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彝族船夫,载17勇士强渡大渡河,解放后
解放前的凉山地区,主要是彝族人民的聚居区,当时十分封闭,与外界隔阂极深。仍处于奴隶社会,奴隶主称头人,奴隶被称为“娃子”,由于解放军提倡的人人平等与奴隶主的利益受冲突,引起了奴隶主的不满。
这个矛盾被国民党势力利用,用言语挑拨头人与解放军的矛盾,导致解放军花了足足三年的时间才清扫了残匪。司令员鲁瑞林主要负责扫清凉山区的残匪,在这过程中,有一名奴隶与其他奴隶格格不入,其他人说彝族语言,而他却能说流利的汉语。
当他知道面前的是解放军后,激动地表示曾经帮助红军顺利渡过大渡河。而鲁瑞林知道这件事后,立刻想到这是刘伯承首长交代的必须找到的人。一个奴隶怎么会和开国功臣刘伯承有交集呢?年,中央红军要到川西北会师,于是派遣刘伯承和聂荣臻先到沪沽。
这其中需要经过大渡河,从沪沽到大渡河有两条路,一条光明正大的大路,交通顺畅,但敌人自然也会知道,不能冒险通过。第二条是条小路,山路坎坷,险要高峻,而且还会经过彝族人民聚居区,而汉彝两族民族隔阂也深,他们并不信任红军,过此路必然会受他们攻击。
两条路都很艰难,究竟该怎么选择才好?在此前72年,也有一条队伍遇到这种困境—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率领的部队。当时石达开先遣了一支小部队走大道,剩下的主要兵力走小道。他花费重金贿赂了彝族头人,顺利到达安顺机场后,却无法驶船离开。
因为船口早被清军收走,还遇上冰雪初融,大雨倾盆,河水暴涨,无法过河。石达开则判断河水会很快消退,便不着急渡河,休整几天后错失良机。四川总督骆秉章急忙到对岸布防,还花更大价钱收买了彝族头人,短短几天,石达开就被清军包围了。最后翼王不得已只好投降被清军处决。
如今红军也遇到了这样的困境,对面岸是刘湘等川军围堵,身后是10万追兵,进退两难。有一点不同的是,当时的川军内部犹如一盘散沙,内部斗争激烈,并没有骆秉章那样对军队绝对的控制。刘聂二人则选择了走小道,因为刘文辉已在大道上的大树堡对岸设下重兵,而直面对彝人肯定比面对刘文辉大军要有希望。
而且刘伯承还专门讲述了彝族人民的历史以及强调必须“没有命令不准开枪”。红军在经过彝民聚居区时常常会被阻拦,彝民们不但会索要钱财还会抢走红军的枪支,面对这些不可理喻的彝民,红军战士仍旧保持极大的耐心,不断向他们灌输民族平等的思想。
彝民们渐渐发现红军与之前的军队的不同之处后,彝族头人小叶丹则出面与红军交谈“谈和不打”,并在彝家海子边歃血为盟。红军有了彝民们的支持,顺利通过了。在安顺场的敌人都想不到红军的速度如此之快,张继很快肃清了敌军,在渡口只发现了一个小船。
另一边,本来刘文辉想直接将安顺场的房子全烧毁,断掉红军的补给,但由于一个营长赖执因为私心,阻止了这次烧毁。但他们都想不到,红军来得太快,什么都还没准备好,而那个小舟则被红军拿来当作冲锋舟。
当时形势十分危急,船小,部队人多,而且水势汹涌,要以船渡河,需要找准船与河之间的角度,还要一个水性良好、经验丰富的船工。当地最好的船工是帅仕高,红军去找他请求帮忙时,本来帅仕高是不愿意的,但发现红军格外有礼,与军阀大为不同,帅仕高这才答应了。
隔日,孙继则挑选了了17位红军,帅仕高也找了四个水性较好的船工,作为第一批先渡过大渡河。渡河时形势十分危急,水势凶猛,对岸还有一群虎视眈眈的敌人,不断向红军投入滚雷,幸好地形陡峭,没有一个红军战士受伤。在敌人反冲锋时,刘伯承趁机下令开炮,仅仅一炮就把敌军打散。
之后,中央红军分为两支队,两队相互策应,抢夺泸定桥,最后成功强渡大渡河。为感谢帅仕高的帮助,彭德怀还给了他8块大洋。国民党因为追不上红军,只能拿那些帮过红军的人出气,抓捕那些船工。很多人被迫隐姓埋名,帅仕高也一样,四处漂泊,最后竟沦为一名奴隶。
结语:年,大西南解放后,彭德怀和刘伯承曾到西南地区,知道帮助过红军的船工受到迫害,仍有好些人下落不明,二人都十分重视这个问题,指示军区一定要找到帅仕高。不料直到鲁瑞林到凉山时,才找到他。帅仕高也在组织的帮助下回到了安顺场,过着安定的生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16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