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没有路就开路泸定大渡河大桥设计背
封面新闻记者苟春
泸定大渡河大桥位于四川省泸定县泸桥镇咱里村,主跨米,全长米。这座修建在四川盆地至青藏高原爬升段,跨越大渡河深切峡谷的悬索桥,因其建设难度大,技术含量高而被誉为“川藏第一桥”。
雅康高速泸定大渡河大桥
在这里建桥绝非易事,面临极其复杂的地形、地质、气候条件等巨大挑战。而就在年底,泸定大渡河大桥正式建成通车,“基建狂魔”们耗时7年的时间写下了这个“中国式传奇”。
在采访过程中,作为设计方,四川省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蒋劲松告诉我,自年6月启动初步设计,到年7月获得施工图设计批复,他们花了四年时间。其间,他们针对总体设计、抗震、抗风、地质等各个方面开展了各种勘测、试验、计算。
雅康高速泸定大渡河大桥
他说,在前期方案研究阶段,他们设计团队走遍了泸定县城沿大渡河上下30公里,踏勘了约平方公里的范围,拟定了10个桥位,最终再通过各种比选选择了现在所在的咱里高位桥。
剖析下来,单一个桥位的选择就需要考虑很多方面,地灾是否会影响桥梁安全、整体工程造价、与规划公路网的互联互通……都是选择桥位需要考虑的必要因素。
让我为之触动的是,设计团队在勘察咱里桥位时,从他们所在位置到桥位需要翻过一座山。为了更好地摸清桥位处锚碇、索塔位置的地质情况,他们就要爬上山。上山的时候,最初还有路,后来没有路了,他们就只能自己找路,路陡的地方就抓着山上的灌木接力往上爬。
雅康高速泸定大渡河大桥
蒋劲松说,做工程首先要解决地质问题,就包括大范围的地质调查,具体到工点地质就需要去做钻探,也就需要将钻机搬放到点位上。可是没有路,勘察人员和地勘工人就只能肩挑手扛,将几吨重的钻机拆分,再抬到各个点位。“最终通过这样的方式完成了米的钻孔,相当于主桥桥长的三倍多,为桥位论证提供了扎实的基础数据”。
面对特殊的气候和地形特点,抗风抗震成了重点,也是难点。行车防风如何与结构抗风权衡?风洞试验下如何一次次调整参数得出最优结论?如何针对高烈度地震做好抗震设计?这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他们一次又一次的研究、试验、计算。
如今,这份答卷已经交出。泸定大渡河大桥的背后不再只是数据,是没有路就开路的坚定,是肩挑手扛的勇气,更是四川交通人一遍又一遍的坚持。
(文中图片由四川雅康高速公路有限责任公司提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5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