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年前,古人是如何在激流的大渡河上,

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都是从“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故事里,才知道的泸定桥。相信也有很多人,其实只知道“泸定桥”这三个字,对于泸定桥年的历史并不熟悉。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聊一聊,在年前,古人是如何在大渡河上,修建起这13根铁链组成的铁桥。

泸定桥的由来

泸定桥,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泸桥镇境内,桥下就是奔流的大渡河。桥长.67米,宽3米,全桥由13根环环相扣的铁链组成,每根铁链大概有多个铁环,重1.6吨,13根铁链共计个铁环。13根铁链重量是21吨,加上桥头的地龙桩和卧龙桩,总重量是40吨。

在泸定桥修建前,桥两岸的汉民和藏民来往大渡河两岸,只能靠船只,遇到河水湍急的时候,人们只能干瞪眼,眼睁睁地看着运到河边的鲜美山货运不出去,烂在岸边。

为了打通汉藏交流通道,康熙四十四年,康熙皇帝下令,在大渡河上修建一座桥。命令下达后,可愁坏了修桥的老师傅们。那个年代,没有起重机,没有挖掘机,更没有蓝翔技校,要如何才能在这河面宽阔,河水激流的大渡河上建桥呢?建石桥?容易塌,而且塌了以后的后果不敢想象。建木桥?就那水流,容易飘走。

要不说古人的智慧是无穷的呢,几个老师傅聚在一起抽了几袋烟后,终于研究出来了一种新式的建桥方法,铁桥!而且效率还很高,一年的时间就建成了。

康熙皇帝非常高兴,亲自给这个桥取名叫“泸定桥”,还在桥头立了一个碑,专门记载这座桥的修建过程以及维修方法。这个“定”,有“平定天下”的意思。

泸定桥的修建过程

康熙皇帝只知道,这个桥一年的时间就修好了,而他却不知道,这一年的时间里,修桥的师傅和工人们付出了怎样的艰辛和努力。

第一步,铸造铁环

当时泸定县附近不生产铁,也没有什么铁匠师傅,于是就到荥经县铸造,因为这个县有大量的铁矿资源。从关中地区调来了最优秀的铁匠师傅,又派了清军化林营参将杜汝昆和守备杨君强为监工,每日加班加点的赶制。

每个铁环上都刻得有铁匠师傅的名字,出现质量问题,可以很快的追查责任,轻则打屁股,重则杀头。所以,这13根铁索的质量是绝对上乘的,最精妙的是,这个环环相扣的铁环,是无缝衔接的,铁环套铁环,但是中间没有任何缝隙。

第二步,铁索过河

铁索造好了,但是如何让铁索过河,成了一个大难题。一开始,人们把铁索的一头固定在东岸,一头用小船从水面上拉过去,但是还没到对岸,船就沉了,毕竟铁索太重了,一条就是1.6吨,古代的小船是无法承受的。

后来,有一个僧人路过此地,告诉了他们一个办法,就是首先拉一根粗粗的绳索到对岸,找一些粗壮的竹子,做成竹筒,套在绳索上,再把铁链固定在竹筒上,在对岸,众人齐拉绳索,带着铁链到对岸。这个竹筒就是起到一个浮力的作用。

这件事,在《小方壶斋舆地丛钞》中有记载:

“康熙中修建此桥,曾于东岸先系铁索,以小舟载,铁索过重,未及对岸辄覆,久之不成。后一番僧教以巨绳先系两岸,每绳上用数十短竹筒贯之,在以铁索入筒,缚绳数十丈,于对岸拽其筒,筒达铁索亦至。

第三步,铁索固定

为了固定铁索,在桥两岸修建了桥台,桥台内下深井,井内修建地龙桩和卧龙装,连接13根铁索,并以铁水浇灌。

古人不但有智慧,而且还很有审美。怕这个桥台不好看,又在桥台上修建了一个小亭子,美观大方,经济适用,遇到雨天还能避雨。

值得一提的是,这座大桥上的铁索,经过了多年的风风雨雨,至今居然没有生锈,也是一大奇观了。

现在泸定桥已经成为当地有名的风景名胜区,如果有机会,可以到那里去参观一下,找一找铁环上刻的铁匠师傅的名字,也是很有意思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1445.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