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人物张洪建设长江上游川渝两岸青

针对长江上游川渝地区两岸水土流失治理难、三峡库区消落带治理难、造林绿化质量不高、城乡生态修复困难多、生态屏障功能弱等突出问题,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林业局副局长张洪建议建设川渝“两岸青山·千里林带”,维护长江上游生态安全。

绿色中国北京5月25日电(融媒体记者耿国彪)川渝地区具有重要的生态地理位置,尤其是成渝地区聚集了近百分之八十的人口数量和经济总量,水土流失和污染防治是这一地区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针对长江上游川渝地区两岸水土流失治理难、三峡库区消落带治理难、造林绿化质量不高、城乡生态修复困难多、生态屏障功能弱等突出问题,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林业局副局长张洪建议建设川渝“两岸青山·千里林带”,维护长江上游生态安全。

张洪委员指出,川渝地区位于长江上游,总面积56.84万平方千米,占整个长江流域面积的57%。截至年年末,川渝地区总人口规模超过1.14亿人,约占长江上游人口规模的67%;根据我国年颁布的城市规模分类标准,川渝地区包括2个超大城市,2特大城市,17个大城市和1个中等城市。人口密度约为人/每平方千米,远高于长江上游其他区域的人口密度(其他区域约人/每平方千米);地方生产总值为5.65万亿元,约占长江上游生产总值的71%。川渝地区主要的河流包括长江、雅砻江、岷江、嘉陵江、大渡河,主要河流两岸3千米范围内的水土流失量约为3.7亿吨/每年,其中雅砻江段水土流失量为1.07亿吨/每年,岷江段水土流失量为万吨/每年,嘉陵江段水土流失量为万吨/每年,大渡河段水土流失量为万吨/每年。水土流失严重,这与河流两岸3千米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类型和人类活动干扰有关。川渝地区主要河流两岸3千米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以林地、耕地和草地为主,其中林地平方千米,占整个河流两岸3千米范围内土地总面积的34.47%,其次是耕地,面积为平方千米,占整个河流两岸3千米范围内土地总面积的31.56%,而草地面积为平方千米,占整个河流两岸3千米范围内土地总面积的24.20%。

张洪委员说,长江上游川渝地区虽然林地和草地的面积占比超过58%,但是由于沿河分布的林地和草地分布零散,未沿河流呈带状分布,林地和草地发挥水土保持的能力未被最大化的利用。长江上游川渝地区生态脆弱,同时也是环境变化的敏感区,尤其是三峡库区更是最为脆弱。对整个长江下游区域起到重要的生态屏障作用,川渝地区在“自然-人工”二元干扰下,其生态系统承受着巨大压力。

为此,张洪委员建议建设长江上游川渝“两岸青山·千里林带”。他提出五项具体举措:

(一)设立国家级生态建设项目。像建设三北防护林、京津冀防沙带一样,建设长江上游川渝“两岸青山·千里林带”。统筹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争取作为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走廊建设的重点工程,纳入国家“十四五”重点项目进行规划、建设。

(二)支持川渝长江两岸营造林力度。围绕长江经济带国土空间资源利用、开发保护和空间治理,科学合理确定规划区造林绿化用地。建议国家核减长江两岸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结合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增加植树造林空间,充分利用好各类园区土地和农村“四旁”土地,挖掘造林绿化空间,大力开展造林绿化提升森林覆盖率。

(三)按照“山水田林湖草”生命共同体的方式,支持川渝地区实施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加强长江两岸第一层山脊线,嘉陵江、涪江、渠江和三峡库区回水区范围内营造林工作,建设沿江美丽风景线,积极推进宜林地造林和森林质量提升。一体化推进华蓥山、明月山、铜锣山、四面山、大巴山、大梁山等主要山脉的生态修复,消灭荒山荒坡和林中“天窗”。加强川渝地区湿地建设,开展长江、嘉陵江、涪江、渠江流域湿地保护和退化河湖湿地修复,加强小型溪河、沟渠、塘堰、稻田等小微湿地建设,构建川渝地区湿地连绵带。

(四)统筹兼顾生态保护修复与民生保障。加大生态脆弱地区生态搬迁补偿力度,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和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引导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加大改革力度,推动农村“三变”改革,建立市场主体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探索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改革试点,增加农民生态财产性收入。完善森林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开展沿水岸米范围内非国有土地、林地生态赎买造林建设生态拦截带。

(五)加大财政资金投入。中央加大“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投入。一是设立林业重点项目,加大长江川渝两岸营造林力度。二是三峡后续扶持资金继续支持三峡库区生态屏障区植被恢复和消落带建设。三是加大横向生态补偿和纵向转移支付的力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564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