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耀中华丨时空诵读七律长征湖南
编者按
以红色诗歌,强文化自信。湖南国际频道“百年耀中华”专栏推出“时空诵读”板块,通过重温毛泽东诗词,感受伟人毛泽东的革命情怀与英雄气概,增强青少年的红色记忆,营造爱国爱党的热情,红色文化精神也得以跨越时空传承。
00:55《七律·长征》
毛泽东(年10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红军过草地。(油画)年9月27日,红军到达甘肃通渭榜罗镇。毛泽东主持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榜罗镇会议”),正式决定把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放到陕北,巩固和发展陕北革命根据地,把陕北作为领导中国革命的大本营。
9月28日,在通渭县城东文庙街小学,毛泽东接见驻在通渭的第一纵队第一大队先锋连,讲话时,即兴朗诵了自翻过终年积雪的岷山后就酝酿在心中的诗篇《七律·长征》。毛泽东伟大的胸怀、英雄的气魄和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深深地感动了全体指战员,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毛泽东率领中国工农红军走过长征的万水千山。(油画)
这是长征时期毛泽东创作的唯一一首律诗,定稿于年10月。毛泽东以高度凝练的诗句和生动形象的比喻,把两万五千里的万水千山串在一起,回顾了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歌颂了红军长征的伟大壮举。“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是全诗的点睛之笔,道出了毛泽东在长征途中心境从焦急忧虑到胜利喜悦的转换。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长征诗词的巅峰之作,既是长征的史诗,也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崇高革命精神的赞歌。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中引用了这首诗,使其成为与世界读者见面最早的毛泽东诗词作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首联开宗明义,统领全篇。开头一句首先指明长征的主体——英雄的红军。用一个“难”字突出了长征的特点,而红军的态度就是“不怕”。第二句是第一句的申说和具体化。“万水千山”概括了长征路上无数的山山水水,也就是毛泽东所说的“数不尽的艰难险阻”。“只等闲”也正是“不怕难”的具体表现。开头两句气壮山河,豪情万丈,充分表现了红军“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革命英雄主义和藐视一切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一联是写山,却将其戏称为“泥丸”,这也是写红军万里远征,勇敢无畏的革命精神。前两句是全诗的总纲,由三、四句开始是分述,也是对前两句的具体描写。在红军看来,“五岭”也不过是腾跃着的细小的波浪,高大的乌蒙山脉也不过是往后滚动的小泥球。通过两组极大与极小的对立关系,充分地表现了红军的顽强豪迈、不怕艰难险阻的英勇精神。从艺术手法上说,这是夸张和对比。写山是明线,写红军是暗线,反衬对比,十分巧妙。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一联是写水,也是写红军对水的征服。金沙江宽阔而湍急,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如果说巧渡金沙江是红军战略战术最富有智慧、最成功的一次战斗,那么强渡大渡河则是红军表现最勇敢、最顽强的一次战斗。从诗人对长征途上山水的感受,也使我们进一步体会到红军不畏艰险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写红军越过岷山的无限欣喜,淋漓尽致,神采飞扬。开端言“不怕”,结尾压“更喜”,强化了主题,升华了诗旨。“更喜”承上文而来,也是对上文的感情收束。红军过五岭、越乌蒙、渡金沙、抢大渡,从敌人的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自然令人欣喜。红军又翻岷山,进陕北,胜利大会师已为时不远,战略大转移的目标已基本实现。“尽开颜”写三军的欢笑,这是最后胜利即将到来的欢笑,以此作结,遂使全诗的乐观主义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这首诗是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伟大史诗。对长征这样重大的题材、重大的主题,诗人却举重若轻,把它浓缩在一首只有五六十字的七律中,用轻快活泼的笔调,完整、集中、突出、生动地再现了红军长征艰苦光辉的战斗历程,展现了红军的精神面貌和内心世界,表现出惊人的艺术概括力。诗人善于运用夸张、想象和对比衬托等艺术表现手法,成功地塑造了红军高大的形象,创造了崇高的艺术境界,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
▲长征到达陕北的红军一方面军一部。(资料图)
长征,这一惊天动地的革命壮举,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谱写的壮丽史诗,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巍峨丰碑。重温一种伟大精神,获得一种现实力量。我们世世代代都要牢记伟大长征精神、学习伟大长征精神、弘扬伟大长征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凝心聚力、砥砺前行,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中书写历史新篇章。
监制/任帅
主编/谌伟春
朗诵者/曹鑫
视频/谌伟春夏静婷
编辑/李蕾蕾刘与晗(实习)
参考来源/学习强国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新华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49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