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大学副教授刘波走出来的田野军史专
人物简介:刘波:国防大学博士,副教授,著名军史专家。长期在国防大学从事军事历史教学和研究,主要研究长征史、二战史、抗战史、二战后局部战争。长期担任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网、北京电视台等多家中央和地方级媒体的特约评论员。先后参与出版有多部军事历史书,出版的历史书获得国家图书奖。主张把历史和思想有机结合起来,讲有思想的故事,析故事里的思想。
军史专家刘波。
央广网北京9月25日消息(文锦记者李钦帅)见到国防大学副教授刘波时,正是高考前填报志愿的日子,他给朋友的孩子出主意:“学文科还是选历史专业吧,因为历史是极其有用的专业。”旁人不解,说道“你自己搞历史也就罢了,还把人家的孩子往火坑里推。”
一般人以为,学历史便是意味坐“冷板凳”。然而在刘波心里,历史却是那样的精彩生动。他不仅倾情自己的学术研究,还成天挤时间为电视台做历史纪录片,到全国各地讲历史课,为多家电视台、报纸、杂志、网站写稿,出版的历史书获得国家图书奖……刘波常挂在嘴边一句话“历史是充满魅力的,历史是百科全书,历史是我们前进的动力。”他每天做的事是:触摸历史、收藏历史、分享历史。
历史本就魅力无穷
有人问刘波“年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怎么打开电视,从中央电视台到地方卫视,似乎到处都是您呢?到底做了多少长征史纪录片”?他掰着指头算了一下,笑着道“大概多集吧,策划、撰稿和做嘉宾。”
现场帮刘波数,足有集之多,从央视一套、四套,到七套、十二套、十三套,再到北京台、广东台等。我感到好奇长征不就是那么点事吗?有多少故事可言呢?他正色道“长征,其实是一部中国革命的百科全书,内容可丰富、生动了!简言之长征是充满魅力的,长征是跨越时空和国界的。”
谈到外国人与长征刘波滔滔不绝。说据他在年攻硕士时翻译的美国学者评长征的文章,当时关于长征的书老外就写了四五十本之多其中有四五本还是博士论文。欧美学者对长征充满兴趣英国传教士写的《神灵之手基督俘虏在中国》、斯诺写的《西行漫记》、斯诺的夫人尼姆·威尔斯写的《续西行漫记》、史沫特莱写的《伟大的道路》、索尔兹伯里写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等美国时代出版社《人类0年》还把长征列为影响世界千年的三大事件之一。可见长征就像是穿越时代和国界的完美“神话”……他滔滔不绝地谈着长征,嘴里流出说不完的话题。难怪为那么多的电视专栏做了长征节目,还很少重复。
有个做传媒的朋友看了刘波做的长征史节目后,半开玩笑地对他说“你是一鱼两吃啊。”刘波说“何止两吃?可以一鱼百吃。”他的理由很简单因为长征是资政育人的历史宝库,蕴藏着那么多闪亮的珍珠,就看用什么线索去串了。一部长征史仅从军史出发,就有军事理论、战略战术、教育训练、政治工作、武器装备、后勤保障、群众工作、国际影响等诸多的视角去解析。比如,仅以大家熟知的四渡赤水为例,刘波对四渡赤水战役的阐述,有“天下红军一盘棋”、有“四渡赤水情报战”、有一渡赤水前的青杠坡失利,还有四渡赤水收官之战、以少胜多的典范——老木孔战斗等。他协助各电视台的纪录片便有《震撼世界的红飘带》《马背上的军校》《肩膀上的银行》《红色听风者》《草地日记》《飞夺泸定桥与巧夺泸定桥》等有趣的视角。
很多人都是听了刘波的讲述对长征有了耳目一新的感觉,几乎全超出了过去学生时代对长征的认知。正因知识鲜活生动,且富有激情,他在各地讲的长征讲座,都颇受欢迎。医院为做好军改的思想工作,政委想到了请他去做一场关于长征的讲座,他给医院和医护工作者的情怀,令在场的军医们颇受触动,平时政治课总爱以各种理由中途请假退席的医生们,自始至终专心致志地听了他的讲座。
其实,他不仅对长征史研究和传播是着力于发掘历史背后的魅力对军史的其他专题也是如此。目前,为纪念建军九十周年,刘波正在利用业余时间奋笔疾书,写一本《胜利密码》的军史书,副题是“解析解放军战斗之谜”将自己对军史的研究倾注其中。
军史专家刘波接受媒体记者采访。
讲有思想的故事析故事里的思想
刘波说“我攻硕士学位时学的是军事历史,攻博士学位时是军事思想”。我知道,这两个专业均系同属军事学下属的一级一类学科得益于两个专业所以他的研究和教学颇具特色,既有历史感,又有思想性。
对于讲课,他主张把历史和思想有机结合起来,他聊到教学心得时说“我一位老领导讲了一句颇有哲理的话‘讲有思想的故事析故事里的思想’。”
聊到怎么把历史讲得有故事性其实就是要做好微观史对于历史专业人员而言手里积累了大量鲜为人知的一手深度历史案例在向社会分享时自然就可以变为深入浅出的故事前提是这些故事是准确的经过考证的而且尽量来自于历史档案而不是从别人写的书中去抄袭。
刘波本职工作是从事部队高中级干部的任职培训,对于成人的领导干部培训来说,他认为,更重要的是要讲历史的经验教训,即“资政”而非“育人”。如果把如此丰富多彩的“历史营养剂”只用于“育人”,未免太可惜了。他说,习近平同志不是讲发挥历史“资政育人”的社会功能吗刘波的体会是资政就是资治通鉴的“资”就是治理国家、治理党、治理军队、治理一个行业的经验教训。历史学人如果能把“资政”问题解决好那么“育人”自然成为题中之义了。
怎么讲好有思想的故事刘波说,我跟研究生讲课时,打了个比方。记得著名战地摄影记者卡帕说过“如果你拍的照片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战场不够近。借用这句话如果你的历史做得不够好那是因为离档案不够近。所以要做好历史,就是要离档案近些、再近些。”
近年刘波一直致力于军史纪录片的摄制,谈到屏幕上,抗战“神剧”横飞的现象时他颇有感触地说,为何会出现抗战神剧啊?那不外乎是对抗战的历史不了解,更谈不上正确的历史观,又不愿意去做足功课。而做功课,最重要的是要多看历史档案。当然看历史档案,是一项异常艰辛细致的工作。
军史专家刘波和学生们在一起。
边走边讲边拍
要见到刘波颇不容易一打电话他常常是这样乐呵呵地回答“我正在京外走军史呢。”年,他两次重走长征路全程,一次是4月,为中央电视台四套大型长征纪录片《为了胜利的彼岸》担任总撰稿,为写好脚本乘车走了一遍;另一次是在八九月份为配合北京卫视拍摄《寻踪长征路》系列专题片,再走了一遍长征路。他为了做好长征纪录片大年初二就出发,约了一名纪录片人花了一个星期时间,自费到大渡河沿岸,寻访红军长征的足迹。
年,他便同几位青年学者一起,在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万字的《长征纪实》专著。有了这些积淀,再加上现地寻访,便结出了丰硕的成果,北京卫视《寻踪长征路》62集在北京卫视热播,受到了观众好评;他在央视12套讲了《永远的旗帜》7讲;为央视七套做了20多期长征节目。
年为纪念建军90周年刘波又走在了寻访建军之路上。
他认为要做好军史,就应经常到战场遗址,做好田野调查。把书上的知识,同田野调查相结合,往往会让人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他讲了一个事例,就是人人皆知的“飞夺泸定桥”。到现地追访后,就能轻松澄清历史虚无主义的观点,并能给予有力的回击。比如说什么“红军过泸定桥是花钱买路”的观点。走到四川石棉县安顺场红军渡,一看地形,就不难理解18勇士强渡大渡河是多么艰难,又是多么重要。渡过河的红一师和军委干部团随即在大渡河东岸向北夺取泸定桥。河的西岸则是传统上讲杨成武指挥的红四团飞夺泸定桥,两岸红军夹河而上,会攻于泸定桥。守桥的川军纵使有天大的本领,都难以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守住桥,何况这支守桥的部队系川军刘文辉部,出名的“双枪兵”一支旱烟枪、一支步枪,哪经得住英勇的红军两面的冲击。问题是过去的历史书极少提到河的东岸也有红军在飞夺泸定桥。
站在泸定桥西岸又有收获刘波发现泸定桥西岸一个并不起眼的藏式小庙三楼与东岸的桥头堡形成了俯瞰的优势。这里是当年红四团的炮兵阵地这种西高东低的地形便利了红军的火力红军就可发挥火力优势压制住东岸敌军的机枪阵地。这样红四团的22个勇士便可比较安全地攀住铁索顺便打到东岸去。“我查了史料没有发现一个红军战士在铁索桥的战斗中掉到河里。勇士的伤亡是攻打泸定县城时造成的。”他的结论是飞夺泸定桥是红军的智慧与勇气的结晶单靠哪一个都难以写就中国革命史上的这段传奇。
行千里路加上读万卷书,有上述这些微观史和田野调查刘波参与制作的纪录片便颇有吸引力。比如,年他牵头并任总撰稿的《红军日记中的长征》纪录片还在国防大学战争影视厅试播时就有学员当场提出要请他到自己的部队去为官兵们展示。
他说“有的电视人在追求文学的戏剧性,其实真实的历史往往比资深的编剧写出的文学剧本,更具戏剧性和感染力,编剧即使挠破头皮恐怕也写不出历史深处的魅力。”他建议优秀的编剧们要写好历史剧,就一定要下大功夫多研究历史。
收藏正在消失的历史
年,刘波又走了不少的军史路,借建军周年的东风,他与多家电视台一起又重走了解放军的建军之路,到历史的实地去现场解说军史,这样就有了不少成果与江西电视台合作5集专题片《重走建军路》与河南电视台合作2集纪录片《中原军魂》与北京电视台合作多集的《寻踪英雄路》为央视套讲了集讲座《军魂》……
不停地追寻不同时期的红色脚印,几乎用掉了刘波所有的节假日。我见到他时但见晒得黑黝黝的皮肤略带血丝的眼睛,脖子上挂着一架装着老镜头的数码相机。我问他累不累不怕炎热的天气么他乐滋滋地说“我不怕热……触摸历史收藏历史倾听历史的声音是一件多令人愉快的事啊”
一向节俭的刘波胸前挂的相机却是一架价格不菲的全画幅旗舰相机,他说“这样可以把那些战场遗址博物馆档案资料、文物清晰地记录下来,把老战士的亲历见证用4K视频拍下来。”有时还见他提一架硕大的中画幅胶片相机,他也说“这个拍照效果更精细。中画幅胶片清晰度超过亿像素的数码相机。你知道不今天我们严重缺少各个战场遗址的照片,而这些遗址正在快速消失。”
刘波喜欢做的另一件事是收集老战士手里的战地老照片。我见过他翻拍的抗美援朝老照片有三四百张,大都是用微距镜头把老战士手里的一寸照片放大到数十倍。几年前他曾在校园网上办过一期抗美援朝老照片展。这些老照片可以告诉人们不少历史的传奇细节。比如他从参加过 战役的原27军胜利报社社长曲中一那里翻拍了老人手里所有的照片,其中有军在山东曲阜身着秋装开会的照片以及在 餐风露宿的照片还有通信战士在雪地用牙咬着电线接线的照片……历史就这样清晰地展示在世人面前。
在刘波拍过的军史遗址中他印象最深的是各地的民居,特别是家族宗祠和土坯房,红军当年开会和作指挥部的往往是宗祠。由于面积宽修得质量好便于部队征用又避免了骚扰百姓。但是这些宗祠和土坯房,由于快速的城市化,遭受濒于倒塌和拆除的命运,这样承载着红色记忆和民间文化的重要建筑,就可能毁于一旦。能拍摄下来,是一种纪念,而更需要的则是加以保护。可惜,直到今天,知道这些红色遗址存在的老学者和地方史专家仍寥寥无几,一旦这些历史的守护人不在的话,这些遗址也将付之东流。他希望能地方政府能保护这些重要的历史遗址。
我问刘波,建军九十周年以后还有哪些打算他回答“希望继续做好军史的田野调查做出高质量的军史纪录片让更多的人触摸精彩的军史、感受军史的魅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28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