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最绚丽的红万里长江犹忆泸关险文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毛主席的这首《七律·长征》不仅概括了红军夺关杀敌的战斗历程,也形象表现了红军战士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大无畏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词中的大渡桥就是我们所熟悉的泸定桥,最初知道泸定桥是在学生时代的课文《飞夺泸定桥》中。也是那时候知道,这篇课文是以一场伟大的、著名的战役命名的。
飞夺泸定桥
飞夺泸定桥,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的一场重要战役,发生于年5月29日。中央红军部队在四川省中西部强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东岸北上,主力沿大渡河右岸北上,红四团官兵在天下大雨的情况下,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进,一昼夜奔袭竟达里,终于按时到达泸定桥西岸。当时百余米的泸定桥已被敌人拆去了约八十余米的桥板,并以机枪、炮兵各一连于东桥头高地组成密集火力,严密地封锁着泸定桥桥面。红四团组织了由第2连连长和指导员率领的22名夺桥突击队。22名勇士爬着光溜溜的铁索链向东桥头猛扑,战士们背着枪,一手抱木板,一手抓着铁链,边前进边铺桥板。冒着枪林弹雨到达桥头与敌人展开白刃战。而后队伍冲过东桥头,打退了敌人的反扑,占领了泸定桥。
整个战斗用了两个小时,奇绝惊险地飞夺了泸定桥,粉碎了蒋介石南追北堵欲借助大渡河天险把红军变成第二个石达开的反革命迷梦,是红军长征中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胜利之一。
泸定桥这座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历史悠久的古桥,也因“飞夺泸定桥”战斗而闻名中外。
泸定桥是中国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泸桥镇境内的一座跨大渡河铁索桥,为泸定桥风景区的主要景观文物。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泸定桥为中国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12月,泸定桥景区被评为中国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为中国著名的红色旅游胜地之一。整个泸定桥旅游区由泸定桥、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及其公园三部分组成。
泸定桥
泸定桥横跨大渡河,为铁索悬桥,由13根铁链组成。历史记载桥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康熙帝御书“泸定桥”三字匾额挂于桥头,至今桥东仍然立有康熙《御制泸定桥》碑。记载了修桥的原因、桥的规模和维修办法等,多年来成为四川内地通往康藏高原的重要通道。
泸定铁索桥全长.67米,宽3米,由桥身、桥台、桥亭三部分组成;桥身由13根碗口粗的铁链组成,左右两边各2根,算是桥栏,底下并排3根,铺上木板,就算是桥面。每根铁链由至个由熟铁手工打造的铁环相扣。底链上满铺木板,扶手与底链之间用小铁链相连接,这样就13根链为一个整体;桥台为固定地龙桩和卧龙桩的基础;桥亭属清式古建筑。河对面,山坡上古建筑,那是历史悠久的观音阁,也就说是一座寺庙。但在红军飞夺泸定桥时,它却是红军的“飞夺泸定桥点指挥部”和炮台、机枪阵地。
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
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坐落于泸定县城西南的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公园内。纪念馆的外观造型独特,气势雄伟,融合了川西民居、藏式建筑、明清古建筑的元素,与纪念碑公园大门、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形成了一条延伸的红色文化游览中轴线。纪念馆屋顶模拟天安门城楼,寓意“十三根光秃秃的铁链托起了共和国”。该纪念馆于年5月29日纪念红军飞夺泸定桥70周年之际正式开馆。
纪念馆占地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布展面积平方米。馆中展览以红军长征为主线,以飞夺泸定桥为重点,真实地展现了大渡河战役和泸定桥战斗的历史原貌。综合利用声、光、电等现代技术,较为全面地展示了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奇、绝和对中国革命所产生的重大意义。
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及其公园
“来泸定不到纪念碑等于没来过泸定。”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于年10月16日建成,邓小平同志题写碑名,北面是聂荣臻同志撰写的碑文。碑文第一句就是“一九三五年五月二十九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途中取得了飞夺泸定桥的重大胜利。”
主碑运用锁链的几何变体,象征了革命的武装斗争,底座平台又着重表现红军战士日夜兼程急行军后疲乏而又顽强的战斗姿态。碑内分八层,每层均装饰了藏汉团结、红军长征为主题的大幅壁画。
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公园是为缅怀纪念红军飞夺泸定桥的那段难忘的历史而修建的,公园占地平方米,园中种植有长青塔松和多种草本花卉,园内的雕塑琵琶四角亭、天鹅翔空、火炬、蘑菇亭、冠军亭等,都衬托着雄伟高大的英雄纪念碑,是融纪念意义和园艺风光为一体的城市公园。
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纪念馆已经成为全国人民缅怀红军的伟大业绩,瞻仰革命文物和接受爱国主义、共产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的圣地。
泸定桥建筑风貌独特,为世界和中国所独有。在漫长的历史中,泸定桥是四川和西藏之间茶马古道的交通咽喉,是中华边陲民族和睦、国家统一的安定桥,更以中国红军长征期间胜利飞夺泸定桥的伟大壮举和英雄业绩而名扬中外,是一座被新中国曙光照亮千秋永存的桥。
(图片来源于网络)
责编:贾亭沂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18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