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郭沫若故居我要以松柏的态度来刻画出自

北京治白癜风去哪家医院最好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ffxbdf/

主题:回到文学现场,云游大家故居第六站——郭沫若纪念馆

时间:年6月7日14:00

主讲:李斌(中国社会科学院郭沫若纪念馆研究员)

主持:张一(人民文学出版社策划编辑)

张一:各位读者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人民文学出版社联合人民网共同举办的“回到文学现场,云游大家故居”系列直播活动,我是主持人张一。

今天我们来到了位于北京市西城区的郭沫若纪念馆,也是郭沫若故居的所在地。西城区这个寸土寸金的地方,郭沫若纪念馆,郭沫若故居占地面积就有平米。现在我们隆重有请今天的主讲人,中国社会科学院郭沫若纪念馆研究员李斌老师,我们把话筒移交给李老师。

李斌:大家好,我是李斌,欢迎来到郭沫若纪念馆。

先给大家介绍一下“郭沫若故居”的匾额,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邓颖超为故居开办题的。有三位名人给郭沫若故居题字,一位是邓颖超,我们进去可以看到成仿吾也给郭沫若故居题了字,李一氓也题了字。郭沫若故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郭沫若故居北边就是恭王府,当年郭沫若故居是恭王府花园的一部分,现在我们还能看到当年恭王府花园留下的一口井。这个宅子在清朝亡了后,也就是在年代时,恭王府后人把它卖给了达仁堂。大家都知道同仁堂,达仁堂是同仁堂的兄弟办的铺子。年全国解放后,达仁堂把这个宅子捐献给国家。年-年,这个地方作为蒙古国驻华大使馆。年-年,它是国家副主席宋庆龄先生的住宅,年-年是郭沫若同志的住宅。

我们再往这边走。大家看到这边有两座假山。很多朋友问我这两座假山是怎么形成的?这是当年达仁堂修这个宅子时,挖地基挖上来的土堆成的两座假山。上世纪七十年代备战,要在下面挖防空洞。大家知道北京有很多防空洞,我们这个地方也挖了防空洞。当年把防空洞的土挖出来也垒在上面,所以这两座假山垒了这么高。因为这里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所以假山上的树都是不能动的。而且假山都不能上去,有“游人止步”的牌子。

大家看这边有三棵银杏树。郭沫若故居里面一共有十棵银杏树。郭沫若对银杏树非常喜爱。在上世纪四十年代,他曾经写著名的散文《银杏》。当时他在重庆,因为要躲避轰炸,所以夏天就到赖家桥去住。赖家桥的院子里也有几棵高大的银杏树,他在银杏树下写作了《青铜时代》和《十批判书》等名著。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郭沫若来到北京。他开始是住在西四大院胡同,他的夫人于立群身体不太好,多病。他们一家到大觉寺去移了一个银杏树的小树苗到西四大院胡同里。他希望自己的妻子能像银杏一样健康茁壮地生活下去。年他们搬到这个园子后,就把银杏树移栽到这边来了。这棵树就叫“妈妈树”。“妈妈”是郭沫若的夫人于立群,这个“妈妈树”每年的银杏果非常非常多。

这也是一棵银杏树,这是长得最大的一棵银杏树。

那边是郭沫若故居的两个石狮子。以前是放在大门口的,后来放进花园里了,这体现出主人低调内敛的生活方式。

这是郭沫若的铜像,由司徒兆光——中央美院雕塑系教授——雕塑。上世纪八十年代郭沫若故居开放,全国雕塑规划委员会请司徒兆光塑造了这尊郭沫若雕像。在放郭沫若雕像之前,这里是升国旗的地方。

这边把郭沫若的一首诗印在了墙上。这首诗是郭沫若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写的。当时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所以他在诗里写下了:“百花齐放百鸟鸣,贵在推陈善出新。看罢牡丹看秋菊,四时佳气永如春。”“看罢牡丹看秋菊”,也是写这个院子里的景色,有牡丹有秋菊,这个院子里每个季节都会开花,所以他说“四时佳气永如春”。

我们再前面走,这就是核心建筑。这个院子是达仁堂修建的,它也是现在北京保留下来的具有代表性的民国四合院建筑。达仁堂当时修的是中西合璧的建筑,这边是中式建筑,那边是西式建筑,实际上以前是一家,后来用围墙把它隔开了。西式建筑曾经住着王稼祥一家。

这里有两口钟,是郭沫若自己的收藏。一口钟是明代的,一口钟是清代的。一口钟上刻的文字是阴文,一口是阳文。一口上面的文字是凸出来的,一口是凹进去的。

这就是四合院的门,我们叫垂花门,上面的彩绘非常漂亮。

我们进入四合院。四合院里面夏天比较凉快,比外面低几度。现在因为疫情没有正式开放,非常安静。前面这两棵是西湖海棠树,每年都开粉白色的花儿,非常漂亮。下面是牡丹花,西湖海棠开过就开牡丹花,所以这个院子春天非常漂亮。

对面是院子的正房。成仿吾题写“郭沫若故居”的牌子挂在上面。成仿吾是郭沫若在创造社时代的好朋友,他们是一辈子的好朋友。东边厢房以前是郭沫若秘书住的地方,也兼会议室。西边厢房是郭沫若子女住的地方。

我们先看第一展厅,也就是东边这个展厅。这个展厅展出的是郭沫若少年时代和他在北伐时期的一些故事。

这是郭沫若在四川乐山沙湾镇故居的模型。他年出生在四川省乐山市沙湾镇的一个中等地主家庭。他们家在镇上有一个宅子,这个宅子入口的地方是铺子,卖一些货物。他们祖上是从福建迁到四川去的。这个宅子现在还保存着,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个宅子上面题着“贞寿之门”,是当时的地方长官赐的。因为他们家有一位高龄女性活过上百岁,所以给他们家赐了“贞寿之门”这块扁。

这是郭沫若的父亲郭朝沛,他是一位非常能干的商人。这是郭沫若的母亲杜氏,是一位非常能干的妇女。她曾经教郭沫若很多诗歌,所以郭沫若的诗教是从他母亲这里开始的。

这张照片是郭沫若的私塾。他小时候在这里读书。他的老师后来比较开明,教给他一些算学、数学、物理方面的知识。

这就是郭沫若。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号尚武。“沫若”是他在年发表新诗时取的笔名。为什么取这个笔名?是沫水跟若水两个词合起来的,沫水就是大渡河,若水就是雅砻江,两条江在他家乡交汇。他思念他的家乡,取了“郭沫若”这个笔名。

张一:郭沫若跟他的母亲长得非常非常像。

李斌:对。

郭沫若开始是在家里读私塾。当时要办新式教育,有乐山小学,他就念了乐山小学,又在嘉定府中学堂念了一年,然后就到成都去上学了,在四川省分设中学堂。他的同学当中有很多名人,比如小说家李劼人就是他的同学,科学家、生物学家周太玄也是他的同学。他在成都上学期间经历了保路运动,他曾说,是保路运动的那些同志教给了他最初的政治知识。

这边是郭沫若写的家信,他在成都念书的时候给父母写的信。这是他曾经使用过的一些课本。

这是他的一些成绩单。

郭沫若中学毕业后,他父母亲在家里面给他找了一个姑娘,这个姑娘叫张琼华,他在年跟这个姑娘结了婚。媒人跟郭沫若说这个姑娘长得非常好看,比你们家三嫂还漂亮(他们家三嫂是他们家最漂亮的女人),又说这个姑娘是念过书的,而且没有裹过脚,是大脚。这些条件郭沫若都觉得非常符合。没有见面。到了结婚那一天,花轿抬过来,首先下来的是脚,郭沫若一看是小脚,不是大脚。接下来盖头揭开,郭沫若发现长得也不好看。郭沫若对这门婚姻非常不满意,结婚几天后就逃离了家庭,到天津参加考试,考天津的一所学校。

天津这所学校从严复翻译著作里面出了一道题,题目是论“拓都与么匿”,“拓都”是total,“么匿”是unit。就是集体和个体的关系,让郭沫若他们来回答这个问题。但是郭沫若没有看过严复的那本著作,所以他不知道“拓都与么匿”是什么意思,所以他答的很不好。考完他就到北京去了,因为他大哥郭开文在北京担任袁世凯政府的一名官员。后来同学给他写信说那道题大家都没答出来,但是学校把大家都录取了,你赶紧回学校来报到吧。他说算了算了,那道题我都没有答好,我就不回学校了。后来在他大哥的支持下,他东渡日本留学。

这是当时郭沫若去日本的路线,他是从北京到东北然后到朝鲜,从朝鲜坐船到日本。所以他经过这一路,能够感受到当时东北亚的局势。

郭沫若长兄郭开文

这张照片就是他的大哥。他大哥当时给了他两根金条,说这两根金条给你了,你去日本留学,我以后也没有钱给你了,你去日本一定要自己努力。郭沫若说好,他就去日本了。他到日本不到一年就考取了官费学校,这在当时的留学生中是非常罕见的。他非常勤奋。

郭沫若年元月到了日本。不久考上了日本东京第一高等学校特设预科,他在年升入日本冈山第六高等学校医学部学习,他在这个地方学习了三年。年升到日本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当时日本九州帝国大学是仅次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和京都帝国大学的第三所名牌高校,所以他的学习成绩是非常好的。

当时日本医学非常发达,他们借鉴的是德国的医学体系,所以郭沫若能够考上这所学校很不容易。他在日本学三种语言,医学的课程都是用德语来教的,而且要学英语,英语也是必修的,当然日语更不用说了。他上课的时候是日本的老师用德语上课,他有时候听起来简直像天书一样。他在学校里非常认真,他在冈山第六高等学校时,有一段时间得了严重的神经官能症,晚上睡不着觉,白天又没有精神,第一页书看完翻到第二页的时候都不知道第一页学了什么,特别苦闷,多次想自杀,在那个时候是王阳明拯救了他。他读《王阳明全集》,从王阳明的精神魅力和王阳明对自我精神的认可上获得了力量,从而渡过这段精神危机。

郭沫若学德文,教材都是德国文学名著,所以他接触到海涅、歌德这些著名的文学家。他又学英文,英文老师是用泰戈尔的诗歌来教他们英文,所以他又接触到泰戈尔、美国的惠特曼这样一些诗人。郭沫若从他们那里汲取灵感开始自己的诗歌创作。

郭沫若在诗歌创作时,也读到国内的一些刊物。他发现国内这些新诗他也会写,于是他寄了一首诗给《时事新报·学灯》的编辑宗白华。宗白华认为这首诗写得很好,就发表出来,还给郭沫若写信,他说你的诗写得很好,希望你能够多写。郭沫若开始不断的把自己的诗歌寄给《学灯》,这些诗后来集结成《女神》出版。《女神》是中国新诗第一部成熟的作品。

明年就是《女神》出版一百周年。《女神》在当时的影响特别大,我们可以从茅盾、臧克家等人的回忆文章中感受到《女神》给他们带来的精神冲击。茅盾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回忆说,《女神》当时“未可与对垒者”,没有人的著作可以跟《女神》对垒,他那种昂首天外、神思飚举的气质,那种不凡的精神力量,给茅盾等人带来巨大的冲击。

宗白华给郭沫若写信说,还有一个在日本留学的文学青年,也特别有想法,他叫田汉,你们通信吧。于是他们三人之间频繁通信,讨论文学、讨论戏剧、讨论歌德、讨论席勒,后来,他们的通信集集结成一本书叫《三叶集》。《三叶集》年出版,到现在已经一百年。这在当时也是引起轰动的一本书,三位年轻的诗人讨论文学,真好。

大家看这张照片。这是郭沫若跟他的日本夫人安娜和两个孩子的合影。我们刚才讲到郭沫若的妈妈在家乡给他娶了一个媳妇张琼华,但是他自己不满意。年,因为医院里,郭沫若去取这个朋友的遗物,在医院里面结识了护士佐藤富子,后来郭沫若叫她安娜。他们之间不停地有书信往来,产生了爱情。他们同居生活在一起,生下了五个孩子。照片中是最早出生的两孩子。

郭沫若学医非常勤奋,但是他在年轻时曾经得过一次比较严重的感冒病,这个感冒病让他的听力受到严重的损害,而学医是需要听诊的,所以听诊有的时候听不清楚,他非常焦躁。他多次想放弃医学,但是安娜鼓励他一定要把医学学士读下来,所以他不停地努力,终于在年取得医学学士的学位,在当时也是非常不容易的。

同时他也开始了文学创作,他不停地写诗。刚才讲到了《女神》。他跟他的朋友组织了创造社,大家可以看一下这张照片。

他跟成仿吾、郁达夫三个人,这是创造社的三根台柱,还有其他的一些朋友,张资平、郑伯奇、陶晶孙等,在年成立了创造社,年创办了《创造季刊》,年创办《创造周报》。创造社是当时文坛上,在文学研究会之后成立的又一个文学团体,他们出版的刊物上发表了郁达夫的小说、郭沫若的诗歌、张资平的小说等等文学作品,他们把自己的刊物叫做纯文学的刊物,当时得到很多青年朋友的喜爱。

郭沫若写完《女神》后又发表了另一部诗集《星空》,他还把《诗经》当中的很多诗翻译成现代诗,集成一个集子叫《卷耳集》。

郭沫若也是著名的翻译家,他一生翻译了五百多万字的著作,他的翻译作品涉及非常多的方面,既包括诗歌,也包括戏剧,也包括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像《德意志意识形态》《政治经济学批判》等等,也包括一些科学著作,像《生命之科学》等。在五四时期他翻译了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风靡一时。还翻译了《鲁拜集》《茵梦湖》等作品。

年,郭沫若翻译了一本著作叫《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这本书是日本的一位学者河上肇写的。河上肇是一位经济学家,根据他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写了《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河上肇在这本书中说,将来的共产主义一定会替代资本主义,但是需要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他觉得日本的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一定程度,所以革命的条件还不成熟。当时中共一大代表周佛海听了河上肇的课,觉得河上肇说的非常有道理,周佛海也觉得当时中国的经济还不具备进行社会革命的条件,所以周佛海回来后就退党了。郭沫若也是翻译了日本河上肇的著作,受到河上肇的影响,但是他是以批判的态度接受了河上肇的学说,反思了河上肇的不利于革命的消极方面。他用了列宁的一些思想。他翻译这部著作后,觉得河上肇著作中有些地方是不对的,他认为为了无产阶级早日解放,中国必须要尽早进行社会革命,而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应该冲到社会革命斗争的第一线,而不是仅仅在书斋里面做学问或者搞创作。

他把这些想法写成文章发表在《洪水》等刊物上,受到当时中共中央领导人瞿秋白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488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