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第二十六章三军过后尽开颜

文/小庄

一、

奠基陕北

从哈达铺出发的红军,一路向东疾进,不愿与沿途任何敌人有过多的纠缠,因为他们此刻实在不舍得浪费掉一分半刻的时间。

两日之内,他们急行军两百多里,渡过了渭河,来到了一个叫榜罗镇的小镇。

在这里,毛泽东又召集了一次会议,会议上他讲了一些陕北根据地的情况,再次提出北上抗日的口号。

另外,他还特意强调了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整顿纪律,准备同陕北红军会师。

好歹咱们是中央红军,虽然眼下装备和人数都有些寒碜,但是在纪律和作风问题上,那必须要作出表率才行。

随后,部队继续前进,来到了通渭县城,差不多一个月前,徐海东刚刚率领红二十五军从这里路过,当时红军的纪律和素养就曾经给当地百姓留下深刻印象,因此当他们看到有一支同样有组织、有纪律,而且和百姓说起话来都和颜悦色的军队再次路过,他们就不住的询问:是不是徐老虎的部队又打回来了?

中央红军此时几乎是沿着当初红二十五军走过的那条路北上的,因此沿途总是听到百姓谈论到一个月前徐海东的部队,言语之中尽是好话。

当中央红军穿越西兰公路的时候,这附近的回族民众,竟然主动在路边摆满了茶水、面饼,一问起来方才知道,一个月前徐海东的部队曾经在西兰公路附近足足呆了大半个月,而且跟附近的回族居民的军民关系十分融洽,回族当地的大清真寺里还挂着一幅徐海东送给回民们的牌匾。

所以,当此地的回民们知道了这一次路过这里的部队,跟徐海东的部队一样都叫红军的时候,便召集百姓居民们摆出茶水、面饼之类的欢迎他们。

毛泽东知道了这一情况之后,心中高兴不已,对那位从未见过面的“徐老虎”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好印象。

这时,中央红军又在西兰公路的界石铺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缴获了敌人十余辆汽车上的物资。

随后抵达宁夏境内的六盘山麓,于10月5日到10月7日之间,越过了六盘山主峰。

红军的先头部队,又在前方的固原县青石嘴附近,消灭了东北军骑兵两个连,缴获了战马余匹,随即组建了自己的骑兵连,这个骑兵连的第一任连长,就是后来在抗美援朝上率领三十八军在三所里和龙源里重创美军的军长梁兴初。

毛泽东再也难以抑制内心的激动和兴奋,只觉得红军这一年以来的辗转和奔波终于就要到达终点了。

情绪激昂之时,写下了一首《清平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

中央红军继续向着陕北疾进,但是在六盘山脚下的时候,还曾发生了一次严重的红军命案:一夜之间悄无声息的死了余人。

而附近却没有任何与国民党军或是土匪民团作战的痕迹,实在叫人摸不着头脑。

为了侦破此案,当时还组织了专门的力量进行调查,可是即使后来都过了几个月了,始终也没有调查出任何线索。

这个谜案,直到年以后,才终于揭开了谜底。

原来,在红军从六盘山下来以后,一支部队又累又渴,恰巧在一个沟谷找到一潭清澈的泉水,于是止不住的喝了起来,却万万没有想到,这里的泉水里带有大量氰气,氰与钾、钠最具亲和力,首先与钾生成“氰化钾”,其次与钠生成“氰化钠”,这两种毒性极强的物质,人体若摄入50微克,即可造成中枢神经阻断型死亡,而且无任何知觉。

10月19日,中央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吴起镇。

在他们刚刚进入吴起镇的时候,群众并不能从他们的装束上识别出来他们是什么部队,纷纷躲避了起来。

红军战士们在街上和窑洞内外,处处发现“中国共产党万岁”、“拥护刘志丹”的口号,确定这里就是陕北苏区的范围了,都兴奋不已。

可是南北语言不通,却很难和当地群众解释清楚,于是大家纷纷打扫庭院,给百姓家里挑水劈柴,又四处张贴“北上抗日”、“与陕北红军会合、一致保家卫国”的宣传语。

这样一来,百姓立刻就知道了,原来是另外一支红军到了。

很快,当地的党支部书记和乡政府主席就来了,他们和中央红军战士们亲切的握手,尽管大家口里说着南腔北调,但是一张张脸上表现出来的激动喜悦的心情,却是再也难以抑制。

这时,偏巧几个国民党的骑兵团不懂事,尾随着中央红军也来到了吴起镇。

毛泽东说:“我们必须打退追敌,不要把敌人带进根据地。”

这句话成了此次战役的动员令,由彭德怀亲自部署和指挥,就在吴起镇一带利用有利地形设伏,于21日凌晨向其中一部骑兵发起攻击,只数小时的时间就击溃了这一部敌人,随后又几乎全歼了东北骑兵两个团,俘敌余人,缴获战马余匹。

原来这四个骑兵团,分别是东北军白凤翔一部,和西北军马鸿宾一部。

此战之后,国民党军暂时不敢进犯吴起镇,毛泽东十分高兴,又写了一首诗称赞彭德怀:

山高路远坑深,

大军纵横驰奔。

谁敢横刀立马?

唯我彭大将军。

吴起镇战斗结束后的第二天,毛泽东召集大家开了一次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最核心的一项内容就是:宣布红一方面军的长征胜利结束。

当时的徐海东和刘志丹并不在吴起镇一带,徐海东正在组织红十五军团,准备打破国民党军对陕北苏区的围剿,而刘志丹同志却因为当时陕北同样存在的“左倾”政策,而遭到肃反委员会的逮捕和关押。

这其中原因却并不复杂,在王明“左倾”思想没有被肃清之前,攻打大县城,成立苏维埃,是当时几乎存在绝大多数干部头脑里的一种极端的“左倾”思想。

当时的陕西省委认为陕北红军应该主动出击,一个一个的攻打敌人重兵把守的大县城,实行他们将“陕西、四川、甘肃、青海和新疆连接起来”的伟大战略意图。

这在今天看起来似乎是极端可笑的,难道他们不知道以红军眼下的力量,是完全不足以实现这种近乎幻想一般的“战略意图”的吗?

可是恰恰就是这些不可思议的事情,在历史上却总是不断的发生。

毛泽东从吴起镇的党委干部那里知道了这件事后,立刻作出决定:派王首道、贾拓夫两位同志即刻赶往瓦窑堡,将中央已经到达吴起镇的情况告诉他们,同时勒令停止一切“肃反活动”。

10月30日这天,中央红军离开吴起镇,经过保安东进,准备在下寺湾一带与红十五军团主力会合。

正在前线指挥作战的徐海东,得到了毛泽东即将到达下寺湾的消息,立即骑马从前线赶往下寺湾。一百三十里路,徐海东策马狂奔,三个小时就到了。

当他看到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等人已经到了军团司令部,一时竟说不出话来,只是大笑着和各位中央领导握手。

中央红军和陕北红军随即召开了胜利会师大会。

毛泽东给红十五军团输送了一批干部,其中包括周士弟,宋时轮、黄镇、伍修权等人,但是当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以后,在物资上却几乎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冬天马上就要来了,食物尚能勉强维持,可是冬衣却是毫无办法。

毛泽东只能亲自写信给徐海东,向他的部队先借块大洋来应付燃眉之急,并且还打了借条。

徐海东立刻让主管财政的干部统计了一下部队还有多少钱,统计下来一共是多块,这些钱也正是准备给十五军团制备冬季物资的。

徐海东当然知道,如果不是到了万不得已的地步,怎么可能由毛泽东亲自写信来借钱呢?

于是当即决定把这块钱匀出块来,并从各个连队抽调出大量弹药和布匹、医疗药品,一并给中央红军送了过去。

徐海东的这一举动,给毛泽东和中央红军带去的温暖和亲切,是很难用语言形容和描述出来的,远远不仅是感动那么简单了。

因为,就在和红十五军团会师之前,中央红军刚刚经历了一次同四方面军分裂的悲伤故事,在那一次一、四方面军会师的时候,大家也一样怀着急切而热情的心态聚在了一起,并且在刚刚得知四方面军竟然有八万之众的时候,所有人都觉得革命的前途充满了希望。

可是,后来的一切却远远超出了毛泽东此前的预料,张国焘仗着自己兵强马壮,竟然公开要清算中央的政治路线问题,还俱此向中央伸手要权,最后竟发展到要“展开党内斗争”,致使一、四方面军终于走到了分裂的地步。

毛泽东曾经将这段时期称为他一生之中的至暗时刻。

所以,当中央红军同陕北红军会师以后,双方是否能团结一致,是否还会有不和谐的事情发生,毛泽东并不敢断言。

但是,此时徐海东的举动,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次,红军真的团结起来,要在陕北共同巩固和扩大根据地了。

这显然已经超出了雪中送炭和物资援助的意义了,而是由徐海东和红十五军团亲自宣告了坚定服从党中央的指示,坚定在中央的领导下,团结一致,共同对敌的愿望。

这如何能叫毛泽东记忆不深刻呢?即使是很多年后,毛泽东在说起徐海东的时候,还是这样评价到:“他是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

二、

结尾:

当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的那一刻开始,就宣告了他们的长征胜利结束了。

从他们离开江西以来,历时一年零九天,终于到达了陕北,期间经历无数艰难险阻,生死存亡,前后迂回辗转了十一个省,从江西开始,到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甘肃、宁夏、陕西,终于完成了二万五千里的长征。

红军顽强的生命力和他们坚定的信仰,宣告了这是一支敌人永远无法战胜的队伍。

因为他们拥有的不仅仅只是血肉之躯,而是一种坚定的对和平、独立、民主、平等、尊严的信仰和追求。

谁反对这种追求,不管它暂时多么的强大,终将在历史的潮流中被彻底淹没和摧毁。

而从毛泽东的角度来看,或许也能给我们带来几点启示:

首先,我们会发现,很多事情根本不是一开始就能策划好的,四渡赤水不是、一、四方面军的会师不是,最终到达陕北也不是一开始就计划好了的。

它们都是在行军中途,不断地收集信息,然后根据即时的信息作出新的计划和部署,最终才走向了陕北。

历史总是充满了各种偶然性的事件在里面,因而没有人可以准确的预测历史。

然而,我们同样又会发现,尽管很多计划和决策都是中途决定的,但是有一些基本原则,却是不管红军处于怎样复杂变幻的境地里,都未曾动摇和变化过的。

在军事上:毛泽东始终坚持要牢牢把握主动权,即使是土城战役失败以后,被敌人逼到了扎西死角,他一直在思考的就是如何把握主动权,因此才有了接下来的二渡赤水、三渡赤水、四渡赤水,这些决策和操作,总是围绕着如何争取主动权而展开的。

而在数次极端险境之下,毛泽东另外一个坚持着的原则就是:始终作两手准备。

也就是时刻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在巧渡金沙江的时候,实际上那已经不算是巧渡了,更应该说是险渡,包括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也是一般,其中都存在着巨大的风险。

因此,毛泽东在渡金沙江和大渡河的时候,其实已经作好了过不去的准备,在大渡河岸,毛泽东把大量干部配给聂荣臻等人,告诉他们如果剩下的红军过不去,那么就让他们自己率领这些干部去独自展开一个局面。

牢牢把握主动权,时刻作好最坏的打算,不仅是在长征中,也是毛泽东一直都坚持着的两种思维方式,当然,他坚持的一些基本原则,还远不止这两项。

在政治上,不管红军处于怎样险恶艰难的环境,军事纪律却始终不被废弛,红军战士们宁愿被饿死,也绝不强抢百姓的一袋口粮。

相反,沿途之中,他们却还始终可以跟群众打成一片,一路长征、一路作战,一路还能打打土豪、分分浮财,给穷苦百姓讲讲什么是剥削、甚至是压迫。

因此,不管是徐海东的红二十五军,还是毛泽东率领的中央红军,在一路长征的过程中,也将自己演变成了一支宣传队,告诉了沿途的百姓,原来红军是一支真正的人民军队。

毛泽东也通过遵义会议,对军事层面的领导作出过一次改组,可是遵义会议和沙窝会议却严重不同。

毛泽东用的是统一战线,把所有支持改变军事路线的人逐渐统一起来,实现改换军事路线的目的,并且当时他并没有触及政治路线问题,也没有要清理任何个人的问题,只不过是红军已经要走向绝路了,因此他才坚定的要出来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遵义会议后,毛泽东的实际职位并不高,而是一开始以周恩来军事的辅助者身份出现,因此从始至终,他并没有为个人去争取什么权力。

他的威望是靠后来的一次次决策,一次次战争积累起来的,最终是历史选择了毛泽东,而不是权力斗争的结果。

而沙窝会议则不同,张国焘公然利用自己手里的兵马,试图通过清算政治路线问题,达到篡夺权力,实现自己南下计划的目的,这已经严重的违背了组织原则。

不管他南下取得什么样的成绩,都改变不了他给一、四方面军造成的巨大伤害。

所有的历史都包含着一定的偶然性,而所有的偶然性,却又同时包含着一定的必然性。

那些偶然的因素,往往是我们无法控制的,可是那些带着必然性的一些基本原则,却是我们决不能违背的。

毛泽东思想里有很多这样的原则,比如:

紧密联系群众;

牢牢把握主动权;

不要四面出击;

为人民服务;

对极端反动派实行专政;

主权、领土完整绝不可谈判等等等等。

这些原则都是历史的实践告诉我们的,是无数烈士的鲜血已经证明了的规律。

长征的胜利从战士们的角度来看,是因为他们有坚定的信仰和钢铁的意志,可是这信仰和意志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来源于他们对土地、平等、自由、尊严的渴望,是因为共产党和红军里有了这些东西,才塑造出了他们的信仰和意志。

而从另外一方面看,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就是以毛泽东为领袖的核心领导层,在毛泽东思想基本原则的指导下,作出的一次次正确的选择,终于才使得长征真正取得了胜利。

这背后实在有太多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的东西了。

此时,虽然中央红军到达了陕北,但是贺龙、任弼时所领导的红二、六军团,南下的红四方面军,却都要在一年之后,才实现三大主力的会师。

并且,到达陕北的中央红军,也同样面临着极大的生存挑战,由此,一个新的故事即将以延安为中心,拉开新的序幕。

全文完

大家好,以毛泽东为中心的,中央红军的长征终于更新完了,从我在八角楼上这个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1839.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