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代发现的鱼泉洞,现实版守洞待鱼
守株待兔的故事估计大家都知道,我记得我小时候上学的时候,老师是让背诵的。从前有个宋国人,他有一块肥沃的田地。田地里有一个树桩,干活累了,他就在树桩旁边休息一会儿。
有一天,他正在田地里耕作,不知从哪里跑来了一只兔子,急急忙忙地奔逃,结果一头撞死在树桩上。他跑过去一看,高兴得不得了:“今天的运气真好,白白收获了一只兔子!”他拎着兔子一边往家走,一边得意扬扬地想:“要是我每天都在这里等着收获一只兔子,那以后就可以不用这么劳累了。”
于是,从第二天开始,他放下锄头,每天守在田边的那个树桩旁边,等着兔子跑过来撞死在树桩上。时间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了,田地里长满了野草,荒芜不堪。宋国人还在树桩旁边等着,然而再也没有被兔子撞死过。
这个故事的意思是:美好的生活需要靠自己的双手去一点点地创造的,不要想着不劳而获,那么现实中有守株待兔吗?有没有守株待兔不知道,不过即使有也很可能是陷阱!但是“守洞待鱼”却是真实存在的,并且每年都能等到大量的鱼儿,供全村人食用。
01大山中的小村落
在湖北省恩施市板桥镇,有一个叫前山村的小村庄,村子位于海拔米左右的绝壁顶端,三面环山进出困难,早年间几乎是与世隔绝,但是虽然偏僻村民的日子还不错的,主要是吃的很好,为什么这个偏远的村子吃的还不错?
据当地村民说:他们这个地方,定期会有鲜美的鱼儿送上门来,堪称“守株待兔版”“守洞待鱼”!当地村民叫这种鱼为“阳鱼”,这些鱼在村内小溪边的泉洞内,这些泉洞内会定期“冒鱼”,只要在冒鱼的时候守在小溪边,就能满载而归!
这些“阳鱼”天气冷的时候不会出来,天气热的时候才会出来,也就是说到了夏季温度升高的时候,“阳鱼”才会成群结队地自动上门。这是当地百姓数百年来总结的经验,大的有一斤左右,每年“鱼洞”内冒出的鱼很多!
本来“守洞待鱼”的日子过得挺滋润,可是最近几年村民们发现,小溪“鱼洞”内出来的鱼,不仅数量减少,个头也越来越小,这是怎么回事?对于村民来说,这事可不算小,因为受到地理环境的限制,定期冒鱼的泉洞已经成为村民获取食物的一个来源,然而鱼却越来越少,当地村民急坏了!
02“鱼洞”冒鱼由来已久
赶紧请专家来瞧一瞧,专家听说了也很惊奇,决定带领科考队一探究竟。科考队首先来到恩施市史志办公室,看看县志有没有记载,经过翻看县志,发现果然有发现。据县志记载,这个地方的确有定期冒鱼的小溪。
小溪的名字叫做码料溪,根据记载,从北宋时期(北宋年—年),就已经发现这个“鱼泉洞”,这么多年一直在出鱼,并非是现在发现的。到这里不得不感叹,原来“鱼泉洞”已经“冒鱼”接近千年!
有句话叫:“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很可能是早在北宋年间之前,就有人发现了这个“鱼泉洞”,从而在此定居。而这个小山村物产比较匮乏,可耕的田地也不多,村落建在小溪旁边不仅解决了水源的问题,还能靠水中的鱼儿改善伙食,可谓一举两得。
那么这个“鱼泉洞”到底是怎么回事,真的每年定期冒鱼吗?这些鱼是哪来的?是什么鱼?为什么最近冒出的鱼越来越小,并且越来越小?科考队决定现场考察,沿着陡峭的山崖,科考队来到这个神奇的前山村。
03科考队现场考察
刚到村口就看到一位大姐在劳作,记者询问“鱼泉洞”在哪里你知道吗?这位大姐热心地为科考队指明道路,从这里不难看出,“鱼泉洞”在这里人尽皆知。
科考队顺着小溪找到了“鱼泉洞”,令人意外的是,洞口居然只有这么一点点!洞口呈圆形,直径大概50公分左右,洞里有石块堆积,并且明显有水流从洞中涌出,这么小的洞口真的有那么多鱼吗?
专家从洞口分析,根据洞口内的石块,以及洞壁的光滑程度,证明“鱼泉洞”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正当专家打算仔细研究的时候,有了一个新的发现,那就是水温,洞口内涌出的水流,明显比溪流内的水温低。
经过测量小溪内的水温为11°,而洞口涌水的水温只有7°,水温相差好几度,并且矿化度也不一样,分别是98ppm和ppm。专家解释:它们的水来源不同,7°的水来源于地下,并且比较远,所以水温低,而11°的水来源于地表,由于地表的温度高,所以水温高。
那么这个“鱼泉洞”内真的能冒出大量的鱼儿吗?科考队坐在水边等待了几个小时,一条鱼也没有冒出来!这时候村民说:不要等了,回去吧,现在是春末夏初不会有鱼冒出来的,要等到7-8月份才会有鱼冒出来!不得已科考队只能打道回府!
04再探“鱼泉洞”
几个月后科考队再次来到前山村,这次已经是盛夏,据村民说已经能抓到“阳鱼”。科考队怀着激动的心情,赶往码料溪“鱼泉洞”,看看能不能发现传说中的“阳鱼”。
当科考队在“鱼泉洞”等了半天,别说“阳鱼”啥也没看到,这是什么情况?就在这时狂风暴雨突然来临,本以为又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村民说这是好事,暴雨后涌出的鱼更多!那么降雨后会有“阳鱼”出现吗?
雨停后科考队再次来到“鱼泉洞”,由于降雨洞内涌水明显增加,涌水已经冒出了水面,据成都理工大学万新南教授说:这个地方很可能是一个间歇性的喷泉,当水位低的时候,泉水只是涌出水面,当水位高的时候,就喷涌而出。而降雨后,随着水流的汇聚,水位比较高,洞内的水也就喷涌而出。
就在科考队等待“阳鱼”出现的时候,只见一位村民拿着抄网,在涌水的旁边“守洞待鱼”!不一会提起抄网,只见一条鱼在网中苦苦挣扎,这就是传说中的“阳鱼”吗?
05“阳鱼”为啥会冒出?
只见这条鱼外表呈现灰色,背部有黑褐色的斑点,全身上下有细小的鳞片,还有明显的眼睛。万新南教授说:通常洞穴鱼类为了适应黑暗的环境,眼睛逐步退化,身体会变得透明,这条鱼并不是洞穴鱼类。
前来捕鱼的村民说:这些鱼从洞内涌出后,往往不会游动太远,也就是在泉洞附近,像是在寻找食物,然后再返回泉洞内。通过在泉洞附近抓获的鱼类,和在泉洞内拍摄到的鱼类对比,发现它们基本一致。
结合它们的外表特征,以及其他特征,专家判断:这里的“阳鱼”可能是一种半洞穴鱼类,它们比较喜欢水温低的环境,经常栖息在洞穴内,或者洞穴附近的岩缝内,定期外出觅食。
专家推测:由于夏季经常有暴雨出现,导致地下水暴涨,把“阳鱼”从连通地下的泉洞内集中喷涌出来,很可能是前山村的先民偶然发现这个现象,久而久之就有了泉洞中冒鱼的传说。
06那么所谓的“阳鱼”,到底是什么鱼?
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科考队来到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希望得到专家的帮助。专家何瞬平查看了录像以及拍摄的照片后表示:从它的口型,以及锐利的角质、口裂、胡须/鳞片来看,属于裂腹鱼亚口里面的齐口裂腹鱼。
齐口裂腹鱼是鲤科、裂腹鱼属鱼类,又叫雅鱼、齐口、细甲鱼、齐口细鳞鱼等。为底层鱼类,生长在低温的环境下,喜欢生活于急缓流交界处,有短距离的生殖洞游现象。主要以藻类为食,亦食一些水生昆虫、螺蛳和植物的种子。主要分布于长江上游的金沙江、岷江、大渡河、青衣江及乌江下游等水域。
齐口裂腹鱼在自然环境中生长较慢,常见个体重0.5-1千克。一龄鱼体重60克左右,三龄鱼克左右,5龄鱼克左右。1-2龄鱼生长最快,3龄鱼以后逐渐减慢。在池塘养殖中情况下生长速度快,体长13-16厘米(体重50-75克/尾)的个体,经过一年半饲养,平均体重可达1.8千克/尾。
雌鱼4年才能达到性成熟,雄性为3年,据调查:齐口裂腹鱼有上溯生殖洄游的习性,产卵时间差别大,岷江下游3月产卵,中游4-5月产卵,上游7月初才产卵;若遇到外界条件不好,即使性腺成熟,也可较长时间内不退化,以保障后代繁衍。
鱼卵多产于急流底部的砾石和细沙上,被水流冲至洞穴、岩缝下进行发育。齐口裂腹鱼资源比较好,在岷江沿岸地区齐口裂腹鱼和重口裂腹鱼为渔获物的优势种群,密度比较大。在雅安一带,与重口裂腹鱼统称“雅鱼”而闻名四方。
07为什么分布在湖北恩施?
齐口裂腹鱼是一种冷水鱼类,通常分布在海拔比较高的地区,为什么会出现在海拔米左右的地区?专家何瞬平也给出了答案,从生活习性上来看,齐口裂腹鱼保留了远古祖先的基因,所以它们选择在“鱼泉洞”附近水温比较低的地方栖息。
很可能在久远的时代,由于地质演变,湖北恩施所在的地区,和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相似,那时候齐口裂腹鱼应该是广泛分布的,后来随着欧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相撞,青藏高原隆升,恩施地区的地貌随之改变。
这一系列的变化,让齐口裂腹鱼的生存变得艰难,为何适应环境,存活下来的齐口裂腹鱼不得不改变习性,躲进石灰岩岩洞内或者地下裂缝内生活,因为这些地方的水温稳定,并且没有天敌的打扰,比较适合它们生存。
但是洞内的水温比较低,各种藻类无法生存,食物比较少,不利于生长,所以它们只能定期回到溪流内觅食,从而逐渐演变成村民口中的“阳鱼”。另外专家何瞬平对于每年7-8月份齐口裂腹鱼通过“鱼泉洞”冒出水面,也有自己的解答。
这和它的繁殖期有关,除了暴雨外,还和它的繁殖期有关,它的繁殖期并没有固定一个季节,而湖北恩施市可能每年的7-8月份是它的繁殖期,它们通常会在激流的河床中产卵,所以才会大规模出现在地表的河流当中。
这也就是所谓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齐口裂腹鱼演变的过程,也印证了大环境的变化,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不适应环境就意味着淘汰出局!
虽然它们适应了环境,但是遇到了人类“守洞待鱼”,给当地交通闭塞、食物匮乏的前山村先民带来了生存的希望,改善了它们的生活水平,让人不得不感叹大自然的奥妙与魅力。
但是虽然“鱼泉洞”还会冒鱼,但是冒出的鱼儿个体越来越小,并且数量越来越少,这是怎么回事?通过几位专家的解答,可以看出原因有3点。
一是由于整个恩施属于喀斯特地貌,岩石大多是石灰岩,具有可溶性,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泉洞内的岩石破碎,地下暗河狭窄的地方逐渐被堵塞,能够钻出空隙的鱼也就越来越少,个头也越来越小。
二是齐口裂腹鱼的繁殖期,在“鱼泉洞”为每年的7-8月份,这时候大量的鱼儿冒出水面产卵,但是正因为冒出的鱼多,从而被大量捕捞,随着亲鱼被捕捞,能够产卵的鱼也就越来越少,它们的数量也就越来越少。
三是齐口裂腹鱼的个体明显比较小,这种鱼并不是小型鱼类,养殖情况下2年平均就能达到1.8千克,并且村民说以前捕捞的个体在1斤左右,如今捕捞到的个体1两左右,相差了10倍。北宋时期到现在已经几百年,泉还在鱼小了,是否和过渡捕捞有关?
最后:“守洞待鱼”的故事和守株待兔的故事相似度很高,不同的是“守洞待鱼”每年都能在固定的时间抓鱼,并且延续了接近千年,如今鱼儿的个体越来越小,数量越来越少,不过也可以理解为齐口裂腹鱼完成了它的使命。
因为在从前物质匮乏的年代,虽然这种鱼不是天天出现,但是出现的时候也能为当地村民带来可口的食物,进而改变了全村的生活。虽然“鱼泉洞”的洞口比较小,涌出的鱼不会很多,不能让全村人走向巅峰,过上小康生活,但是在物质匮乏的年代,确实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如今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人们也不再需要它们满足口腹之欲,那么前山村的齐口裂腹鱼种群还会恢复吗?其实鱼类的繁衍能力是很强的,如果人为介入少一些,捕捞少一些,管理严格一些,不管任何鱼类都有恢复种群的可能。
之所以有那么多鱼类灭绝,或者需要保护,原因还是我们对它不在乎,如果能够保护环境、减少捕捞,加强监管,前山村齐口裂腹鱼肯定会越来越多,你觉得呢?
参考资料:《江西卫视》自然解码守洞待鱼的奥秘、百科《齐口裂腹鱼》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28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