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年前,古人是如何用40吨铁链,仅用
中国工农红军在年长征途中,飞夺泸定桥,一代伟人为此写下“大渡桥横铁索寒“,使得泸定桥自此名扬中外,巍然屹立于大渡河上,向后人展示着不朽的革命精神,因此还被被誉为“东环泸水三千里,西出盐关第一桥”。
泸定桥是大渡河上修建的第一座桥,建桥之前的渡河,遇到河水上涨季节靠溜索,遇枯水季可以摆渡。
泸定桥的建造是在清康熙四十四年,清廷发动史称的昌侧集烈之乱,打箭炉营官昌侧集烈欲凭借固始汗之力独霸一方,康熙后来派兵平定蒙古族和硕特部派驻打箭炉营官昌侧集烈的叛军之乱。
战后为稳定西炉边地,促进汉藏之间的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还有为了国家统一和解决汉区通往藏区道路的梗阻。
康熙下令在大渡河上修建第一座桥梁。
这座桥在清康熙四十五年建成。这座桥修好了以后,按照惯例得先取个名。康熙皇帝亲赐名“泸定桥”,并御书匾额“泸定桥”,寓意为骚乱已平,泸河安定。
泸定桥是一座享誉中外的历史名桥。当时它是连接川藏交通的咽喉要地,也是大渡河上建造最早、跨度最大的一座铁索桥。
桥的跨度m,由13根锚固于两岸桥台的索链组成。其中,9根索链为底,上铺木板形成桥面,4根索链分置两侧,用作桥栏和扶手。每根索链由近千个手工锻造的熟铁环相扣形成,两岸桥台上还设有风格独特的桥亭。
这种由13根碗口粗的平行铁链构成,桥栏直接由铁链架设,底下并排铁链铺上木板形成桥面,扶手与底链之间用小铁链相连接,各铁链环环相扣的桥梁,在古代,这种设计称得上巧妙。
利用铁索优秀的抗拉能力,将大桥的承载力提至最高,同时将桥的自重降至最低,在缺乏现代力学指导的年
代,这已经是古人能够达到的最高水准。
古代造桥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当地的地形如何,而大渡河处在偏远山区,河宽数百米,终年水流湍急、深不可测,泸定桥工程在当时科技水平下几乎无法完成,而古人又是如何将40吨铁链架起来的呢?
据说,本来造桥之人是想要船夫将上吨的铁链运到河的另一边的,但是由于铁链太重,而且大渡河水流湍急,很多次载有铁链的船都被水流掀翻。
于是,古人就用了“索渡原理”。用粗竹索用粗绳系于两边,每根竹索上穿上短竹筒,再把铁链系在竹筒上,然后从对岸拉竹筒上的绳索,把竹筒连带铁链拉到对面。铁链被拉过去后,再花了很大功夫将铁索拉紧并锚固牢靠,让桥能够承受足够重的压力。
建造泸定桥的工程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耗时了一年多才彻底完工。泸定桥是我国劳动人民辛勤与智慧的结晶,是我国古代桥梁建筑的一个奇迹。
参考资料:《中国建筑史》、《中国通史》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78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