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丛氏和早期古蜀国的来龙去脉
导语:
太白曰: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古蜀国何时开始,经历了什么,结局如何,自古以来就像谜一样萦绕在人们的心中。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一句“开国何茫然”更是道出了这种内心的纠结与对真相的渴望。古蜀国及古蜀文明真相究竟如何,就让我们顺着历史的脉络,抽茧剥丝,一步步解开太白心中的迷茫吧。
古蜀道一、迷雾重重的古蜀起源
充满想象力的那句“尔来四万八千岁”,一下子把我们的思绪拉到了遥不可及的远古时代。李白这句话是凭空想象还是有什么历史依据?我们先看看四万八千年时,华夏大地是个什么情况吧。
从约一百七十万年前的元谋人开始,到公元前年夏朝建立前夕为止,中国处于原始社会,分为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两个阶段。到一万七千年前,山顶洞人开始了氏族公社的生活。直到到距今四、五千年前,由于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才由母系氏族社会过渡到父系氏族社会。
由此可以看出,夏朝建立以前,还没有国家形式存在,古蜀国自然也就不存在,四万八千岁,只不过是李白使用的夸张手法,表明古蜀国的历史非常的悠远。
营盘山彩陶1、古蜀人的来源
发源于蜀山,也就是现在岷山的蜀山氏,最早的来源可以追溯到更早时候从中原迁徙过来的古仰韶人的一支,这些已经为考古学所证明。年的考古发现表明,位于四川省阿坝州茂县凤仪镇南2.5公里,距今-年的营盘山遗址,出土的彩陶、人祭坑和小米都带有明显的仰韶文化(距今约年至年)特点,无不呈现着史前黄河流域的风格。
而且考古学家们还位于大渡河中域的汉源狮子山遗址,同样发现了带有典型黄河流域马家窑文化风格的彩陶。
因此,不敢说古蜀文化完全发端于黄河流域,但和黄河文明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是肯定的。
当然,还有一种说法是来自当地的土著冉族,蚕丛氏是其中的一支。
2、黄帝娶嫘祖,蜀山出西陵
《史记·五帝本纪》:“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五帝之一的皇帝娶了西陵的嫘祖为妻,他们两个的二儿子昌意娶了蜀山氏叫昌仆的女子,生的儿子就是我们熟悉的高阳帝,我们所熟悉的屈原就在《离骚》里面说过:帝高阳之苗裔兮,屈大夫就是高阳帝的后代。西陵也就是现在的岷山,古时的蜀山。
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蜀之为国,肇于人皇,与巴同囿。至黄帝,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子高阳是为帝喾;封其子庶于蜀,世为侯伯。历夏、商、周,武王伐纣,蜀与焉。”
从这里可以看出,古蜀国起始于人皇时代,经历了中原王朝的夏商周时代。黄帝不但自己娶了蜀山氏的女子为妻,他们的儿子同样也娶了蜀山氏的女子为妻,双方通过氏族联姻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
随着黄帝氏族与蜀山氏族的广泛通婚,慢慢的就逐渐繁衍出了蜀山族,构成了早期古蜀国的主要民族成分。
黄帝3、始养蚕嫘祖称神,从蜀山氏到蚕丛氏
前面我们提到了黄帝娶了嫘祖为正妻,那么嫘祖又有什么样的优势能让黄帝看中哪?
据刘恕《通鉴外记》曰:西陵氏之女嫘祖,为黄帝元妃,治丝茧以供衣服,后世祀为先蚕。
嫘祖是中国第一发现蚕茧可以织蚕丝的人,在她的带领下,人们用织出的蚕丝做成了衣服,慢慢的结束了靠树皮树叶兽皮为衣服的原始时代,嫘祖也因此被称为蚕桑之神。
之所以说了这么多嫘祖,因为从后来发掘的甲骨文里面,发现蚕字原始状态基本上就是一只蚕的形象,说明蜀的来历和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也是蜀山氏演化为蚕丛氏的最初来源。
据《山海经·海内经》:“﹝韩流﹞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
这个韩流就是黄帝的孙子,昌意的儿子,他娶了蜀山氏的阿女以后,又生了五帝之一的颛顼。
在《山海经》这里,颛顼成了黄帝的曾孙,但在《史记》里面,颛顼则是黄帝的孙子,因为《山海经》成书更早,可信度应该更高吧。
而颛顼的庶支后代,被帝喾分封到了现在的蜀地,世代爵侯伯,而古蜀王蚕丛,便是颛顼的后代。
《华阳国志》:封其支庶于蜀,世为候伯。
嫘祖二、整合部落蚕丛诞生,古蜀国闪亮登场
据《路史》记载:蜀之为国,肇自人皇,其始蚕丛、拍濩、鱼凫,各数百岁。号蜀山氏。盖作于蜀。
按照这个记载,古蜀国经历了蚕丛、柏灌和鱼凫三代蜀王,各统治了数百年。按照这个说法平均,每个人都活了数百岁,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可以猜测,蚕丛、柏灌和鱼凫,应该不是单指独立的个体,而是一个时代的统治者的总称,蚕丛一系、柏灌一系和鱼凫一系,名称只是开国者的称号,后代沿用,就像现在的xxx二世、三世。
1、承祖业发展蚕桑,名远扬获称蚕丛
《蜀王本记》记载:“蚕丛始居岷山石室中。”
前文我们提到过,颛顼的后代被帝喾分封在蜀地以后,就开始了漫长的迁徙生存与开枝散叶过程中。其中深居岷山山区的一支,因为地理条件的优势,除了日常的打猎网鱼外,也把祖先嫘祖的养蚕本领继承并发扬光大了下来。
慢慢的,这支黄帝后裔把野蚕驯化成为家蚕,蚕桑的养殖业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他们以蚕丝和制成品和其它部落交换,换取生活用品,影响力越来越大,蚕丝也成了这支蜀山氏的标志,后来他们就被其它部落称为蚕丛氏,部落的头领就被称为蚕丛。
蚕丛人死后,就葬在了叠溪(四川茂县西北部55公里处岷江东岸,叠溪镇又名蚕陵镇)的蚕陵山,汉代曾在叠溪设蚕陵县。据吴卓信的《汉书·地理志补注》引《成都记》的话说,蚕陵就是“古蚕丛氏之国”。清代镌刻于巨石上的“蚕陵重镇”四大字至今犹在。
《华阳国志》是这样描述蚕丛人的:“是时人萌,椎髻左衽,其目纵,不晓文字,未有礼乐”。
这段记载描述了蚕丛氏和蚕丛王的样貌、穿着和氏族文化特征,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纵目”的描述。那么究竟什么是纵目哪?一般情况下,我们脑海里会闪出二郎神的形象来,额头中间还有第三只竖眼,蚕丛的纵目会不会也是这样哪?直到三星堆出土了纵目面具,我们才知道,纵目,就是眉峰上挑,一双眼珠夸张的凸出,是不是和螃蟹的眼珠子类似?不过,蚕丛人的眼角上挑,是不是很好看?
我们也知道了,最先称王的蜀侯蚕丛,眼睛就是典型的纵目,而三星堆的纵目面具,很有可能就是后代以他为原型做的。
蚕丛2、扩地盘领袖成都,据平原古蜀立国
随着与周边氐羌族的的不断交往和通婚,蚕丛部落也逐渐成为了羌族中最强大的一支。蚕丛部落深居蜀山,交通不便,为了维持规模越来越庞大的部落的生存,他们开始了向南边地势较低的岷江下游成都平原地区的迁徙。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与当地的其它部落发生冲突,比较著名的有羌族人流传着一首著名的史诗《羌戈大战》,讲述的就是先民们在迁徙过程中与戈基人的冲突,也是迁徙不易的缩影。
据《路史》记载:蚕丛纵目,王瞿上。
蚕丛率领他的部族从岷山向成都平原迁徙,一路征伐,一路拓土,终于来到了现在的成都双流县牧马山一代。在吞并了当地的部落以后,蚕丛的部落成了这一带最大的统治部落,蚕丛氏就彻底的在这里定居了下来。
稳定下来的蚕丛部落,在称王以后,就在王都定在了瞿上。根据四川著名历史学家李澄波考证,瞿上城在双流县南牧马山九倒拐。
3、劝农桑蚕王傲立,着青衣千古传神
《读史方舆纪要》卷七十一说:“西魏置青衣县,盖取蚕虫氏青衣以劝民农桑为名。”
蚕丛继承嫘祖,把山上野蚕驯化为家蚕,极大地扩展了蚕桑的养殖地域,把桑蚕养殖从高山转移到了平原地带,对蚕桑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蚕丛经常穿着青色的衣服外出巡行,查看治下部落的情况,不断的劝农从事蚕桑养殖,开创了古蜀国蚕桑养殖的先河,被后人誉为青衣神,将蚕丛的出生地叫做青神县,将他为之奋斗一生的若水地区之若水叫做青衣江——这是四川境内惟一一条用人名命名的大江大河。
蚕丛时代的代表性贡献就是“劝民农桑”,开创了古蜀国蚕桑文明的辉煌时代。
三、蚕丛氏古蜀国断代考
古蜀国本身没有文字,历史上的记述也都是寥寥数语,不管是《蜀王本记纪》还是《华阳国志》,其中记述的矛盾之处相当多,很多地方不能自圆其说,这也不怪作者,因为实在是文字纪录太少了,基本上靠民间神话传说来描绘那段历史,让人感觉迷惘也就正常了。
1、蚕丛称王年代释疑
据《华阳国志·蜀志》:“周失纲纪,蜀先称王。有蜀侯蚕丛,其纵目,始称王。死作石棺石椁,国人从之,故俗以石棺为纵目人冢也。”
在占据了富庶的成都平原以后,蚕丛部落的首领蚕丛,此时也就顺理成章的称王了,他也是古蜀国三代蜀王蚕丛、柏灌和鱼凫里面的第一王。
注意,根据这个记载,蚕丛以前是蜀侯,进而称王的前提,是周失纲纪,也就是周王朝宗室衰落以后,蚕丛才从侯改称王的,这也说明,古蜀国的蚕丛时期是在周王朝的西周末年和春季初期,实际上这个说法并没有得到主流历史学家的认可。根据考古学推测,西周末年的蜀王可能是开明王一系,而整个周朝的统治时间共计约年,那样的话,蚕丛就更早了,可能溯及到夏商时期,本文更倾向于后者。
蚕丛部落的墓地非常有特色。因为最开始的时候他们就居住在洞穴之中,蚕丛要求部落的人死了以后,要用石头做成石棺石椁安葬,或埋葬在山间洞穴之中,或悬挂在悬崖峭壁之上。其它的部落的人一看到这些,就会说那是纵目人的墓地啊。
2、蚕丛一系的古蜀国延续了多少年?
蚕丛一系的早期古蜀国到底延续了多少年,除了《华阳国志》里面的一句“各数百年”外,西蜀人杨雄的《蜀王本纪》也对此无可奈何。
除了营盘山遗址的发掘考证,三星堆文明的发现与发掘,给了我们判断古蜀国历史脉络的可能。
四川省广汉市西北的鸭子河南岸的三星堆遗址,距今已有至年历史(公元前年-公元前年左右),年代上紧接营盘山文化。考古学认为,三星堆文化根据先进程度划分为四期,涵盖了从新石器时代到商周之际的一个完整的文化发展过程。其中,第一期为新石器文化,第二期和第三期进入青铜文化的繁荣鼎盛期,第四期则表现的是古蜀国文化衰落时期的特征。
根据考古学的测定,一期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表现的是四川盆地的土著居民;第二至第三期文化进入属于古蜀国时期的同一民族,这三个时期对应的是第一至第三代蜀国统治者蚕丛、柏濩、鱼凫到杜宇王蜀初期时的文化遗存;第四期文化可大致视为杜宇末期到开明氏王蜀初期的文化遗存,大致是商代晚期。而比三星堆文明晚了年的成都金沙文化,很有可能就是开明王朝迁移后的古蜀国都城。
鱼凫古书《尚书》记载说:“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
根据开明王朝大约公元前年立国,到公元前年武王伐纣战争的,中间有多年的空档,因此,参与武王伐纣的,只可能是鱼凫王朝的一位鱼凫蜀王,而不是后来的杜宇古蜀国,鱼凫执政的时期,正是商王朝接近灭亡的时候。
这年的空档期,应该是鱼凫王到杜宇望帝、望帝到憋灵的开明王朝三个王朝交替期。
自约公元前年至约公元前年,商朝存在了年。结合三星堆的年代跨度(公元前年-公元前年),从这里我们可以推测,武王伐纣时,应该是发生在鱼凫氏统治古蜀国的末期,同时也是商周交替时期。
据此,刨去中间取代蚕丛氏古蜀国的柏灌氏,可以推测蚕丛氏的古蜀国存在于公元前年至公元前年,大约近千年的时间,和“各数百年”相差无几。
由于年代久远,又没有文字可供考古断代,只能以传说和出土文化遗址来测定大致的情况。无论如何,蚕丛氏古蜀国的迷雾在抽茧剥丝的探微之下,在纠正前人记述矛盾的基础上,我们也只能梳理出大概的脉络,实际上如何,还是需要考古技术的发展,能够给我们提供一个清晰的历史全景图。真有那个时候的话,李白的迷茫也许会被揭开吧。
同样,蚕丛氏一族的古蜀国,极大的促进了古蜀文明的进化,为后世数代古蜀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古蜀文明也成为中华文明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78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