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迹寻踪探访天全共和古道杨中兴

北京中科医院诈骗曝光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119/6010333.html

探访天全共和古道

杨中兴

共和古道位于天全县仁义镇共和村2组境内的天生山山坡上,呈南北走向,南连毛家坎,北通长腰山。共和古道遗址保存较好的路段约1公里,最宽处有3米,最窄处仅有1米,多数路段宽2米。该古道虽早已废弃闲置,但路段保存较为完整,未遭人为毁损,折来树枝扫开落叶,路面仍是当初的模样,碎石铺筑,石块光滑,上面星星点点的拐子窝,清晰可见。

天生坡上的天生路

共和古道多数穿行于树林、竹林之中,间或可见庄稼地。一路浓荫相伴,明媚的阳光穿过树冠,在地面透下斑驳光点,林中枝叶翠绿、鸟鸣莺啼,刚出土的竹笋粗壮如臂,叶尖还挂着露珠,清新的空气中满是青草和泥土的芬芳。坡地上三三两两的村民在割油菜,见来人了,又是老乡赵文东带队,离远便打招呼,并邀请到家里做客。

带队的赵文东介绍,因这段古路在天生坡上,所以当地人都叫它天生路。天生路是以前的官道,经过这条路翻过长腰山,就可到芦山县的思延坝,再过河便是芦山县城。而借道芦山县城,东可翻镇西山到邛崃,南可到雅安,北过灵关,可到宝兴、翻夹金山。刚参加工作那几年,赵文东在队上、村上当干部,还经常走这条路,后来水泥公路修通,这段路就荒废了。

天全与芦山相邻,两县之间山水相连,但历史文化各有不同。芦山是川西有名的汉文化之乡,早在汉代,便设置了郡县,由朝廷委派官员治理,樊敏便是当时优秀的地方官。芦山汉化时间长,境内的王晖石棺、樊敏碑、樊敏厥在考古界赫赫有名,其艺术成就之高,连见多识广的郭沫若都赞不绝口。

相比而言,天全位于芦山之西,更靠近西藏地区,东西走向的茶马古道横贯全境,是进出西藏的咽喉要道,翻越二郞山便是大渡河峡谷——历史上有名的民族迁徙走廊,从北到南,沿大渡河的鱼通、岚安、冷碛、安顺场,分别生活着嘉绒藏族、蒙古族、尔苏藏族等少数民族。

南丝绸之路的一段

天全境内山高涧深,地势险要,汉族和少数民族接触密切,往来频繁,加之天全年才正式建县,受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要迟得多,在此之前,从唐末到清雍正时期,天全历史上有近八百年是土司统治,直到清雍正七年(年),朝廷实行“改土归流”,天全才设州,由中央政府委派官员。所以,民情复杂、民风彪悍,是天全的一大特点。

历史上,天全的辖区面积远大于芦山。芦山西面是天全,西北面是天全(现宝兴的灵关),东北面也是天全(现芦山的太平、大川、宝盛等地),甚至就是镇西山以东,与邛崃交界的火井一带,也隶属天全,至今在天台山风景区还有一道“雪巢胜景”的石牌坊,据说就是当年天全土司所建。大本营在天全的高、杨二土司要到大川、太平打理事务,或翻越镇西山东出邛崃、成都,势必就要经共和古道,借道芦山。

天全县文物保护中心相关资料显示,当年的南丝绸之路西路从成都出发,经邛崃、过名山、到五家口(又称罗纯,即今雨城区上里古镇)到芦山,经此段到天全始阳,然后逆禄永河而上,过荥经翻大相岭(今泥巴山),经汉源、去冕宁、至大理,最后到达东亚、南亚各国。此段是与西北丝绸之路相呼应的一条古道,既是一条贸易之路,也是一条文化交流之路。天全县文物保护中心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年,省上相关专家曾专程来天全实地走访调查共和古道,确认这就是南丝绸之路的一段。后来,天全县将其列为全县68处文保单位之一。

商贸文化交流的通道

尽管有文字资料,有专家现场考证,但我想,如果真如资料所述,这南丝绸之路的走向是否太令人费解?路线太过迂绕费劲了?出成都经邛崃到雅安的古道早已有之,地处深山的芦山、天全即不是富庶之乡,也没有码头要津,更不是货物集散之地,一般情况之下,古人不会放着捷径不走而走弯路,偏要从芦山、天全绕一大圈才去荥经翻大相岭,而放弃从雅安直奔荥经,这从道理上说不过去。如真是这样,那就说明,除非是不一般的商品,值得一绕、非绕不可。

情形就如明朝四川两任总督奏章中提到的那些走私茶叶一样。

明朝时期,朝廷为削弱控制高原游牧民族,为获取更多的马匹武装军队,提高国防实力,对专供藏民族饮用的边茶采取国家垄断制度,并实行严格的稽查制度和严苛的惩戒制度,边茶成为紧俏商品,产销两地的价格天壤之别。茶叶贩运利益巨大,茶叶走私泛滥成灾,情况极为严重。许多商贩为了暴利,不惜铤而走险,丛山密林、荒郊野地里,虽然山险水恶、鸟道兽迹,贩运茶叶的走私队伍仍然络绎不绝。也正因为有这些贩夫走卒、马帮驮队的不辞艰辛,无意间丰富、充实和发展了中国古代的交通网络。所以,无论是茶马古道也好,丝绸之路也罢,它们都不是一条孤零零的单独的道路,而是一个交通网络系统,这就如人身体里的血管一样,除了主动脉、静脉而外,还有支脉,还有更多的毛细血管等。

因年代久远,地处偏僻,缺乏史料佐证,天全县共和村境内的这段古道是古代的南丝绸之路段还是茶马古道的一段,难以界定,也不重要。但可以肯定的是,它是古代西南民族之间进行货物贸易和文化交流的一条通道,是劳动人民用血汗和辛劳开拓创造的历史走廊,古道上因成年累月人踏马踢而光滑的石块可以见证,一路上状若星河、连续不断的拐子窝有所承载。

END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杨中兴

供稿:雅安市地方志编纂中心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430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