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一举强渡

一举强渡胜三军大步前

——走进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

■陈岩王亚龙解放军报记者张良

岁月轮转,山河锦绣,当年红军征战地,而今一派气象新。

近日,记者一行来到位于四川省雅安市石棉县安顺场大渡河畔的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追寻先辈足迹,感悟精神力量。

在纪念馆前的广场上,一座纪念碑赫然挺立。碑上邓小平同志题写的“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碑”格外醒目。碑体正面雕刻着巨大的红军战士头像,下半部是17名勇士冒枪林弹雨、战惊涛骇浪,强渡天险大渡河的浮雕,右侧为巨手执大刀浮雕,象征着红军必胜的信念和决心。

“大渡河是岷江的支流,两岸群山绵延,险滩密布,水流湍急,自古就有‘天堑’之称。”石棉县委党史办主任刘洪指着纪念馆墙壁上的地形图告诉记者。

年5月,长征途中的中央红军召开会理会议,并决定继续北上。此时,蒋介石调集中央军和川军10余万人,对红军形成南攻北堵之势,企图将中央红军全歼于大渡河以南。

记者在纪念馆展出的文献中看到,蒋介石当时还致电各路将领,称“大渡河是太平天国石达开大军覆灭之地”,妄想让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

前有天堑,后有追兵,红军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得知蒋介石的计划后,中央红军先遣队司令员刘伯承率领红一师走在最前面,最终把渡河的地点放在安顺场。面对滔滔河水,焦急万分的他下达命令:工兵连要千方百计地架桥;各部队要千方百计地找船。

“只要过了大渡河,就再没有天然屏障能阻挡红军将士前进的步伐。”刘洪介绍,深知这一点的国民党军实行“坚壁清野”政策,在大渡河上下游严密布防、修筑工事,并将船只、粮食统统搜走,将沿河渡口、房屋全部烧光。由于缺少材料,架桥的计划难以实施,费尽力气的先遣队官兵最终只寻得一条小船。

渡河的希望就寄托在这条小船上。事不宜迟,刘伯承当即命令先遣队抓紧时间渡河。在进行作战动员时,负责指挥渡河战斗的肖华指着正值汛期、波涛汹涌的大渡河问:“谁愿意坐第一船去?”话音刚落,官兵争先恐后答道:“我愿意!”“我是党员我先去!”就这样,一支由17名勇士组成的渡河奋勇队成立。

5月25日清晨,这17名勇士每人携带一把大刀、一支冲锋枪、一支短枪、五六颗手榴弹,由红一团一营营长孙继先和二连连长熊尚林带队,登上了渡船。

大渡河上孤舟勇,踩波踏浪杀敌寇。纪念馆中展出的一处声光电布景,再现了当时的战斗情景——

嘹亮的冲锋号吹响了,红军将士一齐向河对岸的敌人进行压制射击。在当地船工的帮助下,载有17名勇士的小船向河心斜漂过去……

面对敌人的火力压制,神炮手赵章成利用手中一门迫击炮,将仅有的几发炮弹全部射向敌火力点,打乱了敌人反扑和阻击队形。

趁此机会,突击队勇士们冲上滩头,并在后续渡河部队的支援下,成功控制了渡口。

渡河战斗胜利的消息传来,时任红一军团政委的聂荣臻心情激动赋诗一首:“大渡河水险,我非石达开,一举强渡胜,三军大步前。”

“翼王悲剧地,红军胜利场。”刘洪指着纪念馆展出的一副对联感慨道,“先进政党的领导、人民群众的支持、机动灵活的指挥、英勇顽强的作风,是红军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

从年到年,历史车轮前进了80余载。斗转星移,红军长征的故事已成为史话,当年17名勇士奋勇渡河的壮举却永远铭记在中国人民心中。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1413.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