天堑?

毛主席不断来电询问腊子口的情况,红一军团的指战员们都明白,此时的红军又到了千钧一发的时刻,前面只有冲过腊子口一条路可走了。

五、群策群力,大家共想破敌妙计

这可把团长黄开湘和政委杨成武给急坏了,以往遇到任何战斗,基本上只要他们两个人观察地形,收集好相关作战信息后,就立刻有了主意,可这一次,他们都是一筹莫展。

于是他们再一次祭出我军百战百胜的法宝:召开军事民主大会。

群策群力,发挥大家的智慧来,让红四团的所有战士都想办法,出主意。

大家在一边讨论一边观察的时候,发现敌人火力网的两个特点:

第一,敌人的碉堡没有顶盖,

第二,两侧绝壁之上并没有敌人的侧翼火力布置。

其实,这两个特点是由腊子口的险要地形决定的,因为两座大山几乎呈九十度夹角垂直,不可能有人从这样的悬崖翻上去,所以碉堡也没必要加上顶盖来阻挡火力。

既然不可能有人能从悬崖翻上去,也就没必要布置侧翼火力了。

所以,这个看似万无一失的火力网,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一旦有人能翻上垂直的绝壁,或者坐上一架直升机什么的(当然,那个年代也没直升机),在绝壁之上往山腰间的碉堡里狂扔手榴弹,那么任你如何强大的火力,也要被摧毁。

但要想爬上这垂直的绝壁,在当时只有一个可能,那就是找到一个学过武当梯云纵的武当派弟子,左脚踏着右脚飞上去。如下图:

可这里是甘南的岷山,离湖北武当山远着呢,上哪去找武当弟子。

这时,一个在红军四渡赤水时,从贵州入伍的苗族小战士站了起来。

小战士说道:“我能从绝壁上爬上去,只要我一个人爬上去,就能扔下绳子,别说一个连,一个营也可以上去。”

史料中没有记载这个小战士的名字,因为他随后就牺牲在了这场战役中,只知道那时大家都叫他“云贵川”,这位云贵川前不久还参加过飞夺泸定桥,是22勇士之一。

云贵川随即说道:“我在家时经常爬这样的绝壁,上山采药,只要给我一根长竿子,在竿子上固定一个铁钩,能勾住绝壁上的树根、崖缝什么的,我就能上去。”

黄开湘和杨成武听到这个消息,既觉欣喜激动,又感惊险万分,两个人不住地点头,全军的希望就寄托到了这名小战士身上。

当天接近黄昏的时候,杨成武亲自把“云贵川”送到一个不显眼的死角之处,“云贵川”拿着一根准备好的竿子。

他是这样攀援绝壁的,它先向上伸出竹竿,用铁钩勾住绝壁上的树木,随后双手攀住竹竿,一把一把的往上爬到树干之上,之后又用竹竿勾住更高处的树木,再往上爬。这样一节一节的,很像武当派的梯云纵。

小伙子像一只猴子一般利索,起初还可以看到一个小身影,越往高处去,渐渐地就连身影也看不到了。

众人都在屏住呼吸,仰头等待着山顶的绳子落下来,“云贵川”能否攀上去,几乎决定着腊子口战役的胜负,所以短短的半个钟头,大家觉得似乎过了一整天一般。

终于,一根绳子从山顶落下来了,云贵川又顺着绳子爬了下来,众人当时激动得眼泪都要流下来了,但大家的脖子因为一直向上看,僵住了,揉了半天才把头扶正。

六、红军“空袭”腊子口

随后,杨成武、黄开湘马上开始布置作战计划。

1、团长黄开湘亲自率领两个连攀援绝壁迂回,预计凌晨三点到达指定位置,到位后发射一红一绿两颗信号弹。

2、政委杨成武正面强攻打掩护,总攻信号为三颗红色信号弹。如下图:

事关全局,林彪亲自来到了现场。

当天夜里,为了迷惑敌人,能够让爬悬崖的同志们全部顺利爬上山顶,杨成武组织四团二营提前发起了冲锋,结果不出所料,在敌人的交叉火力之下,根本就突不出去。

不过为了迷惑敌人,战士们还是和敌人打起了嘴仗,我军说,交枪不杀,还发大洋回家。敌军说,你们就是打到明年的今天,也别想通过腊子口。如下图:

几次冲锋过后,按照原来约定的时间,山顶的侧翼部队应该已经到了,可是却迟迟看不到信号,杨成武急的手心直冒汗,他们是不是遇到什么意外呢?

我军担心的是,如果拖延下去,岷县的鲁大昌派来援兵的话,想要攻克就更困难了。

梁应奎也很着急,不停地向鲁大昌催促,赶紧派兵过来增援。

突然之间,两颗清脆的信号弹从山顶升了起来,一红一绿,显得格外耀眼,全军顿时欢腾起来。

霎时之间,雨点般的手榴弹从山顶向着敌人山腰间的碉堡落了下来,敌军惊恐万分,他们突然发现自己遭到了空袭,那是避无可避的只能挨炸。

短短几分钟的时间里,敌军布置在山腰间的火力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如下图:

随后,山顶的战士们和山脚下的战友同时发起攻击,向着前面敌人冲去,在消灭了山腰间碉堡的火力后,红军的力量似乎瞬间强大了几十倍一般。

敌人军心动摇,终于开始拼命溃逃。

几个冲锋过后,腊子口的天险终于被攻克了。

毛主席很快得到了报告:腊子口已在我军手中。

一夜没合眼的主席终于放下心情,高兴的对警卫员说:“搞点吃的,吃完咱们上路。”

我军一鼓作气,随即向纵深发展,后续的敌人不停地向梁应奎的指挥部方向撤退,我军则沿河两岸追击,不一会,就占领了敌人的弹药库。

我军在这里补充弹药后,随即朝梁应奎的指挥部发动了持续的进攻。如下图:

梁应奎一直咬牙坚持,他的援兵终于到了,但让他大失所望的是,援兵并不是鲁大昌的特务团,而是几箱迫击炮弹。

原来鲁大昌觉得自己手里就一个特务团了,不能拿去增援了。

他要求唐淮源第12师前去增援,可唐淮源根本不吊他,反而看到鲁大昌身边只有一个团,正琢磨着怎么把鲁大昌赶出岷县了。

梁应奎把送来的迫击炮弹一下子打光之后,自己也撤退了。

腊子口战役,是红军打通北上陕北根据地通道的关键一战,是红军正面强攻和侧翼迂回相结合的典型战役,在此战中,红军官兵群策群力,想出了一条长征时期罕见的“空袭”作战战术,顺利的拿下了腊子口,保证了红军长征的最终胜利会师。

七、三军过后尽开颜

抢占腊子口后,我军迅速前行,占领大草滩,不过鲁大昌貌似真的被唐淮源赶出岷县了,但唐淮源紧闭岷县城门,也不敢出击。如下图:

我军在大草滩缴获粮食数十万斤,盐斤,部队立刻富裕了。

随后红军大部队也通过腊子口,继续向北翻越岷山,当他们翻越岷山之后,看到的是甘南辽阔的田野,以及遍地成熟的庄稼。

这里的百姓还没有受到老蒋对红军的污蔑宣传影响,当他们看到这支纪律良好的部队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尤其是跟农民买粮食时从来不还价时,对红军产生了强烈的好感。

很多周围的小贩们,听说这里的军队买东西都给钱,纷纷挑着自己的物品前来售卖,这些东西种类繁多,让红军官兵们惊奇不已,不仅有面饼、糖、各种小吃,还有卷烟。

这时的毛主席心情很好,他找了一位侦察连长,要他去哈达铺给买几张报纸和几包烟。

这位侦察连的连长名叫梁兴初,未来朝鲜战场38军“万岁军”的军长。如下图:

此时的梁兴初

梁兴初买回报纸后,毛主席立即被报纸上的新闻吸引了,如下图:

原来,报纸上竟然刊登着徐海东的红军到达陕北,与刘志丹的陕北红军会师的消息。

毛主席恍然大悟,原来陕北还有我们的队伍,而且还建立了根据地。

第二天,在红军到达哈达铺的关帝庙的时候,召开了一次团级干部以上的会议,会议上毛主席风趣地说了这么一段话:

“什么叫胜利?咱们走了那么多路,打了那么多仗,现在能安稳的在这个关帝庙里开会,这就是胜利。

以前同志们总是问,咱们到底要走到哪里去?现在我们有答案了,我们要到陕北去,因为那里有刘志丹和徐海东的红军。

张国焘说我们是机会主义,现在看,哪一个是机会主义?咱们现在只有八千多人,少了点,可是目标也小了。咱们别张扬,也别悲观,一九二九年红四军下井冈山的时候,人更少。

咱们人少,但都是政治上,经验上和体力上经过锻炼的,可以以一当十,以十当百。同志们,胜利前进吧,陕北只有七八百里了。”

这一次,所有人都知道了准确的行动方向和目标,向北,再向北,尽管此刻他们还不知道陕北根据地是什么样子,又跟江西苏区根据地有什么不同,但是此刻他们心中都充满了希望。

因为他们离“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的日子不远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2236.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