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华人经典长征组歌问世内幕

——讲述《长征组歌》背后的故事(一)陈辉年8月1日,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歌舞团在北京人民剧场首场成功地演出了《长征组歌》。

年8月,《长征组歌》首演。这是《长征组歌》之《遵义会议放光辉》(资料照片)。新华社记者李保国摄

这组歌曲是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三十周年,由原总政治部主任肖华作词,战友歌舞团晨耕、生茂、唐诃、遇秋作曲,唐江指挥的。《长征组歌》50余年在国内外演出多场,经久不衰,被誉为是中国合唱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作品,并入选为“二十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作为新华社北京军区支社社长,我曾跟随战友文工团演唱的《长征组歌》32年,跟随战友文工团《长征组歌》演唱队重走长征路,跟随《长征组歌》演唱队赴香港演出,跟随《长征组歌》在国内巡回演出,了解了《长征组歌》的来龙去脉,得知了《长征组歌》许许多多背后的故事,耐热寻味,使人难忘。

总政肖华主任与

《长征组歌》的故事

《长征组歌》歌词没有出于专业歌词作家,为何会出自肖华之手?肖华写歌词有什么优势?肖华写歌词受什么启发?这背后的故事又是什么?

肖华,年1月出生于一个贫苦的泥瓦匠家庭。肖华父母都是我党早期共产党员,其父母后来都在革命斗争中献出了生命。

肖华自幼聪颖好学,每年都以第一名的成绩获得祠堂学租奖励,被人誉为“神童”。当时县商会捐给学校一批乐器,让学校组织乐队。肖华看中了一把锃亮的铜号,不料一吹竟发出“嗤”的一声,引起同学一阵哄笑。商会会长的儿子嘲讽说:“饭都吃不饱的人,还想吹号。”肖华气得涨红了脸,请求老师让他练吹号。老师鼓励他说:“有志者,事竟成。”天道酬勤,肖华苦练半年,小号吹得娴熟。年春,肖华秘密加入中共党外围组织“青年干社”。年12月,正在兴国县立文兰阁中学读初中的肖华,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12月20日参加“兴国暴动”。年2月,年仅13岁的肖华参加兴国土地革命干部训练班学习。4月,毛泽东率红四军第三纵队来到兴国城,肖华第一次见到了毛泽东。在潋江书院崇圣毛泽东举办了“土地革命干部训练班”,肖华是年龄最小的学员。当年12月,年仅13岁的肖华便被推选为少共共青团兴国县委书记。他很快跑遍了全县,区区建立了团委,乡乡成立了团支部,还组织了少年先锋队,他的组织才能深得毛泽东称赞。

年7月,肖华转为中共正式党员。10月,又被任命为特务营三连政委。后来又任营政委、团政委。年9月,红军在江西宁都成立“少共国际师”,建制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师,肖华被任命为政委。

年10月,长征开始,肖华先后担任红一军团组织部长、二师政委、红一军团一师政委。

革命战争的洗礼,尤其是长征中的耳闻目睹和切身感受敌人的疯狂与残忍、军民的鱼水情谊、烈士的勇敢与鲜血、雪山草地的艰辛与无奈、革命失败的教训与痛苦,为肖华日后创作《长征组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周恩来总理曾评价肖华说:“只有经过了长征的人才会写出《长征组歌》;只有激情的人才会写出《长征组歌》。你为党和人民做了件好事,为子孙后代做了件好事,我感谢你。”

黄镇及24幅长征画稿激起了肖华创作《长征组歌》的欲望。年10月,上海的阿英(钱杏邨)收到肖华从陕北辗转寄来的用照相机拍下的24幅长征画稿,内心充满了激动。阿英在年参加中国共产党,抗战期间,他在上海创办了风雨书屋,决定用风雨书屋的名义尽快出版。作者署名肖华。至于书名,不能直接用“长征”,而是借用斯诺的《西行漫记》,定名《西行漫画》,用铜版纸、道林纸精印了册,绝大部分流向了八路军、新四军地区,收到了鼓舞士气和民心的效果。

不久,风雨书屋遭到查抄,人员被捕,《西行漫画》遂成绝版。年,《西行漫画》被一位读者发现,推荐给人民美术出版社。于是人民美术出版社决定再版《西行漫画》,并请肖华作序。肖华这才知道经他手送出的长征画稿竟然署了自己的名字,但时间太过久远,想不起来作者是谁。肖华在序言中说:“漫画的作者已经查不清楚是什么人。我想,很可能是红5军团中做宣传工作的同志”。

年4月,人民美术出版社决定再版《西行漫画》,几经周折,责任编辑邵宇和画家黄胄找到了长征中曾在红5军团做宣传工作的黄镇,原来作者是黄镇。于是,人民美术出版社遂将书名改为《长征画集》,署名黄镇。

黄镇,安徽桐城人,曾是刘海粟创办的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的学生,后转到张恨水及其弟张牧野创办的北华美术专科学校,他的老师中有著名画家齐白石、徐悲鸿、刘海粟、李苦禅等。黄镇参加了年的宁都起义,后来起义部队被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5军团。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5军团政治部宣传科科长。后来,黄镇任驻外大使、中国驻美国联络处主任、文化部部长。

肖华在年版的《长征画集》序言中写道:“当翻阅这本画集的时候,我难以抑制内心的激动。这些画面,一下把我引入到20多年前的回忆中去,使一些永生难忘的情景展现在我的面前……多少同志永眠在长年不化的冰雪中,多少同志用自己的鲜血染红了长征的道路。”萧华参加长征时年仅18岁。黄镇的《长征画集》激起了他的创作欲望,无奈工作繁忙,始终没有动笔。

年2月,肖华得了严重的肝炎,他不得不放下工作,由夫人王新兰陪同到杭州疗养,有了创作的时间。当时一些文艺界的同志在纪念红军长征30周年活动前夕,约他写些有关长征的作品,这成了肖华创作《长征组歌》的直接动因,最终促成了肖华要完成《长征组歌》的多年夙愿。

用什么形式来反映长征这一人间壮举?肖华擅长诗词,是颇负盛名的将军诗人,他认真征询了许多同志的意见,最后确定用诗歌的形式。他利用疗养时间认真学习了毛泽东有关长征的一些诗词及有关著作,阅读了刘伯承元帅的《回顾长征》和其他一些老同志的回忆录,反复阅读长征史料,并研读唐诗宋词,经过再三思考,决定选取长征中12个有代表性的场景做诗,他确定在借鉴古诗词的基础上,用组诗的形式表现作品的内容,采取“三七句、四八开”的格式,即每段诗词用四个三字句,八个七字句、共12行68个宇组成,一诗一韵。这样既有统一的格律,便于记忆、朗诵、谱曲、歌唱,又不受平仄、对仗的限制。

肖华经常半夜起身写作,导致劳累过度,病情三次反复。妻子王新兰心痛地对他说:“来疗养院之前,总理专门对我说,到了杭州就是要你好好休息,你再不好好疗养,去向总理说”。肖华见她真生气了,动情地说:“新兰,你应该能理解我,只要一想起长征时的经历,我的心就放不下呀!我和你说过,我们少共国际师的师长吴高群同志,那天敌人的飞机来轰炸,一颗炸弹下来,大树被炸飞了,我抱起他来,他浑身是血,对我说:‘老弟,我是不行了,你要把咱们的师带好,你可要为我报仇呀……’他就这么死在了我的怀里,多么好的同志啊!”说着说着,肖华泪流满面。9岁参加红军、11岁参加长征的王新兰也被感动得掉下了眼泪。于是,肖华又继续进入紧张的创作。

在创作中,肖华回想起长征的峥嵘岁月,回想起那些倒下去的战友、回想起由于受“左”倾机会主义路线领导,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进行长征。成千上万的苏区人民流泪从四面八方赶来送别,送茶送水、送草鞋、布鞋、斗笠、雨伞等等,随着群众“你们千万要回来啊!”的声声高喊,与红军“我们一定会回来!”坚定的回答,组成了一幅依依惜别的生离死别的画卷!

就这样,第一段歌词《告别》便跃然纸上:“红旗飘,军号响。子弟兵,别故乡。红军主力上征途,战略转移去远方。男女老少来相送,热泪沾衣叙情长。乌云遮天难持久,红日永远放光芒。革命一定要胜利,敌人终将被埋葬”。

肖华伴着痛苦的回忆、感动的泪水、深情的笔墨、激情的创作,按照长征的进程,选取了12个典型事件,构思了组诗的整体布局:《告别》、《突破封锁线》、《进遵义》、《入云南》、《飞越大渡河》、《过雪山草地》、《到吴起镇》、《祝捷》、《报喜》、《大会师》、《会师献礼》、《誓师抗日》,使长征全景以诗歌艺术的形式一一展现。

一个个不眠之夜,一次次病情复发,在创作《长征组诗》的过程中,肖华的转氨酶升高了4次,含辛茹苦,字字是长征情,句句是战友泪。肖华伴随着激情和泪水最终完成了12首诗稿。

对当时的写作情形,肖华曾描述说:“我写长征组歌,不知道自己掉了多少眼泪。有些段落,如告别、进遵义、过雪山草地、报喜等,就是一面流泪一面写的。想起长征中的艰难困苦,牺牲了那么多的好同志,怎么能不难过呢?遵义会议确立了毛主席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在生死攸关的危急关头,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终于历尽艰险,战胜敌人,三大红军在陕北大会师,胜利结束了长征。想起这些,又怎么能不高兴呢?难过、高兴,都会使人流泪的”。

《长征组歌》初稿完成后,肖华广泛征求了各方面的意见,经过10次修改,当年11月中旬,《长征组歌》成稿,肖华借用毛泽东主席的一句名长征诗,为组歌取名:“红军不怕远征难”。肖华将长征诗稿送周恩来和在京的元帅传阅。周恩来非常喜欢,当即拿走其中的两首,交给时乐濛谱曲,放在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

年7月,《解放军报》全文发表了《长征组歌》,《解放军文艺》7月号同时登载。《长征组歌》的出现,立即引起强烈的反响。舆论一致认为,长征组诗,是肖华将军的一个创造,它以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形象生动地再现了长征这一伟大的历史奇迹,歌颂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英勇顽强、百折不挠、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

《长征组歌》成为开国上将肖华后半生的情怀,年8月,肖华将军病重和弥留之际,还和子女、夫人一起哼唱《长征组歌》。

本文刊登在年第5期《炎黄春秋》杂志,天津人民广播电台转播。

本作品版权归“晨晖军事”所有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4934.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