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定桥13根铁链一万多个铁环20吨,在三

什么样的人容易得白癜风 http://news.39.net/bjzkhbzy/171124/5871737.html

大渡河以西主要是藏、羌、彝等少数民族繁衍生息之地。据说《后汉书·西羌传》记载,其子孙分支百五十种,“所居无常,依随草,地少五谷,以产牧为业”。

尽管早在西汉即已在泸定附近设县,设都尉,建起西控康巴的桥头堡,但受地理限制,统治起来仍是力不从心。

到了清初,川西发生兵变,河西鱼通宁远宣抚使在康定(当时称打箭炉)被杀,于是康熙命四川提督唐希顺率兵平定。

兵变平定后,四川巡抚能泰奏明朝廷,兵建议修桥,可他本人并未进行实地考察,错误地以为大渡河就是诸葛亮《出师表》中所说的泸水,因而他在奏折中这样描述:

“泸水三渡口,高崖夹峙,一水中流,雷奔矢激,不可摇舟行,行人缓索悬渡……”

于是他打算在此处因地制宜建一座铁索条,以便军民行走,并奏请御赐桥名。能泰所谓的“便民”不一定真,但“便军”绝对不假。因此,为接而决内地通往藏区道路上的阻碍,巩固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康熙采纳了这个意见,于康熙四十四年()下令修建这座大渡河上的“第一桥”。

数万工匠经过为期一年的时间将大桥修建好。由于能泰的误讹,康熙把“沫水”(大渡河旧称)误做泸水,取“泸水”“平定”(平定准噶尔之乱)之意,钦定桥名并御笔亲书“泸定桥”三字。

3年后,即康熙四十八年(),“康熙御碑”在泸定桥东岸竖立起来。御碑之后,就是铁索桥。泸定桥全长.67米,桥宽3米,桥体分别由桥身、桥亭、桥台三部分组成。

桥身由13根碗口粗的铁链组成,左右两边各2根为桥栏,底下并排9根,铺上木板,即桥面。每根铁链由至个手工打造的铁环相扣,总重量21吨。扶手与底链之间用小铁链相连接,这样,12根铁链便形成一个整体。

民间传闻,当时修桥的时候,人们不知如何将铁索由东岸架到西岸而发愁,来来来一个叫噶达的大力士,二话没说,两腋各挟一根铁索,脚踏波浪,飞奔对岸(传说中的轻功呀!)。等到架完13根铁索,大力士竟然被活活累死。铁索桥建成后,为了纪念这位大力士,人们在西岸山上修建了噶达庙。

事实上,据说《小方壶斋舆地丛钞》记载:“曾于东岸先系铁索,以小舟载铁链过重,未及对岸辄覆,久之不成。”

这时候,确有一个喇嘛出主意,先在河上架巨绳,每条绳上用若干竹筒贯穿起来,再将铁索穿入竹筒,缚绳数十丈,在对岸拉绳牵引竹筒。竹筒到达,铁索亦至。

铁索桥桥身东西净跨河面米,宽3米,由个铁环扣结成的13根铁索组成,共重21吨。全部由陕西汉中府金火匠马之常掌火打造。主体工程于康熙四十四年()东宫,四十五年五月初四日(年5月15日)未时合拢,仅用了一年多一点的时间,在当时完全依赖手工劳动的条件下,这个建造速度是相当惊人的。

用生铁锻打的铁环是极易氧化锈蚀的。一环既裂,全桥惧损。铁索桥虽然建成了,但使其年不倒的,是持续不断地维修。人们遵循3年一小修(拆换桥板和辅件),5年一大修(卸下全部铁索逐一检查)的原则对泸定桥进行维修,年来皆是如此。

尽管如此,但桥还是屡屡出事。清乾隆六年四月(年5月),桥索被大风吹断4根,后由官府拨银两修复;乾隆五十一年五月初六(年6月1日),贡嘎山下的磨西发生大地震,磨岗岭崩塌,堵塞大渡河九天九夜,河水回涨,人坐在桥上都可以洗脚了。10天后大水突决,涌高数十丈,冲走两岸数百个观水民众。年6月,桥遭风灾,3根底链断坠河中。

风风雨雨中的泸定桥,见证了三百年汉藏同胞之间的往来,也凝聚了普通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汗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5483.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